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前和朋友约饭聊到一个话题——“白嫖”,便想起一个小故事:
一艘万吨巨轮的引擎突然罢工瘫在海上,所有船员和请来的技师都束手无策。船主急得团团转,最后找到一位满头白发的工程师 —— 他在引擎室里泡了 30 多年。
工程师围着引擎转了三圈,指尖轻轻划过每一处管线和阀门。半小时后,他从工具包里掏出一把小小的锤子,走到引擎侧面一个毫不起眼的部件前,手腕微沉,“当” 的一声轻响。几秒钟后,引擎发出低沉的嗡鸣,然后平稳地运转起来。
一周后,船主收到账单:2 万美元。
他盯着数字跳了起来,冲到工程师面前质问:“就敲一下!凭什么要 2 万?”
工程师平静地递上一张手写的明细:
用锤子敲击,2 美元;
知道敲哪个位置、用多大力度,19998 美元。
这个故事是朋友讲到“白嫖”时我脑海中第一联想并讲给他的,比较形象描述了一个还算普遍的现象——太多人只愿意为看得见的劳动付费,却不愿为无形的专业知识买单。
为何总在“know-how”面前犹豫?
多数管理者对 “看得见的支出” 敏感,习惯于为有形资产付费——购置设备、购买原材料、支付员工看得见的工作时间等。
当面对咨询、策略、专业诊断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服务时,价值评估系统就会失灵。
1、认知层面:“成本思维”而非“价值思维”。计算原材料、工时、设备折旧等可见成本相对简单。“Know-How”的价值却不体现在投入的工作时长,而体现在它所能避免的损失或创造的巨大收益。
在“敲锤子”故事中,他们看到的是“2美元的锤击动作”,认为这才是合理的成本构成。而一艘价值数亿美元的巨轮停滞一天,其租金损失、违约金、商机损失可能高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工程师2万美元的收费,真正对标的价值是避免了数百万元的损失和恢复了数亿元的资产流动性。我们常常忽略了这笔“机会成本”和“风险对冲”的巨账,容易陷入为“做了什么”付费,而不是为“解决了什么”付费。敲锤子是动作,而让巨轮恢复航行是解决方案。我们潜意识里认为简单的动作不值钱,却无法将动作背后代表的完整解决方案进行价值捆绑。
2、风险层面:对“无形产品”的风险规避。事实上,做企业是天生厌恶风险的,而“Know-How”恰好是一种高风险感知的产品。比如,我们购买实物产品可以先检测后付款。但“Know-How”在完全交付并验证之前,其真伪和效果是无法完全确认的。于是我们就会想:“我怎么能确定你知道敲哪里?如果我付了19998美元,你敲下去引擎没反应怎么办?” 我们害怕为一种“可能性”或“承诺”预付高额费用。
即使问题解决了,我们也可能事后怀疑:“是不是本来问题就不大?换个人是不是也能搞定?甚至是不是它自己好的?” 由于缺乏专业的判断能力,我们很难将成功的结果100%归因于外部专家的“Know-How”,这也就会削弱付费意愿。
这一点在不少企业招聘人的时候特别明显——因为不知道如何判断,很容易陷入盲目相信大公司背景或简历包装的内容——我给的解决方案往往是“先盘事,后盘人。适合企业当下发展的才是最好的人才”。
3、心理层面:对“简单”的价值偏见。人的心理普遍认为复杂的、耗时的、需要大量人工和材料过程的才值得高价。如果工程师带着一个团队,拆解引擎三天三夜,换上一个昂贵的零件,然后索要3万美元,船主可能更容易接受。因为“看得见”的辛苦和物质投入,让费用显得“合理”。而“一锤定音”的轻松写意反而让结果显得“不值钱”。但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是隐形的,工程师为了这一锤,所读过的书、修过的机器、熬过的夜、总结的经验教训是有壁垒和稀缺性的。“想一下”看似简单,但“能想出来”是价值连城的。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经常会讲,一个好的操盘人应该尽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到”可视化、可衡量、可管理“,把抽象拆解得具体,把复杂转译成简单,这样的能力也和故事中的”一锤定音“有些许异曲同工。
最后,专业之所以值钱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少走弯路、避坑、增长,这早已远超我们付出的成本。或许下次再遇到 “看似昂贵” 的建议,不妨想想那个敲锤子的工程师 —— 他卖的不是动作,是让我走得更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