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工作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失控”。
未来,当你往回看,2025年9-10月一定会成为品牌公关行业的一个重要时间转折点。
西贝、始祖鸟、小米、娃哈哈……那些看似在做品牌的大公司,舆情层出不穷,反而鸡排哥,成了年轻人心目中的“主理人”。
失控的背后,是信息越来越透明。
以前,品牌跟社会的接触点,可能只有广告、产品包装、媒体采访等少数几个。后来多了电商和微博。而今天,品牌就像八爪鱼,跟社会的接触点平均要上千个。
面对这么多触点,你的品牌还在用上一个时代的梳理和管理方式吗?
也许,这就是品牌们频频翻车的根源。
吃了时代红利的“老登”品牌在翻车,新品牌也没好到哪去——它们的无助感甚至更强,以至于“品牌压根做不起来”。
未来做品牌,思路恐怕要大变。
这篇文章写给“失控时代”希望拿回主动权的管理者和品牌人们。
01
看似正常运行的品牌,其实很多东西没“说清楚”
说句实话:很多品牌内部都在玩“猜猜看”的管理游戏。
可怕的是,大多数CEO对此并不知情。
在我们的咨询工作中,品牌人反馈最多的痛点就是:公司很多信息“并不确定”,导致他们的工作难以开展。
诡异的是,当我向CEO或管理者核实时,他们往往觉得“一切都挺明确的啊”。
为什么双方感受差这么多?
原因,就在于双方对“说清楚”的标准不同。
管理者眼中的“确定”,是宏观方向上的“大致有谱”;而执行者口中的“模糊”,是具体落地时“到底该怎么用”的举棋不定。
比如,CEO说品牌要走“欢乐”风。可落到执行,“欢乐”到底是可口可乐那种“嗨”,还是泰国广告式的“恶搞”?
再比如,CEO认定产品是“一整套解决方案”。可到了传播端,怎么才能让人一听就懂“解决方案”到底是什么?
这样的“品牌问题”比比皆是。
没有员工愿意顶着压力刨根问底,也没有管理者想花时间处理“这点小事”。你可能觉得这种模糊很正常,但它正悄悄推高公司的管理和营销成本。
不“说清楚”又没人死磕答案,每个人都在凭感觉执行,1000个人心中的1000个哈姆雷特,如同幽灵一样吃掉了公司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我问过很多品牌营销“打工人”,大家一致认为:“品牌信息”的确认与规范,属于公司级关键事项,必须上升到战略高度去梳理、确认,并要求各岗位严格执行,才能实现真正的协同——品牌也才有可能真正做起来。
而不少CEO或核心管理者却常把这些工作视作品牌团队的工作,认为自己只需授权或确认就好。
“品牌”工作,就是这样边界模糊的存在。
这项工作极其重要,然而,【品牌核心要素】模糊的后果却是延迟出现的,以至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即使没有清晰界定,品牌工作也看似照常进行。
产品、营销、人力、内容等岗位的人,会依据头脑中模糊的理解,各自“打扮”品牌。
忙而无功的现象正在发生但没人察觉。
随着企业内容堆积越来越多,人们发现,过往工作中生产了大量的冗余,不清晰、没效果,甚至自相矛盾。
问题逐渐蔓延至产品与广告层面。当内部沟通与管理开始出现问题,企业往往转向“财务治理”,试图用预算和ROI等工具来管控营销效率。
但仅靠财务指标治理品牌,可能适得其反。就像想烧开一锅水,不关心炉膛能否点火,却一直盯着水里的温度计。
在传统ROI考核下,团队心思全扑在短期收入上,顾客体验、长期价值无人问津,品牌反而在过程中被持续消耗。
也有公司花大力气梳理“品牌战略”,但成果仅停留在精美的品牌手册中,从未真正落地。
品牌内容生产和品牌关键要素成了两张皮,这样的“品牌信息”,即使存在也没有意义。
说清楚“我是谁”,既是一个品牌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内部员工实现共识的最短路径。
那些品牌做得成功的企业,一定都有很清晰的“品牌中心轴”,并且它的全部内容围绕着品牌中心轴进行过认真布局。
这种布局上的一致性,保障了内容输出“心口一致”,保障内容始终如一的内涵和持续不变的品质,保障了内容的底盘稳定。
稳定如一的内容“底盘”是获得受众信任的基础。
对企业内部也是同样,内部员工通过稳定的品牌信息,感知到公司强大的内核,恒定可靠的战略和在细节处持续坚守的严谨,继而真正产生认同。
02
必须要说清楚的品牌“十要素”是什么?
因此,品牌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品牌需要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中心轴”。
如同一个人的身体有一条挺拔的脊柱,一个品牌方方面面的信息也需要有一根“主心骨”,这条主心骨涉及到一个品牌最需要明确说清楚的、会影响品牌内容生产的各大方面。
这条主心骨,我们把它叫做:品牌中心轴。
品牌中心轴是品牌全部内容的中轴线和依据,它是一个品牌的最高纲领,是串起企业从理念高处到实践细节的一条纲领性的线,是企业各项事务裁断的依据。
把它说清楚,并在企业内部进行共识和渗透,员工只有真正理解认同了这些信息,并能生产相关内容,这是“品牌中心轴”开始落下去的迹象,是一个企业的内功。
它最大的意义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最大的功能在于“被遵守”。
“品牌中心轴”既是内部共识的准绳,又是品牌内容体验系统的主题。
例如蕉内的“体感科学”,衍生出体感坐标、无脸蘑菇头等表达;亚朵的“中国体验”,则体现在奉茶、深夜粥到等具体服务中。
“品牌中心轴”的确定,为企业日常的内容工作设定了一条准绳,它成为所有内容输出的依据——从内部会议、办公物料,到门店海报、广告投放,一切都有了统一主题与标准。
一条完整的“品牌中心轴”是由基本信息层、战略信息层和规范信息层三层构成:
基本信息层包含品牌名称、产品结构与价格层级,明确了品牌的基础商业信息——即“叫什么、卖什么、卖多少钱”。战略信息层由品牌理念、定位、战略、优势与内容风格五项构成,体现了品牌在理念与市场策略上的核心选择。规范信息层则确立品牌在视觉标准与各工作领域的管理规范,确保战略落地执行的一致性与专业性。
品牌中心轴的基础层、战略层、规范层由“十要素”构成:
基本信息层:品牌名称、产品结构、价格层级战略信息层:品牌理念、品牌定位、品牌战略、品牌优势/特色、内容风格规范信息层:品牌视觉、品牌指导原则和内容规范
我们来看看这些信息要素分别是什么?
一、品牌名称(看似简单最容易混乱的)
说清楚顾客如何称呼这个品牌,其正式注册的中外文名称是什么,以及在产品、媒体、门店等各个渠道中分别使用什么名称。
二、产品结构(难点,换个角度梳理产品的最好办法)
界定产品所属的大品类,明确主打产品是什么,并用一张脑图梳理清楚旗下所有产品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价格层级(价格感受如何融入顾客内容体验?)
明确产品的定价区间,定义其在同行中属于高中低哪个层级。因为“定位先定价”,价格层级与内容体验之间存在默契。
四、品牌理念(越来越重要,品牌方自己难提炼)
这是品牌的“灵魂和三观”,由三个基本表述构成:品牌存在的使命(从何而来)、追求的愿景(去往哪里)和坚守的价值观(相信与反对什么)。
五、品牌定位(是传说中的“定位”却不是传统的推导方法)
尽量用一句话说清楚:这个品牌为哪一类人群提供什么价值,以及他们为什么选择它。其表述可以是价值主张、竞争、品类等多种类型。
六、品牌战略(极容易跟企业战略经营策略混淆)
品牌战略的核心是占领顾客心智。要说清楚它,基本结构是:品牌通过多长时间,运用什么核心策略,最终打造出什么样的品牌结果和高度。
七、品牌优势/特色(真正的特色往往会被企业忽略,不易被承认和发现)
找出那个真正被公司和顾客都认可、短期内难以被超越的核心优势(最多三个,最好一个)。它或许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将是品牌内容始终需要巩固的“北极星”。
八、内容风格(最难推导,但落地最有帮助)
这是品牌作为创作者的个性化印记,是内容的“外衣”。它由语言风格、视觉风格、互动叙事风格三者叠加构成,共同建立起受众对品牌的独特印象。
九、品牌视觉(给设计师约定好的那些“关键信息”)
它是一套基于核心理念的视觉符号系统,更包含了细致入微的使用规范。正是对这些细节的坚守,才赋予了品牌内容特有的“质感”与高级感。
十、指导原则与内容规范(给全公司定好的品牌“标准”)
为防止内部“超纲”发挥,必须设立品牌内容的“底线”与“手册”,即宏观的指导原则和具体的内容规范,以确保所有输出都能守住品牌的统一性。
一般来说,品牌的指导原则主要是针对产品开发与创新、营销与传播、销售展示与服务、企业文化与沟通等四大方面,提出的一切围绕品牌来实施的标准。
这些原则限定了企业在产品、营销、销售、管理核心四大块工作上的内容方向,保证了各项工作中散发的是统一的“味道”,从而给顾客完整一致的体验。
除了大的原则之外,品牌还应该说清楚落到细处的内容规范,来保证品牌内容的规则和底线。
03
怎么判断你们的品牌信息有没有说清楚?
根据咨询的实操经验,我们总结了一些品牌没有说清楚的情况,你可以对号入座做个对照,判断一下自己的品牌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上述问题只是我遇到的数不清的“品牌说不清楚”问题中的一部分。这些年的具体工作中,我深知品牌“说清楚”的作用和价值。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是时候花一点时间,好好“说清楚”了。
“品牌中心轴十要素”的背后,涉及到对一个企业品牌从宏观和微观的系统化打通,如何驾驭整体,不被细节的顾虑带跑,同时又能落到细处,让每一个答案在执行层那里一目了然,这件事我们和团队来来回回磨了无数次。
十几年来,我从“品牌的300天思维修炼”,到“20讲系统的品牌课”,再到“品牌打造六步法”,一步步从知识深入到方法,从方法进入到咨询实战,从咨询实战到了“品牌咨询的落地式交付”。
到今天,我们已经沉淀出一套帮助品牌精准快速的拿到针对“我是谁”“你是谁”“品牌的效果”“内容的效率”四大板块结果的方法,并陆续在各类企业落地开花。
知易行难,“知道”到“做到”,要走一段路,我们想让更多企业感知“拿到结果”的治理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