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祖鸟“炸山”公关翻车之后,价值观营销何去何从?

品牌
黄奎丨品牌战略
14小时前

一条“龙”在雪山上升腾而起,五光十色的火药划破夜空。几分钟后,火光熄灭,留下的不是震撼,而是愤怒。这不是电影,也不是战争,而是一场品牌公关秀。故事的主角,是那个曾经教会我们“敬畏自然”的始祖鸟。


2025年9月19日,西藏江孜热龙乡,海拔5500米。夜幕降临,艺术家蔡国强点燃了导火索。几秒钟后,巨大的爆炸声回荡在雪山之间。火光中,一条“龙”腾空而起,烟火如瀑布般洒落在高原草甸上。这场名为《升龙》的艺术项目,由始祖鸟全程赞助,原本想以“龙腾雪域”的意象,致敬高山精神。


但视频一经发布,评论区炸锅了。“一个卖户外装备的品牌,居然在雪山上放烟花?”、“这不是致敬,这是冒犯。”、“始祖鸟,你还记得‘无痕山林’吗?”


短短48小时,#始祖鸟炸山#、#始祖鸟欠喜马拉雅一声道歉#等话题冲上热搜。品牌官方微博紧急删除视频,发布中英文双语致歉声明,但为时已晚。


二、炸山背后,是一场价值观的崩塌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营销翻车”,而是一次品牌价值观的系统性崩塌。


始祖鸟,这个曾以“专业、环保、敬畏自然”著称的加拿大户外品牌,在过去二十年间,几乎是靠着“高山信仰”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神话。它不只是卖冲锋衣,它卖的是一种身份认同:你是那种愿意走进荒野、尊重自然、挑战极限的人。


但现在,它却在生态最脆弱的高原地带,用火药和声光秀,制造了一场“视觉奇观”。这不是“失误”,这是背叛。


核心用户的愤怒,不是“玻璃心”,是“信仰崩塌”“我买了十年的始祖鸟,不是因为它耐穿,是因为我相信它和我一样,真的热爱山。”


始祖鸟的核心用户,不是城市白领,不是潮流博主,而是那些真正走进山里的人。他们背着30斤的包,睡在零下20度的雪地,穿着始祖鸟,不是为了拍照,是为了活着。


他们买的不只是一件衣服,而是一种价值观的共鸣。而现在,这种共鸣被一场烟火炸得粉碎。


三、环保不是口号,是高海拔的“底线”


很多人说:“不就是放个烟花吗?至于吗?”


但在海拔5500米的喜马拉雅,每一厘米的草甸都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恢复。植物学博士顾有容指出,高山土壤极薄,根系脆弱,所谓的“翻土修复”不仅无效,反而可能造成二次破坏。


而主办方声称的“可降解材料”,在高原环境下,降解周期可能长达十年以上。


更讽刺的是,始祖鸟曾在全球推广“无痕山林”(Leave No Trace)理念,鼓励人们在自然中“不留痕迹”。而现在,它却在圣山上,留下了一道火药烧过的伤疤。


这不是“环保”,这是生态表演。


四、价值观营销,最怕“说一套,做一套”


始祖鸟不是不懂营销,它太懂了。它知道怎么讲“敬畏自然”,怎么做“冰川保护计划”,怎么通过“旧衣回收”赢得用户好感。它甚至知道,高端用户买的不是功能,是信仰。


但这次,它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把信仰当成了流量工具。


它以为只要请蔡国强来放一场“艺术烟花”,就能让品牌“升维”到文化层面。但它忘了,真正的文化,不是制造奇观,而是尊重边界。


在高原上放烟花,不是艺术,是傲慢。


五、道歉信也救不了的,是“价值观撕裂”


9月21日,始祖鸟发布道歉信,承认“项目执行存在偏差”,并表示将展开补救。


但很快,网友发现:中英文版本内容不一致。

英文版写道:“这一行为与品牌长期秉承的价值观不符,直接违背了我们对于户外空间的承诺。”

中文版却只说“评估不专业”,避重就轻,甚至疑似甩锅中国团队。


这不是道歉,这是公关切割。


而真正的伤害,不是烟花本身,而是品牌对用户情感的漠视。它让用户意识到,原来我信仰的“自然敬畏”,只是你们的市场策略。


六、从“高山信仰”到“高山生意”,始祖鸟丢了什么


过去几年,始祖鸟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堪称神话。

2024年,品牌收入达15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6%。门店排队、限量发售、二手溢价,甚至成为“中产新三件套”之一。


但与此同时,它也在悄悄改变自己的身份:

从“专业户外”转向“高端生活方式”

从“技术驱动”转向“潮流驱动”

从“敬畏自然”转向“征服自然”


它开始在城市中心开旗舰店,主推通勤款,弱化功能性,强化“身份符号”。它不再只是“山里人的铠甲”,而是“咖啡馆的战袍”。

而这次“炸山”事件,不过是价值观异化的一次集中爆发。


七、不是用户变了,是品牌忘了自己是谁


很多人说:“始祖鸟变了,是因为用户变了。”

不对。

不是用户变了,是品牌忘了自己是谁。

它的核心用户,依然是那些真正走进山里的人。只是,它不再为他们服务,而是为更赚钱的城市中产服务。

它不再讲“山的故事”,而是讲“身份的故事”。

它不再卖“功能”,而是卖“符号”。

它不再“敬畏自然”,而是“利用自然”。

这是一次品牌灵魂的出走。


“炸山”事件发生后,始祖鸟股价一度下跌5%,市值蒸发125亿港元。

但真正的损失,不是金钱,而是信任。

信任一旦崩塌,再高明的公关也救不回来。

因为价值观营销的本质,不是“你说你是谁”,而是“你做的事,是不是你相信的事”。

用户可以接受你贵,也接受你难买,但他们不能接受你背叛自己说过的话。


八、价值观营销的本质:不是“说”,而是“做”


很多人以为,价值观营销就是“讲一个好听的故事”。


显然不是的。


价值观营销的本质,是品牌用行为告诉用户:我是谁,我相信什么,我愿意为此承担什么代价。


它不是广告,不是口号,不是包装,而是品牌的“行为逻辑”。


始祖鸟不是因为它“说错了什么”,而是因为它做了与价值观相悖的事。

它在“敬畏自然”的品牌语境下,在生态脆弱的高原放了一场烟火秀。


九、价值观营销更应该坚守的“品牌价值观”底线


1. 价值观必须“内生于品牌”,而不是“创意追逐流量”

价值观营销的起点,不是“我们想讲什么”,而是“我们是谁”。

品牌必须回到自己的原点,回答三个问题:

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我们愿意为此放弃什么?

始祖鸟的问题就在于,它把“致敬高山”外包创意,吸引眼球,却没有问自己:“我们到底想表达什么?”


2. 价值观必须“可验证”,而不是“可包装”

很多品牌喜欢说“我们热爱自然”、“我们关注可持续”,但用户越来越聪明,他们不再听你说了什么,而是看你做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之后怎么补救。


始祖鸟的“炸山”事件引发众怒,是因为它打破了用户对它的“价值观信任”。

品牌必须建立“价值观验证机制”,

每一个营销动作,是否能经得起“价值观回查”?

是否能在用户质疑时,提供行为记录而非公关话术?

是否有第三方监督或行业标准支持?


3. 价值观必须“有代价”,而不是“有流量”

真正的价值观,不是“让你更受欢迎”,而是让你在关键时刻做出不讨喜但正确的决定。而始祖鸟选择了“烟火秀”——短期震撼,长期失信。

品牌必须问自己:

这个行为,是否有可能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用户?

我们是否愿意为了价值观,牺牲短期ROI?

我们是否能在“做对的事”和“做得漂亮”之间,选择前者?


4. 价值观必须“一致性”,而不是“阶段性”

很多品牌的价值观营销,像换季衣服:春天讲环保,夏天讲女性力量,秋天讲东方美学,冬天讲科技未来。

用户不是记不住,而是不信了。

始祖鸟的问题,不是它“偶尔”做错一次,而是它偏离了“敬畏自然”的内核,这次事件只是集中爆发。

品牌必须建立“价值观一致性审计”机制,每年回顾品牌行为是否与核心价值观一致。任何一次合作、联名、活动,是否通过“价值观筛选模型”,是否有内部“价值观守门人”角色,拥有否决权。


5. 价值观必须“可参与”,而不是“被灌输”

真正成功的价值观营销,不是品牌“告诉”用户我相信什么,而是邀请用户一起参与这个信念的实践。

而始祖鸟的“炸山”秀,是品牌自我表达的单向输出,用户只能“看”,不能“参与”,更不能“认同”。


品牌必须设计“价值观共创机制”,

用户是否能通过品牌行为表达自我?

是否有机制让用户参与价值观实践(如环保行动、社区共建)?

是否能让用户说:“我不是买了你的产品,我是加入了你的信仰。”


品牌不是神话,是选择;

始祖鸟曾经是一个神话。

这场烟花秀,它选择了流量,而不是信仰。


烟火易冷,信仰难回。

但价值观营销的路,还长。

真正的品牌,不是不犯错,而是犯错之后,还敢不敢坚持自己是谁。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