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数字化营销体系
冯卓
欧司朗照明有限公司
亚太区市场总监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大环境的不确定性让许多行业步履维艰。尤其是在中国,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消费低迷以及就业压力加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陷入了迷茫与困顿。最近,很多人给我发简历,朋友圈里失业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经济低迷并非全然是绝望的代名词。在危机四伏的背后,一些行业正在悄然崛起。正如俗语所说,"危中有机"。随着消费模式的转变、社会需求的变化,多个行业在经济寒冬中逆势发展。最近,也发现很多行业、不少商家、企业,营收业绩都不错,反而越来越好。1 旅游行业:疫情后的逆势爆发随着疫情的结束和管控的放松,旅游行业迎来了久违的“春天”。虽然不少人因失业或收入减少陷入经济困境,但景区内的游客却络绎不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差?疫情期间,许多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转变,物质消费趋于简单,而精神上的“及时行乐”成为了新的生活哲学。很多人选择减少奢侈品和大件商品的购买,转而将钱花在旅游、娱乐等能够带来即时满足的领域。尤其是95后和00后,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消费观念,他们更注重当下的体验,拒绝为房子、车子等长期负担而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此外,旅游行业本身也在积极转型,推出了更多符合年轻人需求的经济型、特色化旅行产品。例如,小众目的地、短途旅行、网红打卡地等成为了吸引年轻人的热门选择。疫情过后,很多人意识到生命的脆弱,开始用旅行的方式来释放压力、寻找生活的意义。最近看,新中老年人的旅游需求是刚需,而且目前这些人属于有钱有闲,前几天看一个博主拍在西藏松赞酒店,3000元一晚的标准,大都是五十岁左右的中老年人群,他们才是消费主力。2 疗愈行业:心理与灵性需求的上升近年来,上学难、生活难、工作难、创业难……各种压力与日俱增,不论是未成年人还是成年人,好似都到了压力的崩溃边缘。在这样的背景下,疗愈行业迎来了迅猛的发展。传统的心理咨询服务需求增加,尤其是在城市白领和年轻人群体中。而除了心理咨询,身心灵疗愈法也逐渐流行起来,例如芳香疗法、音疗、正念冥想、塔罗占卜等。这些方式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缓解焦虑,还能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内心的宁静。无论是线上课程、社群互动,还是线下疗愈工作坊,都成为了热门的商业模式。疗愈行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一方面是因为市场需求的强劲;另一方面,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只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流量变现能力,很多从业者都能通过线上渠道积累大量客户,并获得不错的收入。3 大健康行业:轻养生和银发经济的崛起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年轻人逐渐意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尤其是多次感染新冠病毒后,许多人开始关注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与活力。目前,轻养生已经成为年轻人中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开始注重日常饮食、作息规律,甚至购买各种养生产品,如保健品、功能性饮品等。而针对老年人的“银发经济”也在大放异彩。老年人口的增长,加上退休金的保障,促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积极参与到健康管理和养生活动中。从定期体检、购买保健品,到参加养生课程,老年人的健康消费意愿强劲,成为推动大健康行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因此,尽管经济下行,但大健康行业依旧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尤其是为年轻人和老年人量身打造的健康管理服务和产品,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另外,关于借势轻养生概念的相关产品也很热卖:库迪咖啡与甄嬛传联名推出的阿胶拿铁系列,以真实阿胶搭配红枣、桂圆等食材,养生效果显著,成为市场上的爆款饮品。幸运咖推出的好想你红枣系列饮品,选取高端红枣搭配金奖豆、纯牛乳,同样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南京新街口某商场内的主打健康茶饮和糖水的饮品品牌,店内茶饮和糖水均选用天然食材制作,如桃胶、银耳、燕窝等。这些饮品价格从18元至82元不等,但均受到年轻人的追捧。4 游戏行业:经济困境下的“精神鸦片”?在经济低迷、就业困难的情况下,游戏行业却迎来了新的高峰。以《黑神话·悟空》为例,这款游戏在短短两周内售出了1800万套,全球销售额突破59亿元人民币。游戏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情感寄托。游戏行业的火爆背后,是经济压力带来的逃避心理。很多年轻人不敢贸然辞职,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中的焦虑无处排解,手机游戏成为他们情绪释放的出口。与其外出消费,很多人选择窝在家里打游戏,这不仅是最省钱的娱乐方式,还能带来即时的成就感和快乐感。同时,游戏行业的创新性和多样性也推动了市场的扩展。无论是简单的app游戏,还是小程序游戏,都通过病毒式传播吸引了大量用户,游戏市场因此不断壮大。5 技能教育:多技能与副业经济的红利在经济低迷时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单靠一份工作难以维持生活的稳定。因此,提升自我技能、寻找副业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的选择。线上教育作为一种便捷且高效的学习方式,迅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通过互联网,各类线上课程应运而生,涵盖了编程、设计、AI、视频剪辑等领域。无论是企业推出的线上培训,还是个人在自媒体平台上售卖知识付费产品,线上教育市场充满了机遇。尤其是虚拟资料的售卖,如PPT模板、考试资料等,不仅门槛低,操作简单,还可以轻松实现副业收入。技能教育的红利让更多普通人看到了通过知识变现的可能性,只要你能在某个领域积累知识或信息差,便可以通过自媒体或电商平台轻松赚取收入。6 跨境出海:企业与个人的新机遇2024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1.2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比整体外贸增速高出4.4个百分点,展现了跨境电商的巨大潜力。再看一组数据:根据跨境中小企业数字支付平台万里汇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上海本地微型跨国企业交易量同比增长超过50%,2024年上半年,成都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完成进出口申报超过6100万单,同比增长276%,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这几年,出海大热,一方面是国内经济压力,另一方面是中国电商“出海四小龙”(速卖通AliExpress、SHEIN、Temu和TikTok Shop)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色。特别是在2023年,这些平台在iOS全球购物类App渗透率排行中占据前列,SHEIN、Temu和速卖通AliExpress分别位列关键位置。越来越多的中国跨境电商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不仅在欧美市场取得显著成绩,还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不断拓展。成都某制鞋厂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仅半年时间就将20万双鞋销往北美、欧洲的十多个国家,拉动企业产值增长超过20%。该企业从传统的线下外贸业务转型为跨境电商,通过小批量、短周期的模式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山东济宁的小型挖掘机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将产品销往全球,并且取得了爆发式增长。当然还有很多企业不断在探索跨境电商、品牌出海,这两年我也在参与孵化、辅导一些企业走出去,不仅仅是销售商品,而是建立全球化品牌,结合当地市场需求、用户痛点,进行产品创新,目前已经有企业在东南亚、日本、中东、欧美落地。涵盖了消费、数码产品、无人驾驶、新能源、机器人等领域。跨境、出海,不仅仅是对企业的机遇,对于很多个人来说,即使你不创业,现在求职这个方向也是大热,进入这个行业学习,增强相关技能与认知,未来职业发展也会越来越好。7 占卜玄学:心理价值与情绪经济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关于玄学的话题讨论非常活跃。据统计,短短一年间,就有超过3000万篇相关帖子和近60亿人次参与互动。这些话题涵盖了西方的星座塔罗,到中国的周易、紫微八字等多个领域。一些玄学博主通过分享八字预测、风水布局、手相面相分析等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和流量。例如,小红书某博主仅凭玄学穿搭内容,在30天内涨粉2.28万。这些博主通过私域转化和付费服务等方式实现了盈利。玄学占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算命、塔罗等,而是与各个行业、产品均可融合,就如同这个博主的玄学穿搭一般。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人们面临更大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占卜玄学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心理慰藉和情绪宣泄的途径。通过占卜、祈福等方式,人们可以缓解压力、保持对未来的信心。尾声:适应变化,找到出路最近,遇到很多人,大多要不打算躺平,要不很丧。他们不相信还有好的行业,或者也不愿意看见。但确实有些行业还不错,有的再增长,适合有能力的企业,有些领域还可以赚到小钱,适合个人副业搞钱,比如技能教育等。在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唯有不断适应变化,发现新机遇,才能在逆境中找到出路。对于很多人来说,放下旧地图,才有可能找到新的出路。最后,祝大家都越来越好。
AI的未来,都在这三个故事里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无数人陷入深思:AI应用的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模样?它将如何颠覆我们的生活,重塑商业格局?这个问题宛如一个复杂的谜题,难以一语道破。不过,也许我们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捞出三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窥探未来的轮廓。1 拉杆箱:比登月还要“晚”的发明?1969年,人类的脚步首次踏上月球,这一“小步”震惊了全世界。然而,就在同一时期,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发明悄然诞生,却在日后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这就是拉杆箱。1972年,“箱体+4个轮子”的设计获得了专利,仿佛给了行李箱一双腿。但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直到1991年,我们才迎来了现在随处可见的“箱体+4个轮子+拉杆”的完全体设计。这一“姗姗来迟”不仅展示了技术从萌芽到普及的漫长历程,更让我们不禁发问:为什么这么一个看似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设计,竟然需要近20年的时间才能真正走进大众的生活?将这个有趣的故事放到当今沸沸扬扬的AI大潮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发人深省的思考:首先,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再到商业化,往往需要一段漫长得令人发指的时间。就像AI技术其实早就萌芽,但直到大模型横空出世,才真正引起普罗大众的关注,开始被寻常百姓所使用。而大模型充其量只是AI进化的第一步,未来还有通用人工智能(AGI)等更多令人兴奋的新事物在等着我们。其次,技术必须与现实场景完美结合,才能真正绽放价值之花。很多东西不仅仅是个“技术活儿”,更是个考验创意的“艺术活儿”。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界面(UI)和用户体验(UX)的重要性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普通用户才不会关心大模型是如何生成内容的,更不会在意Transformer架构是如何驱动大模型的——这些尖端技术对他们来说就像天书一般。因此,我们必须用一种更加柔和、更易接受的方式,将这些高深莫测的技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说,精心设计的用户界面和卓越的用户体验,不仅是必须关注的重点,更是技术应用能否快速落地的关键所在。2 电力是如何“点亮”千家万户的?回到19世纪末,电力这个神奇的新事物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电力、电线这些新鲜玩意儿就像是外星科技,既陌生又无用。即便是当时的电力巨头爱迪生公司(即现在的通用电气,GE)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普通老百姓仍然觉得电力与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直到灯泡这个伟大的发明横空出世,电力的价值才真正被点亮。因为,你不再是给家庭引入一根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线,而是带来了驱散黑暗的光明——稍加润色,这简直可以成为一条媲美“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传世广告语。在这个过程中,灯泡成为了电力的“杀手级应用”,让电力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照亮了每个人的生活。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电力是基础设施,灯泡就是杀手级应用;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基础设施,社交是杀手级应用;而在今天,大模型是基础设施,那么,AI时代的杀手级应用又会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在电力时代,发明电灯泡的人一定会发大财,难道只有发明电灯泡才能分一杯羹吗?不,这个故事还有更有趣的后续:在电力普及后,各种五花八门的电器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电器又是如何接入电力的呢?你可能想象不到,当时的人们竟然是把灯泡拧下来,然后把新的电器插在灯泡座上——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电插座这种“高科技”产品。故事还没完,你知道当时的人是如何关掉灯泡的吗?因为没有开关,所以他们必须把灯泡拧松才能关灯。也就是说,你还可以发明开关,成为照明界的救星。将这个有趣的故事放到当今风起云涌的AI大潮中,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发人深省的思考:首先,基础设施本身并无价值,除非你能让它(通过某种神奇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换句话说,必须找到那个令人惊叹的杀手级应用。目前AI领域还没有这种让人拍案叫绝的杀手级应用出现,这依然是一片充满机遇的蓝海。其次,围绕核心服务周边的创新同样能产生巨大红利。就像你虽然没有发明灯泡,但你发明了电插座或者电开关,一样可以在这场技术革命中分得一杯羹。在AI时代,提供各种奇思妙想的工具、平台或者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良,都可能成为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3 “我只想要一架更快的马车”“如果我问用户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会说,想要一辆更快的马车。”这是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对创新的独到见解,堪称一语道破天机。当用户习惯于现有的事物时,他们往往无法想象未来产品的模样。福特没有满足于制造更快的马车,而是大胆创造了汽车这个划时代的产品。这种颠覆性的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也铸就了福特汽车的传奇。这个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而上一个成功复制这种“魔法”的人是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将智能手机和iPhone画上了等号,彻底改变了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方式。那么,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在AI时代又意味着什么呢?首先,用户往往无法预见全新的解决方案。AI的未来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改进,而是需要打破常规思维的桎梏,找到全新的应用模式。我们需要的是能够“预见未来”的远见卓识。其次,你要学会“读心术”,深入理解用户真实的需求:他们要的是“更快”,至于是不是马车,如果他们只见过马车,自然也就只能说出马车。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就是用创新来满足“更快”这个本质需求,而不是执着于马车这个具体形式。一定要避免“拿着锤子找钉子”的思维定势——如果你是个马车厂家,就只会想到马车,那么当科技大潮来临时,你很可能就会成为第一批被无情淘汰的“恐龙”。从拉杆箱的“姗姗来迟”,到电力照亮千家万户,再到福特汽车的革命性创新,这些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告诉我们: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时间的沉淀,更需要创新的思维和对实际需求的洞察。AI技术的未来,或许同样需要经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探索和完善过程,但最终,它必将以一种全新而令人惊叹的方式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在这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道路上,谁能找到那个令人惊艳的杀手级应用,谁就能在这场惊心动魄的科技变革中脱颖而出。正如历史上的每一次伟大变革一样,AI的未来需要的不仅是冰冷的技术,更是理解和引领时代需求的非凡能力。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谁将成为下一个"照亮世界"的发明家!
直播界已经有一段时间缺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现象级主播了。李佳琦、罗永浩这些曾经的顶流直播频率越来越低,逐渐淡出。曾掀起知识直播热潮的董宇辉,在与东方甄选分道扬镳后,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质疑。抖音的热门主播小杨哥,最近也陷入了与辛巴的口水战,口碑直线下降。曾经风起云涌的直播行业似乎进入了一段低谷期。就在这样的沉寂中,李诞的名字忽然在小红书直播中火了起来。李诞的直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带货”,他用一种松弛的姿态进入观众的视线。直播间里,李诞号召大家“自助下单”,而非强势推销。他的直播以互动为主,与粉丝投稿的内容来往频繁,解答的多是情感、生活、职场等问题。商品在他的直播间里往往像是道具,只是偶尔被提起,甚至显得随意而漫不经心。李诞的直播成为一股清流,他用脱口秀般的搞笑风格,将本该紧张的购物直播变成了一场轻松愉快的娱乐节目。那么李诞直播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能如此吸引大众?01 紧张惯了的消费者需要松弛感“3,2,1,上链接。”“各位宝贝们请抓紧拍咯,还剩最后x件!”“原价xx元的商品,今天在我的直播间只要xx,而且下单就送xx,等于买一送二,宝宝们,还等什么呢?”“再送,再送,我再送……”在直播间中,紧张感几乎无处不在。“3,2,1,上链接”的倒数声,伴随着主播的喊话,仿佛一场购物竞速赛。而消费者在这种环境中,往往陷入一种群体心理,随波逐流,跟随其他观众的购买行为。这种氛围下,人们更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购买一些实际上并不需要的商品。《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指出,群体行为会削弱个人的理性与判断力,导致他们受情感和环境的支配。传统直播间的紧张节奏正是利用了这种群体心理,通过制造稀缺感、低价促销和限时限量的方式,迫使观众陷入一种非理性的消费模式。然而,这种紧张的购物体验往往让人疲惫不堪,结束后甚至可能感到后悔或自责。李诞的直播恰恰反其道而行。他不追求“抢购”的紧张感,反而以一种“松弛感”吸引观众。李诞的直播间布置简陋,风格随意,甚至带有一种脱口秀的幽默氛围。消费者不再是紧张地等待下单指令,而是可以轻松地参与到故事分享和互动聊天中。销售商品在他直播间是次要的,观众不再感受到压力,反而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然地产生购买欲望。今年的一个关键词是“松弛感”,在现代社会中,焦虑已经成为困扰人们的心魔。当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不断累积,人们开始寻找松弛感,渴望逃离现实,让自己处于放松、舒适的状态。李诞的直播风格正切中了这一需求,提供了一种“松弛感”的购物体验,让观众感受到轻松、自在的氛围。02 经常受伤的消费者需要疗愈当环境变得艰难,人们往往会更容易受伤。过去几年的生活并不轻松,连续多次的“阳”,各种病毒性感冒就不说了,身体上的伤多少都能恢复。但心灵上的伤痕却难以愈合,不顺利的工作、分手后的孤独、无处诉说的困惑,这些情感上的重担积压在心里,许多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出口。李诞的直播,为那些在生活压力下喘不过气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喘息的空间。在这里,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故事和烦恼倾诉出来,而李诞则以他的幽默,给予他们回应和慰藉。比如一位粉丝说自己相亲遇到的男生比李诞还丑,怎么办?李诞上来一顿哈哈大笑,然后风趣地建议:“把我的照片发给对方,告诉他不可能比我还丑!”。想必这位粉丝能从李诞的答案中获得乐趣,相亲的苦闷也能得到缓解。李诞的直播间,让我想起乡镇或村里的小卖铺,它固然也卖东西,但更多时候,是村里人忙完农活来这里落脚,点上一根烟,或打开一瓶啤酒,坐着一起聊到该睡觉的时候,起身离开。这更像一个相互八卦、倾诉的据点。这也像日本小酒馆,这些小酒馆背靠社区。所以常来光顾的顾客往往比较固定,周边的社区常来的客人其实把酒馆当成了社交聚集地。前来喝酒的人,除了喝酒,更主要的目的是跟酒馆里的其他邻居以及老板聊天。03 时代需要视频版连岳在博客时代,连岳通过“我爱问连岳”专栏成为了情感领域的标杆。连岳擅长将复杂的情感问题拆解,剖析个人在情感、生活中的矛盾与困惑,最终为读者提供长期的成长路径。他最具特色的是以理性剖析为核心,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洞察,帮助读者找到问题的根源。这一专栏之所以火爆,背后的逻辑在于,连岳抓住了情感这个永恒且广泛的需求。情感问题普遍存在,无论是爱情的困扰、职场的焦虑,还是家庭中的矛盾,连岳的理性分析和见解总能让读者眼前一亮。而在那个博客盛行的时代,他的文字不仅仅提供了解决方案,还带给人一种心灵的安慰与启发。连岳通过自己的知识体系,帮助读者在情感的迷雾中找到方向。如果说连岳是博客时代的情感导师,那么李诞则是直播时代的情感“解压师”。李诞的情感解答带有明显的幽默风格,整个直播过程轻松愉快,更多是为观众提供一种短期的愉悦感。他的幽默和调侃让复杂的情感问题显得不再沉重,观众在笑声中得到短暂的心理放松。这种“即时疗愈”的效果,与连岳的长期成长路径形成鲜明对比,但同样具备极强的吸引力。为什么情感类内容在不同的时代都能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答案很简单:情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最大的内容品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情感的渴望始终如一。连岳的情感专栏逻辑放在短视频和直播时代依然适用,只是媒介从博客变成了视频。04 低单价商品,购买无压力李诞的松弛直播风格相比传统直播少了许多推销技巧,但多了几分真诚。那么,这样的佛系直播是否“叫好不叫座”呢?尽管他的销售额无法与头部主播的“几千万甚至上亿”相媲美,但他在8月份依然取得了1600多万元的成交额。对于小红书这个以生活方式为主、商业化相对佛系的平台来说,加上李诞的佛系直播风格,这个成绩也算不错。李诞直播能够持续卖出不少商品,除了他本人的个人魅力和流量效应外,选品策略也是一大关键。李诞直播间中的商品多集中在食品、饮料、日用百货和书籍等,这些商品的单价较低。例如,他的爆款商品牛脆片常规售价为69元,活动价为63.9元,销量已经突破2.8万件,销售额超过280万元。此外,他还推广了牛肉干、挂耳咖啡、葡萄酒等,价格多在50-100元区间。这种商品的特点是单价低、消费决策快。观众在直播间中观看李诞的情感疗愈和搞笑互动后,往往并不会感受到太大的购物压力。几十块钱的消费决策简单,不需要过度思考是否划算,用户往往是听得开心了,顺手就支持一单。这种“无压力消费”的特性极大提升了李诞直播间的转化率。我认为,随着李诞直播见的火爆和选品策略的持续优化,后面他的直播销售额还是有很大增长空间。05 小红书靠李诞们有戏吗?李诞的直播之路从2020年在抖音的“交个朋友”直播间首次亮相。尽管首场直播表现尚可,但并未让他在直播界一炮而红。2022年,李诞转战淘宝,首场直播销售额达到了3200万元,这一成绩虽亮眼,但李诞没有长期保持在淘宝直播的节奏中。直到今年,李诞在小红书开启了连续性直播,才算真正进入了直播带货的主流视野。这也是他首次通过直播带货出圈的关键一步。小红书堪称是为李诞量身定做的直播平台。与淘宝、抖音不同,小红书并不是直接围绕“销量”而展开,它更关注内容本身的质量与吸引力。没有“321,上链接”那种紧张的抢购节奏,小红书秉持“先内容,再电商”的逻辑,这与李诞的风格完美契合。小红书将自己定义为“生活方式电商”,不追求价格战和市场份额的绝对竞争,而是聚焦于利基市场。这样的策略对保持社区氛围和调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商业化过度往往导致用户流失的背景下,李诞的“佛系”直播风格与平台战略不谋而合。然而,尽管李诞8月份的直播总销售额达到了1600多万元,但与其他平台大主播动辄几千万、上亿的销售额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虽然他的直播风格在小红书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但仅靠口碑并不足以支撑一个平台的商业化壮大。豆瓣、知乎等内容平台,它们也曾拥有极高的用户口碑,但在商业化上屡屡受限,发展空间逐渐缩小。商业世界最终看的是实际的商业转化数据,而小红书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电商领域的扩展速度和规模。在电商这个竞争如此激烈,且发展迅速的行业,只有口碑是不行的。李诞的松弛,一定程度代表了小红书的佛系。照这样的路线下去,小红书的电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是留给小红书电商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说到多部门开会,你脑海里第一个跳出的画面是什么?我想起的是电视剧里,那些穿着光鲜亮丽的各部门负责人,在会上你来我往,刀光剑影,灵感碰撞,最终得出一套方案,一推行,就大杀四方。但实际上,当我坐在老板及各部门负责人身后,参加了关于业务战略策略决策的系列多部门会议后,我有了更多层次的感受。去年我们公司计划开拓一门新业务,组建了5个项目组,召开了1个月的新业务战略决策会。刚开始时,各小组负责人热情高涨,按照老板的思路,积极市调搜集自己区域的潜在客群、店面租金物业、客流量、其他品牌模式等,做出自己的特色门店经营方案,各显神通,百花齐放。一通搞下来,大家最后发现,经费、场地、政策等有很多限制,而且市场空间和消费力有限,那些特色模式想玩起来成本不低。会议开到最后,“要么是位高权重的人垄断了会议,要么是与会的各方争吵不休,不欢而散,没有结果。与会者不会发言,不会动议,不会辩论;要么就沉默,要么就如同打架,不能心平气和地倾听和说服,不会用规则来维护自己和尊重别人的权益。”其实是老板下了结论,就是需要去做这个业务,虽然未经市场验证,但是各项目负责人需要做的,就是去把他的想法落地。最终大家还是执行老板的意志,而市场的反馈也很残酷,业务增长陷入困境,可能性没跑出来,人走的走,团队拆的拆。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开好一个多部门会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坐到一定位置的人,不一定具备开多部门会议的能力;书到用时方恨少,会到开时方知难,“会开会”也是一种技能......而对比小米汽车的战略决策会,雷军开了21天,却创造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奇迹。雷军在他的2024年度演讲中,分享了一个小米汽车一个关键节点的会议,2021年小米汽车风风火火启动了多项核心技术的研发,在2022年春节第一次项目评审会,产品方案几乎要推翻重干。这个时候,雷军把小米汽车核心团队的十几个人,拉在一起,开了21天的会议,达成了一个关键共识:小米作为一个新来者,能够顺利上牌桌,就是最大的成功。这个共识,让小米汽车找到了自己发力的方向,开始了业务起飞的征程。同样多部门会议,坐到负责人位置的人,能力和思维也不会太差,但是从新业务探索的结果来看,却截然相反,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这让我不禁好奇,会议决策成果差异那么大,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影响着会议决策?回到事情的源头,我们开会的目的,就是希望利用群体智慧效应来使决策判断的准确性更高。群体智慧效应,如果你召集一大群人,问他们一个问题,他们的答案的平均值更有可能接近真实答案。但是发挥群体智慧效应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人们需要自己独立做出判断,然后再对判断做出汇总,这个结论才是比较接近真实答案的。如果人们不是自己做出判断,而是在互相交流、学习、讨论中,得出答案,那么群体决策的成果并不会更明智。因为有噪声的存在。经济学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一书中说到:哪里有判断,哪里就有噪声。人们之所以常常做出一些糟糕或错误的判断,很多时候是因为忽略了噪声的对决策的影响。噪声是导致人类判断力降低的主要因素。噪声指的是判断中那些无规律的变异,无法预见。由各种各样的因素触发的,包括情绪、温度、疲劳、天气、顺序效应等。它会给我们的决策判断带来很大影响,往往是不好的影响,就像法官可能因为不同阶段情绪变化,导致做出的判罚结果存在差异;不同面试官因为个人经历背景不同,对同一个应聘人员评估的结论大相径庭。在群体决策中,因为噪声的存在,容易出现两种问题:一是,随机差异会被群体放大;二是,可能出现“群体极化”现象。随机差异会被群体放大,因为群体决策容易出现信息级联,也就是个人在群体决策过程中,容易收到前面发言的人的信息影响,进而放弃自己的判断或偏好,追随对方的结论。下一个人可能也会有社会认同和社会压力的影响,跟随前面的人,“俺也一样”,以此类推,最终可能导致整体结论走偏,决策准确度降低。而群体极化指的是,人们在互相交流时,往往会提出比他自己之前的想法更极端的观点,比如陪审团,对一个案子,本来可能裁定罚款1万,互相交流后,结论可能变成罚款100万。信息级联和群体极化在群体决策中产生的巨大噪声,往往会导致大家在面对同一问题时,决策判断的结论取决于少数人,那些率先发言或有巨大影响力的人,比如公司老板一言堂。这也是为什么不同会议产生的价值差异巨大的原因所在。有句话说:开会是用时间换结论的商业模式。公司和个人投入宝贵的大量的时间精力,如果产出不理想,甚至决策出现重大失误,那么公司和个人的利益都会受损。一样的时间,开会创造的价值,如果还不如不开会创造的价值高,那么开会的意义何在。现在很多公司和个人,都深受低价值会议的困扰,“不得不开,开了白开”。所以学会如何开好一个会,特别是多部门会议,对于公司和个人发展都很重要。如何提升公司或个人开多部门会议的能力,看了下面两个对比鲜明的例子,你也许会找到答案。那就是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跟1791年法国立宪会议。1783年到1787年,美国独立后处于一个无政府主义的混乱状态,想要把大家拧成一团,共谋国家大计,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矛盾极大,几乎无法妥协,收税问题上,大州和小州的矛盾,工商业的州和农耕业的周的矛盾,东部周和西部州的矛盾,各种资源的差异,难以调和。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硬生生花了4个月,达成美国历史上的三大妥协,兼顾了各方的利益,会议的成果——美国宪法,像一套设计极其精巧的连环体系,让美国从无政府主义的混乱状态,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大国强国。它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也极大,后面很多国家的宪法制定会议以及宪法内容,即参考美国制宪会议及美国宪法。它靠的就是开会的艺术,其中有很多举措就是通过降低群体决策中的噪声,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群体智慧的效果,产出高价值的会议成果:1、55个州的代表是通过精心挑选的,属于当时的社会顶层精英人士,代表了不同的州和利益集团。2、开会期间,门窗锁死,不能让外人知道,正在讨论的东西不能被报道出去,不能让舆论压力干扰讨论。3、会议有一个主席的设计,放到现在叫会议的主持人。主持人要选择有威严或控场能力的,能够镇住这个场面。他们选择的就是当时具有最高权威的人——华盛顿。华盛顿当会议主席,正式发言只有三次,就是主持会议的开始和结束的关键环节。在全体会议时,主席坐在他的位置,一言不发,在分组讨论时,他就下来,回到他所在的州里去。大家约定了一个规则,如果对某项动议或议题需要进行辩论,辩论双方不许直接对话,而是站起来对着主席,轮流发言,中间不允许打断对方发言。4、会议有一个委员会制。商议决策任何事项之前,先委托一个委员会,委员会由精通相关领域的精英组成,他们讨论得差不多,形成动议(可理解为方案)后,再拿到全体会议上表决。5、会议允许说话不算数。制宪会议的重要性很大,每个人代表的是身后本州人民的利益,所以不能轻易判断。而人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我们之前说的信息级联和群体极化效应,他昨天投了赞成票,完成可能回去,脑袋清醒了,或者有新的认知,觉得需要再议,那就重新表决。也正是因为这个规则,会议可以过滤掉那些不够严谨,不够成熟的东西,形成一部能够穿越时光长河,历经两百多年,原来的文本一字未动的宪法。而对比大洋彼岸,差不多时期的法国,在美国制宪会议后不久,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也开了一次立宪会议,但是会议决策并没有协调好各方矛盾和利益,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妥协性很大,《1791年宪法》后,法国各派斗争,你方唱罢我登场,乱成一锅粥。法国立宪会议,在降低噪声方面,做得很不合格,导致最终判断决策的成果有限:1、参加人员众多,三级会议参会人数差不多600人。2、会议现场开放,所有民众都拥到国家会堂,会场像菜市场一样嘈杂,而且民众可能随时进入,发动暴乱,逮捕国王或议员,大家没办法安心讨论和决策,很容易受影响。3、会议并不是像美国制宪会议那样,围绕一个起草好的宪法大纲展开,直到会议开幕,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也没有拿出一套有建设性的方案以供讨论,而且举棋不定。4、计票方式没有妥协好各方意愿和利益,对某些条款或动议有分歧的人,在会上争来吵去,谁也说服不了谁,迟迟不决,浪费很多时间。通过以上两个典型会议开会的规范进行对比,结合《噪声》一书中分享的在群体决策中降低噪声的工具——中介评估法,我总结了开一个高效的多部门决策会议的几个要点:1、关于会议筹备的一些注意细项一是选定合适的会议主持人,且设定主持人发言规则。像公司的内部决策会,亚马逊的原则是——谁发起、谁主持、谁输出会议记录、谁最终负责到底。发起人就是主持人,而主持人的角色,要保持中立,要能镇住场。主持人不能参与正方或反方的讨论,如果实在想参与,需要先把主持人的角色让渡。二是会议控制参会人数,精心挑选参会人员,不开大会。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坚信“非直接负责人不参会”和“不去参加没必要的会议”的原则。精简会议规模,让每个参会者都能对议题有直接的贡献。谷歌开会的准则之一是,参会者最好不超过8人,10人是上线。三是会场封闭,无关人员不要进入,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2、用“中介评估法”组织会议流程推进,提升群体决策的判断力举个例子来理解中介评估法的实操应用。假设你是一家养老服务公司的老板或项目负责人,经过对行业需求的观察,觉得高端护理服务有一定市场,建立专项小组负责新业务开拓,召集小组负责人及各部门开会商议,怎么更好更快地推动新业务落地,让大家给出解决方案。第一步,决策分散。公司召集精英,组成一个团队,需要明确一份评估清单,就是开拓一项新业务,最重要的评估维度有哪些。经过讨论,团队确定了这5个维度,如新业务的市场需求、企业的财务状况、当下的外部市场环境等等,而且这份清单的5个维度不能重叠,这些维度就是这次判断过程的“中介”。第二步,中介评估。对前面确定的每一项中介给出评价。这个过程,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采用外部视角,即让评估尽可能的有可比性,比如评价公司财务状况,要跟同类公司的业务进行对比,看看它排在什么位置。处于同类公司的前50%的位置,会比“好”或“不好”这种评价的判断力要强。二是尽量把每一项中介的评估,分开,独立做,比如安排5位不同的评估师,每个人负责评估其中一项,期间不允许交流,以避免互相影响,带来噪声,降低评估准确性。三是评估结束后,整合一份评估报告,评估报告的每一章仅聚焦于一项中介评估,这一章要包含这项评估的所有事实性的信息,且最后要针对这个中介给出一个评分,从0-10,不好到好,给几分。第三步,决策会议。这个时候才是真正开会讨论决策的时候。决策会建议采用“评估——讨论——评估”的决策流程。会议第一环节,给参会人员留足时间,仔细阅读评估报告,然后在手机投票程序上对每一项评估给出自己的评分,这个评分可以跟报告的评分相同或不同。大家针对每一项中介的评分分布数据会在屏幕上立即显示,但不会显示评分者是谁。这样大家不会受彼此的影响,保证群体智慧得到发挥。会议第二环节,主持人引导大家花更多时间,在那些有分歧的项目上,同时确保产生分歧的每个成员都有时间发言,而且需要对着主持人发言,双方不能直接对话,发言结束前其他人不能打断。主持人鼓励他们用事实和论据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环节最后,全体参会人员给每一个中介项目重新打分。会议第三环节,这个时候,根据前面的评估和讨论,我们已经有一个新的评分表。这个时候要做的,不是拿这个表的结论当成会议成果直接用,而是让大家根据这张表,调动自己的直觉进行判断,然后举手表决。最终,公司新项目评估会通过对新业务进行了评估——讨论——再评估,然后举手表决,得出最终决定,支持进行新业务的开拓。经过这个会议流程,这项重要决策才能尽量做到噪声最小,来产出会议成果。3、个人也要积极提升自己的判断力不只是老板经常拍脑袋干一件事,我们也常常拍脑袋做某些判断和决定。像开会,你明明知道领导在扯淡,但是因为受到领导和同事的无形影响,沉默或跟随,成为了默认路径。像买东西,你知道这个东西好,是因为别人说它好,但是你不知道它为什么好,还是选择下单了。我们常常依赖自己的直觉行事,因为每一次努力做出判断并最终完成判断后,会有一种情感满足,对自己的判断充满信心,“我真棒”。这其实是客观无知导致的,客观无知就是我们“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知道自己的判断是什么,但很少去深究自己的判断是怎么来的。因为这需要费脑力,大脑惰性阻碍我们深思。这会导致我们忽略自己做判断决策时的噪声的存在。一个高质量的会议,离不开其中每一分子。要提升个人判断力,就要学会降低噪声对个人决策的影响。最核心的招数就一个——培养积极开放性思维,做一个开放的人。不固执己见,根据新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和观念,即使是相互矛盾的信息,也能容纳。就像菲茨杰拉德说的:“一个人同时保有两种矛盾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一等智慧的表现。”一个保持开放的人,判断力很可能会远超一些“聪明人”。最后总结一下:在日常工作中,开会占据了我们很多时间,很多时候,“遇事不决,开会决一下”,但是这并不代表开会得出的共识,就是有建设性的结论,特别是重要的多部门决策会议,它们投入了公司最重要的那批人的宝贵时间、精力。但是情况往往是,时间花了,结论出了,结局崩了。不做决策还好,一做决策,真金白银投入市场,市场一个巴掌反馈回来,才知道当初开会得出的结论不靠谱,最终导致公司发展受到影响,个人发展也很难好到哪去。要想打破开会困境,提升开会决策的判断力和准确性,让会议成果更有建设性,我们需要了解群体智慧发挥作用的条件,降低“噪声”对群体决策的影响,学习和掌握“开会的技术”。通过对历史上典型的多部门会议“美国费城制宪会议”“法国立宪会议”的对比,以及像苹果、谷歌、亚马逊、特斯拉等一些大企业开会规则的分析,我从中提炼了几点共性的东西,也就是开好一个多部门会议的要点:设定合适的主持人,控制人数开小会,会场环境封闭;用“中介评估法”组织会议流程推进,最大限度保证意见的独立性,提升群体决策的判断力;个人要培养积极开放性思维,根据新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思维和观念,不固执己见。
2024年9月7日,杭州娃哈哈集团工会发布了一则声明,对近期有关员工集体诉讼及管理层调整的争议进行了公开回应。(娃哈哈官方微博截图)(微博话题截图)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发生在宗馥莉接管娃哈哈仅9天之后。作为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的女儿,宗馥莉的接班之路注定不平凡。她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继承父亲的事业,还包括如何在风云变幻的企业环境中推进自己的改革举措。本文将深入探讨宗馥莉的接班之路、她在公司内外遇到的争议,以及她的改革思路和未来展望。01 宗馥莉的接班之路宗馥莉自从上任娃哈哈公司总裁以来,其领导风格和决策受到广泛关注。她的接班并非一帆风顺,除了企业内部的反对声音,还有外界对她能力的质疑。宗馥莉在接任之前,已经在娃哈哈和宏胜集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不仅从基层干起,还在宏胜集团实施了有效的管理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她的改革举措依然面临挑战。02 管理层大换血宗馥莉上任后,迅速进行了一次管理层的大换血,这一举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宗庆后时代的管理层包括张晖、吴建林、潘家杰和余强兵等四位资深高管,他们在公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张晖是公司与上城文旅建立关系的重要人物;吴建林在公司创立初期便加入,一直以来都是公司的核心高管;潘家杰和余强兵也都是公司内的老员工。宗馥莉的决定让这些资深高管离开了他们的位置,这引发了许多人的不满和争议。有些人认为,这种做法对前辈不够尊重,甚至有人称其为“女中豪杰”。然而,也有观点认为,这种做法是必要的,是为了让公司能够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推动公司的进一步发展。03 改革的动因宗馥莉的改革决策,虽然在短期内引发了争议,但从长远来看,或许是有其深刻的动因。她上任后,娃哈哈面临着产品老化、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对管理层的调整和对产品线的创新。这种大胆的改革,正是为了让娃哈哈能够重新焕发活力,适应新的市场环境。04 宗馥莉的领导风格宗馥莉的领导风格一向雷厉风行。她在美国留学期间,展现了独立和坚强的品质。在回国后,她不仅在娃哈哈公司从基层做起,还在宏胜集团担任了重要职务,展现了出色的管理能力。她的工作态度也非常认真,常常是第一个到达工作地点,最后一个离开。宗馥莉在工作中对员工的问题直言不讳,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她鼓励员工打破传统,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这种风格虽然直接,但也让公司逐步走向创新和进步。05 改革成效与未来展望宗馥莉的改革虽然面临争议,但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她在娃哈哈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如AD钙味月饼、跨界彩妆盘、茶叶和哈哈酸奶等,这些创新产品为娃哈哈注入了新的活力。她还加强了公司与年轻消费者的联系,邀请新生代明星代言,提升了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尽管如此,宗馥莉的改革还处于初期阶段,未来仍面临许多挑战。如何平衡公司内部的利益关系、如何进一步推动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如何处理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等,都是她需要面对的问题。只有时间才能证明,她的改革能否带领娃哈哈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06 结语宗馥莉的接班之路充满了挑战和机遇。从管理层的大换血到产品线的创新,她都展现了敢想敢做的决心。尽管面临不少争议,但她的改革措施可能会为娃哈哈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她如何应对各种挑战,如何继续推进公司的改革,将决定她能否带领娃哈哈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宗馥莉能够成功实现她的目标,为娃哈哈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你怎么看娃哈哈管理层换血?对宗馥莉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小米互联网业务部商业营销品牌总经理 陈高铭近日,SMARTIES CHINA 2024终审活动在苏州·音昱水中天落下帷幕。来自各行业的40位品牌广告主代表,历时两天时间,通过紧张的评审和精彩的讨论,从178个优秀入围案例中评选出了每个类别的金银铜大奖及全场大奖。作为活动的媒体支持单位,Marteker在活动间隙采访了小米互联网业务部商业营销品牌总经理陈高铭,围绕经济下行时代如何做品牌营销进行了讨论。陈高铭认为,品牌是长期积累的资产,对企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品牌应当根据产品或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销售渠道和性质的不同,来确定品牌和销售的费用比例。在AI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品牌不仅仅需要在营销上要考虑如何利用AI,还应该在多个方面进行整合,包括公司的整体运营和产品研发等环节。以下为采访实录:问:您之前提过,品牌建设是企业最终的竞争力和核心壁垒。在经济下行的时代,很多企业追求短期利益以解决生存问题。品牌应如何平衡长期品牌建设与短期市场效益之间的关系?陈高铭:我深信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许多企业侧重于短期效益的投资,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家企业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的策略也各不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与长期品牌建设的观点相冲突,我始终认为品牌是长期积累的资产。在商业运营中,产品、渠道和品牌是三个核心要素。首先看产品,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是否真的拥有独特性和差异化的产品?我认为并非如此,无论是家电、3C产品、服装还是化妆品,我们在品牌建设上都还有很大欠缺。至于渠道,近20年来发展迅速,从线下到线上,线上又衍生出多种形式,如货架电商、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等。但我们需要明确,这些电商本质上仍然是渠道,如果消费者真的喜欢某个品牌,他们总能找到购买的途径。因此,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品牌建设是必要的。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主张,在不同场景中不仅展示产品功能,更传递了品牌的附加价值和情感价值,这对消费者来说非常重要。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不仅需要产品的功能价值,更需要情感价值,因此营销还应考虑人的情感需求,比如吃饭,不仅仅是为了饱腹,更是为了社交和情感交流。这说明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产品的基本功能,还包括社交属性和形式价值,这些都是品牌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的有意义的东西。因此,尤其在当前时期,我们应坚定地认为,长期的品牌建设对企业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问:那么品牌如何平衡长期品牌建设和短期市场效益之间的关系?陈高铭:两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资源分配的比例问题。当然,不同的数据会给出不同的见解,有的数据显示国内是8:2,有的则是7:3,可能这个数字在海外是相反的。但宏观数字并不具有太多意义,为什么呢?因为不同企业的性质各异,有的企业可能完全投入到电商领域,不涉及品牌建设。因此,企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不同,很难用一个总体数据来概括市场。我建议根据产品或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销售渠道和性质的不同,来确定品牌和销售的费用比例,当然,还需要考虑行业的竞争程度,以及产品是否具有独特性。例如,我们可以学习苹果,作为行业领头羊,它从不投效果广告,利润率也很高。实际上,我们应该根据每个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期来做决策。问:请进一步解释,有没有这样的规律: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是倾向于品牌广告或效果广告?陈高铭:实际上,每个行业和每家企业的发展情况都有所不同。一家企业在初创阶段,可能恰逢中国新兴消费品市场刚起步,做到五、六亿甚至十亿的规模。在此之前,这家企业主要关注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单纯追求效果可能不再高效,影响和覆盖的人群也可能不再扩大,甚至营业收入和利润可能停滞不前,这时候,企业需要考虑几个方向:产品是否足够差异化,或者是否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另外,渠道布局也非常重要。如果之前主要是线上运营,那么是否需要开始布局线下渠道;最后才考虑品牌如何支撑。另一方面,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渠道布局不完善,那么品牌建设也失去了意义。我认为,品牌建设不仅仅是投放广告,还包括多种类型的品牌建设活动。因此,首先要考虑产品和渠道,然后决定营销策略,是重品牌还是重效果,最后再确定品牌策略。实际上,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问:您之前的演讲提到一个词「高质量营销」。您如何定义「高质量营销」,它如何帮助品牌实现高质量增长?陈高铭:现在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什么是「美好生活」,就是说我们要追求更高的层次。现在基本生活需求是满足了,我们要追求更好的生活,更有品质的生活。反推到我们的产品上,产品是不是有差异化,有特色,有情绪价值?营销也是一样的,从营销策略上说,产品是不是诉求情绪价值、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创造新的场景?从营销和投放的角度来看问题,现在所有的评估标准衡量一个Reach多少钱,一个eCPM多少钱,是以曝光为标准的,这肯定不太合适,原因是什么?因为曝光事实上是一个过程指标,我们要最后的结果。现在的信息太多了,消费者不一定能够记住每天所看到的信息。所以最重要的不是说曝光多少,最重要是有了这样的曝光,真正能够让消费者记在心里、影响他心智的是什么?这就是一个质量的问题,流量乘以质量。我们所有的核算的方式都是按照曝光来核算,我认为评估标准不太适应现在的营销。问:很多品牌都喜欢来追热点,认为是流量比较集中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来吸引眼球,您不太赞成这种做法?陈高铭:我只能说,这种做法的成功率并不高,因为我们营销时需要有确定性。追热点当然可以,但消费者是否真的记住了品牌呢?一些品牌与内容完美融合的广告,是可以加深消费者的印象。但更多的品牌仅仅是曝光,没有深入的内容。所以,消费者看到的可能只是剧情,是情节,是热点,而没有关注到品牌本身。这些情节如何与他们的生活相结合,可能才是他们真正记住的。仅凭一次普通的曝光,实际上并不一定有效,我们应该反思,仅仅依靠曝光来打造品牌营销,这不是最佳的解决之道。问:追求曝光只是营销的一部分,需要和其它营销手段相配合。陈高铭:首先,营销需要有一个场景。其次,场景中表现出来的内容、创意和中心思想能不能很好地呈现,最好是有一个Slogan,老顾客再看到会立刻购买。所以说营销有很多细节和关注点,营销绝对不是粗暴的解决方式,要考虑人的心理,走进人的内心,所以说是很细腻的工作。问:这两天最火的就是3A游戏《黑神话·悟空》,很多品牌也想着能否借势做一场营销活动,但除了较早行动的一些品牌,大部分品牌都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陈高铭:品牌营销是持续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抓住热点,还要与消费者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要么做到极致,要么不做,因为记住的品牌寥寥无几。我也反问你,这次奥运会上,哪些中国品牌的奥运营销做的好?为什么你会记住?问:我个人认为没有特别出彩的,也就是对郑钦文等运动员代言的广告还有点印象。陈高铭:对,郑钦文代言的产品中,我认为耐克做得非常好。耐克从未说过郑钦文穿的鞋子或衣服是他们的,只说了一句话,那就是「我想要带走的巴黎纪念品是金牌」,这句话的感染力极强。因此,我认为创意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品牌在奥运会上的投资可能很多,但真正能触动消费者内心的是什么?是「我想要带走的纪念品是金牌」,这种听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的话语,这样的品牌营销效果才能深深地留在消费者心中。问:小米商业营销如何利用数据技术来优化品牌营销效果?陈高铭:在我看来,数据和技术就像工具一样,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坚持一种理念和宗旨,即我们为何要做这件事?我们的目标是创造我所喜欢的、不打扰用户的、能保护用户隐私的、能创造美好生活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最关键的。其次,小米商业营销如何利用现有的数据和技术帮助客户提升营销效率,同时也让消费者获得良好的体验,这是最基础的要求。在技术层面,由于我们拥有众多终端设备,包括手机、电脑、电视等,每种终端都有不同的使用场景。当然,并不是每个终端都适合营销,这时就会选择最合适的场景提供适当的服务。我们一直秉承「广告即服务」的理念,消费者感受最重要。因此,我们一直努力将技术、产品和创意融入到适合的场景中,让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为他们提供真正需要的服务,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数据方面,我们严格保护用户隐私,作为硬件厂商,尤其对数据隐私非常严谨。当然,在使用数据时,也一定会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至少底线会更高。我们也在持续帮助客户进行场景和人群定向,以提供更好的营销效果。现在是AI时代,小米也在探索如何利用AI技术更好地服务用户,然后再考虑如何服务客户。用户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用户不满意,我们怎能帮助客户呢?问:请介绍如何通过营销技术和数据提升用户的触达率,增强用户体验。陈高铭:由于我们既有大屏幕也有小屏幕设备,而且很多公司并不具备我们这样的多平台能力。在制定策略时,我们通常会在大屏幕上进行广告曝光,利用我们的MI ID系统,通过大屏幕的曝光来捕获用户,然后在小屏幕上进行精准的定向广告投放。这样,我们既有广告曝光又有定向投放,加上后续的用户购买,实际上形成了一个非常完善的闭环系统。我们的小屏数据不仅能够赋能大屏的人群包,还能够精准地找到合适的用户群体。我们拥有众多此类投放技术,而且我们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投放。我们期望利用我们的数据,在营销和创意方面为客户提供更多差异化的服务。问:如何用营销技术和数据衡量、评估和优化营销效果?陈高铭:这件事情行业内很难有公认标准。比较简单的衡量标准当然是看CPC、CPS等指标。小米商业营销也有其它方式,比如在电视上做投放,和淘宝打通,用户在电视上看到广告,可以同时点击电视上的淘宝,可以浏览,可以加购。数据最终又回到数字银行,我们不仅仅看到前端曝光或者点击的数字,也能看到后链路的数字,比如有多少人加购等等,这样就实现了前后端数据闭环打通,提供给客户很好的价值。确实,中国媒体的多样性带来了一个问题:如何整合户外广告、移动端、社交媒体、短视频、大屏幕、OTV以及传统电视等多种渠道,实现数据打通。要实现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基于真实可见性的广告曝光定价,这是一个基本维度。其次,从流量曝光的角度出发,应该将曝光产生的记忆度和好感度的数值相乘,这是质量维度的考量。因为曝光的影响力和场景都是相关的,将这两个数值结合起来考虑,可能会更好地评估广告效果。如果这套方法可行,所有品牌广告都可以依此进行评估和量化。效果相对容易计算,无论是大屏广告还是站内广告,看ROI是1:2还是1:3都较为直观。品牌广告的评估确实更为复杂。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考量,全球性企业注重速度,民营企业则看重老板是否认可,以及老板的偏好。正因如此,我认为我们行业更需要一个有效的衡量标准。行业标准不应仅仅基于曝光量,而应结合曝光流量和质量的维度来考虑,这样会更加合理。问:您如何看待今年Smarties奖的参赛作品,从中是否有看出什么营销趋势?陈高铭:今年的营销趋势中,行业内频繁提及一个概念——AI化。我既认同也不认同。AI作为工具可以提升效率,这点我深表赞同。然而,营销的本质在于把握趋势和人心,AI是否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不见得。现在讨论的AI与我们之前所说的AI,以及人工智能,是否是同一概念?我们不应仅因为这个名称就被说服。它实际上是一种高效的人工智能,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AI在多个方面可能有所作为,不仅仅局限于图文内容的创作。我们还需要洞察消费者趋势,探讨AI是否能够制定营销策略,是否能够进行创意工作,以及是否能够有效评估成果。我相信这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当然,AI的最大价值和功能,我认为不仅仅在于营销领域。AI如何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使生活更加便捷和美好,这才是最关键的所在。问:AI的流行会昙花一现,还是将持续发展?陈高铭:AI不会昙花一现。在真正的人工智能社会中,AI与机器人的结合肯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深信不疑。因为它们确实能够提高效率,改善人们的体验。我相信AI在各行各业都将发挥巨大作用,不仅限于营销、制造、教育和医疗等领域。我认为急于求成反而会事与愿违,我们不应过度炒作,而应该稳扎稳打,逐步前进。不应急躁,不应进行虚假宣传,更不应仅为了资金而盲目追求,而应致力于实际的实施和发展。问:那么作为品牌方能做出什么?陈高铭:品牌应该关注AI,但未必要立即采用AI技术,但必须关注。当然,对于品牌方而言,不仅仅是在营销上要考虑如何利用AI,还应该在多个方面进行整合,包括公司的整体运营和产品研发等,都和AI相关联。实际上,AI不应仅限于某一个领域,而应All in AI,我对此深信不疑。问:又回到最初的问题,因为经济形势限制了品牌的市场投入,AI又是短期内不易看见效果的工具,如何说服品牌在AI方面投入?陈高铭:首先,我认为角度并非在说服,关键在于需要让品牌方体验到切实有效的好处。中国的市场营销发展了30年,每个企业的营销负责人都经验丰富,AI技术需要展示出真正的成效。其次,AI技术的使用现在已成为各行各业密切关注的技术发展趋势,着眼于品牌的长效发展,品牌方会关注到相关技术,而是否投入,还需要技术本身的成熟迭代和发展
品牌新品上市,最怕的是什么?发布会开完,媒体通稿发完,就完了,网上没有一点涟漪,没有话题,没有声量,新品命运如何,全靠渠道造化。新品引爆,除了官方发布会定调,更重要的是,要让网友有玩梗的空间,有梗就能乱杀。(图源华为官网)华为这次憋了个大招,Mate XT非凡大师,全球首款三折叠手机,官方话题和网友玩梗并驾齐驱,个人觉得是一次经典的营销示范。01.硬刚苹果华为选择与苹果同一天发布新品,其用意再也明显不过,就是要在高端市场和苹果掰手腕,并且要力压一头。有媒体甚至用了「华为狙击苹果」这般耸动的字眼。之前,所有国产手机的梦想都是对标苹果。你参数堆到天上去,一到定价就怂了。华为三折叠起售价是苹果的3倍。一折叠就是一个苹果。苹果这么多年不思进取,乔布斯留下的牙膏管都挤成饺子皮儿了,但还是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对手。因为乔布斯搭建的生态系统太完美了,决定了它是一台真正的国际手机。无论你在哪个国家,都能切换得非常丝滑。苹果只要不犯大错,就能接着吃很多年。堆参数的友商苹果从来没拿正眼瞧过。而华为让苹果正视起来。苹果发布会素有科技春晚之称,数码圈有头有脸的KOL都去捧场了。一般品牌都要选择避其锋芒,华为在这时选择硬刚,再忠实的果粉也要高看华为两眼。据说在发布会之前,华为商城的三折叠手机预约人数已超300万。「硬刚苹果」属于官方梗,先把主流媒体流量捞一遍。02.网友玩梗现代人都人均皇帝,早上起来打开手机,各路消息八百里快马加鞭呈到御前,大到特朗普被刺、乌克兰局势,小到小网红裆部那点事,都等着御笔朱批呢。但你歪在床上半举着手机的样子,跟晚清大烟馆的鸦片鬼没什么两样,实在没有皇上批折子的天子风范。这时,华为三折叠手机来了,这就是一个奏折啊,折子一打开,捧着一瞧,哟,中秋调休,朕不同意。皇帝御览的味儿不就有了。从微博到抖音再到小红书,三折叠奏折的梗被网友玩坏了。现在的品牌新品发布,如果没有一个梗让网友主动玩起来,就是一个不那么成功的发布。当初小米汽车SU7发布,网友玩的最大的梗就是「保时米」,且不说这对品牌价值而言到底算正面还是负面,网友把一台20万的车和一台百万级的车反复比较反复玩,小米真的是秦始皇踩电门,赢到脚都麻了。03.手机不够贵可口可乐说,贫民窟的孩子喝可口可乐,百万富翁喝可口可乐, 总统喝可口可乐。 但是,没有人因为更有钱而喝到更好的可口可乐。可口可乐是一个伟大的品牌。打开罐子或瓶子直接喝就行了,不需要装杯。可手机是一个有极大的装杯需求的品类。对于有钱人来说,现在用手机最大的痛点是苹果太便宜了。无法装杯。几万几十万的手机倒也有,但只装杯不行,还得好用啊。让一个日薪一爽的明星,跟一个月薪八千的普通小白领用一个价位的手机,这本身就极不合理。从这个角度讲,苹果也是一个伟大的品牌。华为三折叠来了,把苹果定的高端手机价格天花板捅破了。这让更多国产品牌看到了冲击高端的希望。此前中国的高端品牌貌似只有茅台。汽车市场国产车一直抬不起头,直到一帮新能源汽车品牌把BBA统治了几十年的市场打得阵脚大乱。华为的生态系统如果支持它成为「国际手机」,那它真的可以和苹果一较高下了。
研究一个品牌的增长,要理解行业和品类的特征。在分析霸王茶姬的时候,对比这个品类和咖啡的增长趋势,能看出关键问题。咖啡的需求是持续增长的过程。增速慢,但持续性强。应用场景主要在工作和商务,本质是习惯的养成。新茶饮的需求场景,主要是娱乐休闲。网红属性决定了增长爆发力,但后劲不足。为啥说新茶饮有网红属性?这是这个品类的原生特征,对比珍珠奶茶这种上一代现制茶饮,新茶饮更注重健康、品牌和装修更新潮、定价更贵。几轮进化后,最终是善于做营销的人才能做起来。营销做得好,品牌或多或少都有网红属性,体现在:1)受众是年轻人,喜欢尝鲜,爱得快不爱更快。2)容易复制,供给稀缺的时间周期很短。3)口味容易腻,适合尝鲜不适合长期依赖。4)用户有打卡需求,没有高频复购的必要。这些属性会导致新茶饮有增长爆发力,但增长持续性差,后续会遇到很多难解的增长问题,看喜茶和奈雪就知道了。怎么应对新茶饮的网红属性?俞军有个讲产品价值的公式:产品价值 = (新体验 - 旧体验) - 迁移成本这就要求,新茶饮要有健康、潮流、好喝的新体验,也要有足够高的用户迁移成本。显然,新茶饮这种体验式消费,存在这两个问题:1)好不好喝,没那么重要。2)用户迁移成本太低。对于这个问题,霸王茶姬的投资机构XVC,讲过口味的重要性。大概意思是霸王茶姬的原叶鲜奶茶,口感普适性更强,也有一定成瘾性,能撑得起复购,也会一定程度上构建迁移成本。但我认为,这个说法夸大了口味的重要性。如果用普通纸杯装上伯牙绝弦,你能喝出什么特别的吗,愿意花5块钱买吗?肯定不会。而且这次喝了你家的,下次完全可以换一家,甚至不喝也无所谓。这不像少数咖啡爱好者,一天不喝就没精打采,这是成瘾性。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好:效率和品牌。1)效率。核心是单店模型。降低供应链、营销获客、人力等成本,提升门店运营效率。店面多了,用户购买更方便,高频曝光强化心智,这是迁移成本。2)品牌。核心是用户心智和溢价,以及对冲这个品类「很难长期持续增长」的风险。效率是内核,像理科生。理性、精确、可依赖,但缺少对人的理解;品牌是助推,像文科生。感性、有想象力,善于触发人们共鸣,但不注重逻辑性。1、效率是理科生这是四个品牌的单店模型对比,本质是公式,是由一组组数字构成的。数字可以测算模型,在模型基础上的批量复制是可行的,由此追求规模效应。比如只要上图每一项指标能达成这个数字,就可以获得最终的利润。然后在此基础上增加更多店面,利润就能累加。甚至,在品牌营销、获客成本、原材料采购上,还能有规模优势。但数字很难测算规律之外的因素,比如未来没发生的事、人们的主观感受、其他行业侵入的对手。· 未来局势,比如国际关系、国内经济等,这种复杂多变的情况;· 人们的感受,比如潮流方向、兴趣爱好、态度等主观因素;· 竞争对手,打败你的不是同行,是跨界,这就很难预测。解决网红属性的弊端,就要击碎这个规律。要洞察和拥抱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有能力与人们的主观感受同频、用经验和认知防备外行入侵......这些都是靠数字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新茶饮品类,只有效率,不能获得长期持续的增长。2、品牌是文科生用户买奶茶,本质是体验式消费。体验式消费(Experiential Consumption)是指用户在购买产品或服务时,不仅关注功能性和实用性,更重视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的个人体验、情感满足和心理认同。这种消费模式强调的感官体验、情绪价值、思维认同、行动参与和社交互动等。所以只有品牌能带来:1)文化内涵;2)溢价;3)新的购买理由。以霸王茶姬为例,围绕中国的茶文化在助推这个品牌。品牌和单品名称、店面装修、杯子袋子的包装、以茶会友的营销主题等,给用户感觉,这不再是用几秒钟从机器里接出来的饮料,而是有更丰富的含义。品牌的文化和内在价值,不仅可以溢价,也不断给用户提供购买理由。最后总结一下。新茶饮这个赛道,特别好的体现了文科逻辑和理科逻辑的共存价值。商业模式的内核是理科,可推算的公式,冷冰冰但确定性很强。但理科逻辑对于人性的影响力不够,比如艺术对人内心情绪的感染力,甚至影响人一生,这不是数字能解决的问题。新茶饮的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无法稳定持续的增长,甚至会快速衰落。对冲这个衰落的方法,就是用文科逻辑,用艺术、文化、历史、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