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一些思考!别作死内耗,越闲越焦虑?

职业指南
木木老贼
1天前

一分钟的思考抵得过一小时的唠叨。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为了上帝多笑,我一直都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思考并记录。

不管怎样,思考与记录这事,我会长期坚持下去。希望随手记下思考的人也越来越多,咱就继续吧。

You Raise Me Up!

01

我觉得当代年轻人最大的痛苦在于“未雨绸缪”,总在为未来暂时还没有发生的事情焦虑、发愁。

我不是说未雨绸缪不好,而是咱们大多数人想破脑袋也想不通怎么去“绸缪”,怎么去谋划未来,所以剩下的只剩无尽的焦虑和痛苦。基本是永远都在焦虑中,不知道如何应对未来,具体的行动方案基本是没有的。

所以呢,倒不如别总想未雨绸缪、居安思危之类的了,咱就干好眼前的事,把自己能干能够得着的事情干好就行了,未来虚无缥缈,作死想它干嘛,徒增内耗。

02

永远保持激情满满,永远准备随时放弃。

永远向新的目标奋进,永远不要陷入执念。

这就挺好。

03

企业营销运营的规划,我们常说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对,战略很重要。

我们也说,营销是放大器,能够销量成倍增长。

对,营销也很重要。

但是骗子才会说,厉害的战略和厉害的营销是能把烂的像屎一样的产品卖出去。产品越烂,越能显示出战略和营销能力的厉害。

这不是营销,这是骗子,是传销,是打一枪换一炮。

在这行业这么多年,能深刻的感受到营销是方方面面的,但也就是那么点事,干个几年都能摸透,但最大的问题是看到别人干,看起来也确实没啥难的,但你学不好,办不到,投入不到位,坚持不下去。

真的,打法就在那,你学不会。

所以在我看来,战略和营销最难的并不是策略层,而是整个企业的综合实力、组织能力以及执行力,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核心所在。

别人就是把成功秘诀一个字一个字的写给你,你也是做不出来。

04

说到营销,看到小马宋对话九号公司联合创始人王野聊到关于营销的话题,有一段我觉得说得特别好。

王野说,中国其实不缺有想法有理想的创业者,但是如何把真正有高价值的、高性价比的东西卖出去,让老百姓知道,这是很难的。

所以,营销本质上是产品能力,或产品能力本质上是营销能力。

王野说: 我理解的产品是发现需求,并且做出需求的解。营销的本质是什么?也是发现需求,并且能解决这个需求。

产品能力和营销能力的区别,只是在于产品能力里多了一个做出最优解的能力。而营销可能是把这个最优解讲出去,是沟通的能力。

产品能力和营销能力,最本质的源头都来自于洞察机会,洞察消费者,洞察完机会之后,营销能力它就侧重在把这个讲出去,讲好,产品能力侧重在把这个东西做好。

但是根上都是洞察能力。我认为这是最本质的营销能力,就是洞察到别人没看到的,但是已经长期存在的痛点。

你看,这才是营销,没有多么高大上,也没有多么高深莫测,但它一定是和产品息息相关,一定是长期做出来的。而不是就是做做传播,搞搞促销。

05

有的时候营销是什么呢,我说个感受。前段时间,瑞幸咖啡和《长安的荔枝》联名的套杯系列文案火了,文案也得很好,我看很多人都在转发,比如:

“前不久岭南人说露水最知时节,荔枝要趁早摘下。

一颗新鲜荔枝,曾跑瘦数十匹快马,醉倒过一个盛唐,

剥开一颗仍是盛世。”

我翻看了很多帖子,大多都是夸文案好的,还有很多关于文案是不是AI写的争论。有个观点很有意思,就是说这段文案是挺好,但这段文案对于用户最终购买这杯9块9的咖啡没那么重要。这个文案的受众到底是瑞幸的受众呢,还是文案本身的受众?

专门去问了很多每天喝瑞幸的人,结果很多人压根都没注意这套杯文案,看都没看过。这可能就是现在营销与广告尴尬的地方吧,有的人在看商业,有的人在看文艺,有的人商业文艺都要。

很有可能,这样的好文案可能也没有走出广告文案圈吧,火也只是圈层里的火,我说的是可能。毕竟,普通的瑞幸上班族用户谁没事会激烈讨论文案到底是不是AI写的。

06

不管啥平台,现在做电商,咱们总说要打造爆款内容,但我发现现在对于“爆款内容”的基础认知层有点偏差。

我理想的爆款两字是产品爆款、销售爆款,并不是单纯的流量爆款。爆款内容更加不等于流量爆款内容,甚至是在流量上都不一定要大爆。

咱们不能重心盯在流量上,流量爆了可能销售会爆,但销售爆了,流量它未必会爆,这一点要搞清楚。

这个内容不管是种草效果,还是转化率上相比其他内容大幅提升,那就是爆了,那就是爆款内容,这与流量层面的分析逻辑完全不一样,要区分开。

07

到2025年,现在已经能明显的感觉到,大家线上消费的逻辑已经发生的特别大的变化。

一方面,是能不买则不买,合理规划合理消费;另一方面也有两个极端,一个是买功能属性的产品,为实用性买单;另外又完全相反,乐于买一些没有用的产品,为情绪价值和个性买单。

还有一个点,以前都说线上是冲动消费,现在你看,完全不同了,短视频啊,直播啊越来越难做,消费者一点都不冲动了,不仅是非常理性去看待自己的需求,而且是货比三家,还要去看KOC/素人们是怎么说的,还要去看现在的价格的福利是不是最优的,力求是找到最合理的解决方案才下手。

所以,我可以这么说,直接卖货的那些套路、话术、痛点、价格优惠这些的含金量会持续降低,除非你确实是相同产品的地板价。而种草、KOC/素人推荐、口碑的效用会越来越高,现在不仅要让产品能吸引用户,更重要的是你在后端铺的内容,做的口碑要经得起他们去挖掘、去对比、去被真正种草。

别让消费者感兴趣之后,却扑个空!

08

最近有人问:学习理论知识、动手实操,哪个更重要?

保守点说,当然都重要,光有理论知识没有实操经验,那是空中楼阁,一碰就倒;而埋头去干,很少去学习方法论,不同的理论知识,那就会少一些方向,也少了一些可能性。

实话实说,大部分有用的理论知识,放到个体的实际运用中,确定是没啥用,但是但凡用好了其中一个,都有可能让实操少走很多弯路,大步向前。所以,两者肯定是相辅相成的。

不过,我现在想说,实操就完了,理论够用就行,干中学是真谛。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知识储备、理论体系其实是差不多的,还谈不上拼理论的程度,所以核心就是去在实操中积累,在实操中不断进步,不断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理论知识。别把重心放在理论上,多干死磕才是王道。

实干出来的人都差不到哪去,理论很牛的人水货一大堆,这是真相。

09

最后说一个大实话,咱们绝大部分时候的焦虑、烦躁都是因为闲了下来。

而在一直有事做的状态下,是很少会焦虑、烦躁,顶多就是有点累。而且做事越是专注,越是卷入了,越不会有多少情绪问题。

当然,也不是非得处在一直做事的节奏上,有事做、或有规划、有计划的情况下都是差不多的,情绪比较稳定。

所以,大概率地,多数情绪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无意义的空闲时间太多了,导致想得太多,越想越乱、越想越烦。

正解就是,与其去处理焦虑,不如去处理时间。有的人活在事情里,有的人陷于情绪里。

以上,就是2025年7月我的一些思考!

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兰姆

脑子是个好东西,不用太可惜!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