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人找工作新思路-让热爱成为你的最佳简历

职业指南
彭罕妮
19小时前

大家都说现在找工作太难了,特别是品牌市场岗~

在各种招聘网站上投简历,职位需求(JD)看着都挺容易,比如会新媒体运营,懂数字营销…但就是拿不到面试机会。

原因各种各样,供大于求,竞争激励;畸形的35岁以下现象;老旧的招聘方式下,短短500字简历很难体现求职者的能力与潜力。

我采访过几家企业的招聘负责人,大家的共识是“过往经验”和“执行能力”越来越不重要,甚至部分可以被AI替代。

但会不会运营社交媒体越来越重要,小红书、抖音、视频号、LinkedIn、TikTok等成为创始人 IP、产品GTM的主要传播渠道。

正因为如此,企业也越来越喜欢在社交媒体上捞人,特别是那些本身有一定的社交影响力(有“网感”,自带“流量”),又是某领域某产品忠粉的“布道者”(喜欢分享)...

1. 对产品极富热情又有影响力

今年上半年,我看到的市场人找工作最佳案例来自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女生Julia Fedorin。

因为特别想加入Shopify成为员工,她拍摄了一段视频,描述了自己对Shopify的喜欢以及对成为市场部门实习生的一些想法。

image.png

没想到这个帖子在x.com上爆火,Shopify的COO也是懂借势营销,立马回复“你被录用了”。随后,公司的CEO、高管都纷纷表示欢迎Julia加入。

更有趣的是其他的一些初创公司也纷纷表示“姑娘,你这么执着,做视频做得这么好,要不考虑下我们公司?”…

我翻看了Julia的vlog,感觉这个女孩非常有活力,并且很会拍vlog,而且对做社交媒体这件事儿非常有想法…

image.png

如果我是负责招聘的人,我也会首先优选Julia这样喜欢探索,对社交媒体有认知,正好对产品又这么有热情的人。

比起一轮轮筛简历,看那些浮夸的工作成果、吓人的学历背景,这样鲜活的人来做市场,一定会注入新的活力。

这又让我联想起我之前写过的关于clay的文章营销获客AI公司Clay,花7年找到PMF后,快速实现10倍增长的秘密

Clay创始人在What’s App 上找到 SaaS Yacht Club 和 Sales Technicians 群组,开始直接和用户一对一交流,这时候发现了社群群主 Eric Nowoslawski对Clay的产品非常有热情,又有号召力,于是邀请他作为认证专家加入公司。

Eric成为了Clay的3号员工。他与创始人Anand一起展示产品,帮助群友推荐的客户解决他们的问题。

接着Eric不断在LinkedIn上发帖,在社区和他自己的WhatsApp群组中为Clay赢得了信誉。

这一举动带来了关键影响,成为很多合作伙伴加入Clay生态的重要原因。

即便不知道Eric背后的公司,但是他们信任Eric。这种信任,正好是初创企业Clay从0到1冷启动的关键。

Clay的创始人提到邀请Eric加入团队的想法是受到Notion的启发。

于是我找到了Notion的相关文章,正好里面提到了Notion聘请了最早的超级粉丝之一作为其第一个社区员BenLang。

顺便说一句Notion现在有多火,估值超过100亿美金不说,在Esty,小红书等通过售卖Notion模版每年收入超过100万的个人创业者数不胜数。

说回Ben, 他在 2018 年通过 Product Hunt 看到了 Notion。尝试了几次后,就觉得这个产品太酷了。

很快他成为 Notion 模板的高产创作者之一,也是产品最早期的积极拥护者。

Ben开始定期在推特上谈论这款产品,并分享使用这个工具的不同方式。很多网友开始留言“你是如何制作这个的?”“可以分享这个页面吗?”...

于是他注册了 Notionpages.com,这个页面至今还存在。

image.png

他甚至还注册了所有以 Notion 开头的域名、创办了一个关于 Notion 的 Facebook 群组,免费帮助群友设置他们的 Notion 工作空间。

他说,“这样做纯粹是出于兴趣——完全源于热爱。”

某天,Ben在旧金山的时候试着联系了 Notion 的创始人...不久之后,他被聘为公司最早的市场人员之一,与 Notion 的创始营销者Camille Ricketts(她前一份工作是《评论》的创始编辑)一起工作。

两人一起一步步构建了 Notion 强大的模板库,还精心打造了一个全球社区,吸引了来自全球线上渠道和线下活动的用户,从几十位布道者扩展到数百万 Notion 粉丝。

Lang离开了Notion后在x.com上发布了自己的情侣居家模版,没想到爆火,收到超过百万的点赞,很多很多人找他要模版...

image.png

现在他加入了硅谷大热的公司Cursor,也是做社区大使的工作。

你看,优秀人才从来都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如果我是企业创始人/CMO,我也想找Julia,Eric和Ben这样对产品有极大的热爱,并且本身也有影响力的人。

他们身上的探索精神以及与用户沟通的能力,正是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最重要的特质。

你也许会说,这些都是国外的案例。在中国不太可行吧?

其实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企业就在BBS、用户社群里挑选能运营社交媒体的人才。

现在,随着短视频、图文信息的普及、大量的垂直社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酷公司都开始在粉丝群里招募有号召力的影响者。

我知道有喜欢 3D打印,无人机、运动摄影以及AI产品的博主/Up主发布的产品测评、行业洞察、使用经验等收到了创始人的关注,甚至拿到了offer。

2.“热情+社交影响力“是进入好公司的敲门砖

营销人对某一产品或品牌所展现出的真正热情和深度投入,其价值已远超一份传统意义上的漂亮简历。

热情是最闪亮的标签。

如果你对某个产品爱到骨子里,愿意花时间去钻研、去分享,这份真诚和投入,能让你在千篇一律的简历中脱颖而出。

当你的内容充满激情和洞察时,企业会看到你不仅仅是“会做”,更是“真懂”,并带着由衷的动力。

一位充满热情的产品传播者(或者叫布道者),能以非官方、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将品牌价值和产品优势传播出去。

他们的传播源于真实体验,能带来强大的信任传递。

更重要的是,热情布道者的“自驱力”和“跨界能力”,能为企业带来多维度的价值,他们不只产出内容,还能收集用户反馈、激活社群,为产品冷启动和持续增长注入强大活力。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明星创业公司,会主动附上期权,把这类人才视为核心资产。

3.新求职策略:从“投简历”到“做布道”

苹果前“首席布道师”盖伊·川崎(Guy Kawasaki)曾经说过:“布道者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头衔,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真正的布道者发自内心地热爱他们宣传的产品或服务,他们的出发点是“试试这个吧,它会对你有帮助”,而非单纯的佣金或销售任务。

image.png

真诚与热情是最为动人的影响力,触动用户和企业。

对于营销专业人士而言,与其在招聘网站上盲目投递简历,不如现在就开始做一点点改变。

或许你并没有求职的需求,但以下的建议也许对你把握AI时代新机会,扩展个人影响力有帮助。

1)找到热爱: 花时间挖掘自己真正热爱的行业、产品或服务。热情是布道的基础,只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才能持续驱动你产出高质量内容。

2)聚焦潜力: 在热爱的领域中,选择有创新精神和高增长潜力的公司或产品。这些企业通常更开放,愿意接纳具备热情和影响力的布道者。

3)深度体验与持续发声: 成为产品的超级用户,深入体验其功能和价值。通过线上社交平台、专业社区、线下活动等持续分享真实的使用体验、独到见解或实用教程。发布的频率可以根据自己的精力而定,周更、日更都可以,但记得要持续下去。

4)主动连接企业: 主动向目标公司展示你的热情和成果。例如,制作产品相关的创意内容(如视频、文章、模板),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和建议。这种“先付出后回报”的方式往往能让你脱颖而出。

4. 从有热情到职业成功的实用建议

热情布道虽然充满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1)如何找到真正热爱的领域? 尝试多种产品和服务,在喜欢的社交媒体上记录进度。参加行业活动、关注领域专家的社交媒体,找到与你价值观契合的品牌。

2)内容创作能力不足怎么办? 学习基础的内容创作技能,如短视频剪辑(使用剪映)、写作(公众号、小红书书写等)或与AI一起练习。免费创作在线课程(如Coursera、B站)是快速入门的捷径。

3)如何在社群中建立信任? 保持真诚,避免过度商业化的表达。优先分享对用户有实际帮助的内容,如教程、案例分析或问题解决方案。

4)时间投入与回报不平衡怎么办? 初期以兴趣驱动为主,甚至把在社群里发声作为副业。专注于高质量内容的积累。随着影响力的提升,回报会逐渐显现。

另外,假如你并不着急找工作,成为公司的产品超级粉丝,并自发在社交媒体发声,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

因为在数字经济和社交媒体的浪潮下,对产品有极大热情又都懂社交媒体正在成为营销领域最抢手的人才画像。

我可以大胆做个假设,未来无论是职场打工、自由职业者或者是一人公司等,热爱都会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