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问题,我总是喜欢回过头拿出来翻看翻看,再细细琢磨一下。
而每次,也总有一些收获!
1、什么是品牌?
一直到现在,好像真正能把品牌说清楚的人非常少。我都怀疑到底能不能说清楚!
但我知道,出了事能够站出来,这叫品牌。
能够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能努力改进的,这叫品牌。
能够亲密和用户对话的,这叫品牌。
能够哪怕一个小小的细节也要打磨几十次的,这叫品牌。
2、我们在做内容或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总是会觉:这种常识大家应该都知道了,不用怎么介绍。
现实是,大部分人还真就不知道。你觉得他懂而已。
你懂得越多,越是有可能掉进这个认知陷阱。
做营销、做运营、做内容等也是一样,站在自己角度主观判断很容易出问题。说得非常漂亮,但不是用户想听到或看到的,这个信息不对称就很明显。
所以,可能应该是这样,不是你有什么,而是用户在某一个场景下需要什么。
3、最好的失败,是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偷偷跌倒”——这句话说得着实精辟。
人人都害怕失败,那为什么不能提前演练,提前测试,提前小范围验证,提前“偷偷”跌倒呢?这种跌倒不正促成了在有人看见时的成功吗?
也恰好验证了那句话: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4、玩别人玩得贼溜而你一窍不通的游戏,注定会一败涂地,对不对?
别总是想着我干啥都要超过别人,觉得只要肯坚持肯定能玩过别人。拜托,这是鸡汤。
现实是,高手们都是弄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转换战场,让自己领跑。
营销、运营、文案何尝不是如此。
5、用户焦虑感是近两年说得最多的一个用户痛点现象。
其实人是一个矛盾体,这种焦虑感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这么一件事:身体喜欢随大流,意识又渴望不平凡。
打破这种思维,应该也就没那么焦虑了。
6、咱们每天都会阅读大量的文章、信息、知识点,不要为了看而看。
每次看完,建议用一段话总结出其精华来,如果总结不出那就再看一篇,还不行,再继续……
没有必要去堆积阅读数量,关键是有所得。
没有高楼大厦是一天建起来的,更加没有高楼大厦是一凭空而起的。
7、《 乌合之众 》中的这一段话每次看到都是细思极恐: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的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而这,就是网络的黑暗面,也是网络暴力的真实写照!
8、消费者花钱买你的产品,很多时候买的是"感觉"。他觉得这个产品好有时比事实好不好更重要。
也就是感觉比事实重要。
就像在网上做美食达人,拍照要花几个小时,而这个美食十几分钟就搞定了。
所以说,首先脚踏实地做产品,其次铺天盖地造感觉,最后搞定人心最重要。
9、写文案做内容有一条真谛:
如果你写出的一段文案,需要用另一句话去解释,那你直接用后面那句话吧。能一句话说清楚的就不要用几句话来说。
相对于花里胡哨的好看,把信息表达清楚、表达细致、表达得有吸引力更重要,特别是现在以效果为导向的文案。
10、我问一个问题,可能会让你少去 “学习”:
如果你知道各种营销理论、运营干货、互联网词汇、最新行业概念,但是你的老板或领导都不知道。
这是否意味着他们很无知?很低能?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同样知识的底层逻辑他们早已知晓,且实践多年,甚至用起来炉火纯青,但是他们确实没有去关注最新的这些新概念、新观点、新名字等等。
11、谁实话,文案这东西是很麻烦的。但是再麻烦的东西,你不能丢掉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总是去攻难的点。
比如写营销文案,不管再怎么难,有几个问题它始终是关键,你的内容就是要漂漂亮亮地解决这几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买你的这个产品?
2)这么厉害啊?我凭什么信你?
3)能不能等几天买?为什么现在就要买?
12、这个时代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太容易把别人当成自己人,又太渴望别人把我当成自己人。
往往特别想表现自己成熟的人才是真正的天真,真正的高手总是不断认可别人,自己却在这个世界上不要脸的活着。
做营销,做运营也一样,并不需要过度表现自己,你需要不断观察用户的需求并满足他,结果会让你很惊讶。
13、营销的本质是创造客户价值,营销的本质是连接,营销的本质是管理,营销的本质是人,营销的本质是互动,营销的本质是建立信任……
看见没,随你怎么说,怎么都有道理。
是什么不重要,关键在于你怎么用好。营销很难,难到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体系做啥都失败;营销又很简单,你站在用户需求角度做好一些别人没做好的细节,可能就赢了。
14、基本上大家每天工作的时候都需要上网查找各种资料,这个时候千万注意了,时刻提醒自己你打开这个网页的目的是什么。
一旦上网你可能被各种五花八门的新闻、八卦、干货、聊天所吸引,陷入到“伪工作时间”。
可能你半天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是来查找资料的,极大的浪费掉了自己的时间。
15、成功都是留给聪明的傻子!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习惯并且刻意去做一些难做的事情。
难做的事更能锻炼自己。更重要的是,做最难做的事不容易被替代,也是超越其他人的最快途径。
不妨问问自己:在你的工作上,什么是难做的事?什么是别人不能替代的工作?你现在做的事一直保持在舒适区吗?
16、广告/营销往往并不是把消费者的注意力转移到产品身上,而是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他们自己身上。
什么意思?就是在关注你的产品之前,先让用户关注他们自己。
为什么要让用户关注到自己?
就是要提前将产品和用户关联起来,让用户自己发现自己不好的地方或者是想变得更好的地方。
这个时候产品就是解决方案!解决他的问题,不是解决你的问题!
17、这几年,不管是做新媒体营销还是啥的,有一个现象越来越凸显,就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面的人说啥都对,老板不仅爱听他们的建议,而且还非常相信。
而公司里面的人呢,纯牛马,说啥老板都是皱着眉头,说得不好还可能挨顿骂,老板看自己人就像看傻子一样。更有甚者,明明是同样的观点,外面人说那就是对,里面的人说就是没过脑子。
这就很有意思,为什么明明公司内部的人更懂产品、更懂自己品牌、更懂现在的公司现状,为啥就不受待见呢。
这个问题吐槽归吐槽,内部的人可能也得反思。就是内部的人太懂,而外面的人不懂,不懂就是一个优势。太懂的人很容易就陷入“专家视角”,用的都是过往经验,说的东西也是惯性思维,而且习惯性否定新的视角,很容易就成为“懂王”。而不懂的人呢,有时候反而能提出新的观点和方向,让老板眼前一亮。
不按套路出牌正是门外汉的强项,有时候我们一件事干久了,就得用外行的精神去思考,说不定就会有出奇的收获。
18、那些一夜爆红,零成本刷屏的东西,之所以那么多媒体都还在报道,之所以自媒体们也津津乐道:
就是因为很少,非常少,完完全全的小概率事件。而且,发现了吗,这几年这种小概率事件变得更小了。
所以,踏踏实实的干,有积累才会真正爆发。
19、一个方案一个想法在脑子里不断推演、不断思考细节,最终一到干起来也可能是漏洞百出。
哪有什么100%完美的方案,要说真有,那也不是在脑袋里死想出来的。
所以,想到就去干吧,总是要允许自己搞砸的。
20、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认知的差别。
技能的差别可以量化,知识的差别可以学习,而认知的差别应该才是本质的。
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都处在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的状态,包括我自己。
所以,对自己的领导,对老板,对比自己牛的人,多观察。看看他们遇事是怎么思考、怎么表达、怎么安排的。不是模仿,而是超越前的准备。
21、解决绝大多数问题只需要5个步骤:
抛出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解决问题。
别凭经验就跳过去其中几个步骤,经验向来是特别害人的。
以上。看懂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