01
区分品牌的结果性指标与体检指标
平常闲聊的时候,我们常常这样描述品牌:可口可乐去年销售200亿,增长10%;星巴克去年全球销售250亿美金,增长1.5%等等。
这些指标对于品牌来说是一个结果指标,而不是体检指标。
对于可口可乐来说,它的销售人员或者市场人员应有一个工具箱,比如给他的VIP经销商100万。他的经销商可以直接从可口可乐采购一个亿的产品,这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工具,100万产出了一个亿。
当然,可乐的销售人员还可以跟沃尔玛谈判说“我给你100万,你能不能帮我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面多卖掉几百万的可口可乐”,我们假设它可以,那这又是另外一种工具。
当然可乐也可以在淘宝或者拼多多上花100万去买站内的各种流量位,也许能产生500万的销售或者更多。
最后,也许还可以去抖音发一堆可口可乐的素材,进行实时的ROI销售转化,转化能不能有2~3百万我不太确定,但这显然也是一种工具。
所以对于可口可乐而言,100万可以换到一个亿,也可能只换到200万。
那么,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样的工具呢?这其实取决于对品牌的体检指标的把握。
02
何为品牌体检指标
体检大家其实非常熟悉,我们今天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都是体检出来的问题。因为人群有一个统计学的范围,体检超出那个范围就是不健康。
所以体检指标,其实可以帮助品牌去判断现在是属于体重超重、过度肥胖的阶段,还是和消费者沟通不畅导致的营养不良的阶段,或是肌肉发达正可以全力爆发的健康状态。
比如说对可口可乐来说,全国800万家终端都有可口可乐,而且可口可乐的温度80%控制在4度,20%控制在15度,也就是常规天气下放在阴凉位置。
同时如果把全国的800万终端,作为一个合适的分类,比如说分成5类或者10类,那么每一类当中可口可乐的份额都有相应的数据,并且可以看到相比于过去10个月、20个月、30个月的持续变化。
同样在美团O2O也有相应的应用,比如点了快餐以后,可以一元或两元加购可口可乐,在相应的促销情况下各自的促销效果、状态,以及在竞争对手同样进行一元或两元加购的情况下,可口可乐的份额表现,也有对应的数据。
我们知道在中华烟的销售当中,硬中华代表着流通和最广泛的渗透率,而软中华很多时候是为终端获取更高的利润所准备的。
软中华比硬中华贵20块,但实际供货价只贵一点点,所以软中华对于中华烟的终端来说,就是一个奖励型产品。但对于中华烟自身而言,它相当于肥肉,这会影响中华烟运动的状态。
如果有一天中华烟的软中华比例超过了50%,胜过硬中华,甚至超过了80%,那就意味着中华烟进入了肥胖阶段,运动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减肥了。
当然,也有一些品牌会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也就是他们在消费者心智当中失去了地位。比如说太平洋咖啡、瑞幸咖啡和星巴克咖啡相比较而言,我们就发现大家已经逐渐淡忘掉太平洋咖啡这个品牌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品牌本身,因为缺乏和消费者的沟通,从而跌入了一个营养不良的状态。
现在他需要及时和消费者继续进行沟通,不一定是用大广告的方式,也可以向瑞幸学习,用一种社交的方式。也可以向小米学习,用一种CEO营销的方式或者发布会的方式,毕竟好多家庭厨房排油烟机,都在大张旗鼓的开发布会,宣称自己的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相比,有什么样的优势。
所以不要把技术想象成严肃的话题,敢于嘲弄自己,才能够和消费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03
品牌体检指标的应用
品牌到底健康不健康,能不能符合跑完一个马拉松的赛程,关键不是文章开头的时候所说的那些结果性的指标,因为那些指标有着过多的环节性的因素影响,时间延迟性的因素影响,事实上没有什么参考意义。
只有真正关注他的体检指标,以及连续变化的体检指标,我们才真正能知道这个品牌到底是否已经淡出了消费者的视野。
所以必须加强营养和消费者进行沟通,而不是过度的依靠终端等利益相关方,导致肌肉流失,肥肉增加,体型庞大,而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所以需要制定一个减肥的计划。
又或者虽然没有营养不良的问题,也没有体重过大的问题,但这个品牌其实头重脚轻、内脏协调存在大的问题,没办法进行灵活快捷的运动,依然是一个不健康的状态。
这种情况常见于一些经常靠收购做大的品牌,他们虽然把各种业务缝合在一起,却只是简单的大,还不够强健。所以常常会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产生意想不到的塌方和崩盘,从而导致之前辛辛苦苦的积累,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不过关于体检,我的习惯是如果过两天要去体检,那我喝粥吃咸菜三天,这样我就可以在体检的时候获得一个非常健康的指标。于是接下来的一年我该吃油条吃油条,该吃东坡肉,一切都是那么的幸福。
朋友们会一致的嘲笑我“你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而另外一些同学,则喜欢在体检前的三天暴饮暴食,做一个极限测试,看看自己折腾一顿以后,是不是体检指标依然在正常的范围之内。
真是羡慕这些同学!他们不但有一个好的身体,还有一个好的心态。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告别自欺欺人,真正的用体检指标去看待品牌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