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死没死成的优衣库和“社死”没死成的吴柳芳,为什么要感谢钟晱晱

营销管理
老苗撕营销
2024-12-09


1

优衣库事件的结局出乎很多人意料。

民族情绪、敏感话题、中日关系舆论火药桶、官方出面代言“新疆棉”,这么多buff叠满,按正常道理,优衣库就是不打入十八层地狱,至少也得脱层皮。

前有三星、乐天,后有日本海鲜,都是手起刀落,直接清理。

然而,这一次的舆论和市场却难得的平和。

对优衣库和柳井正做了些必要谴责之后,舆论的热度很快就下降了。市场影响也很小,更没有出现去门店闹事的极端情况。

官媒也出来评论,话题更多转向了给柳井正“挖坑”的BBC和其它恶意炒作的媒体。

《环球时报》还特意强调,“在采访中,柳井正更多的是表达对中国和中国市场的信心和重视。”

微信图片_20241209101021.png

一个看起来必爆的事件就这么过去了,以至于很多自媒体的短视频都还没来得及发,就气急败坏痛批《环球时报》给优衣库洗白了。

不可思议吧?就在200多天前,钟晱晱因为进门先迈了左脚而遭受攻击(宗老先生去世没到现场且悼词平淡),真真假假,各种事情被挖出来鞭挞。长达两个月热度,钟先生称,其母在此轮“网暴”中不幸离世。

对比下优衣库的遭遇,是不是感觉穿越了?

这还是同一个互联网吗?


2


无独有偶,因疑似“擦边”的吴柳芳解封了,不但解封了,还粉丝暴涨。

“擦边”这事,打有直播和短视频以来,就是互联网著名牛皮癣。

网友们一边批判一边看,平台一边封一边放。

为了流量,网红们仍然很拼,努力擦,变着花样擦,越来越卷。

但吴柳芳不同啊,你是世界冠军啊,曾经代表国家站在最高领奖台啊,曾经代表国家拿过无数荣誉啊,浓眉大眼的你怎么能够擦呢?

按照以往的逻辑,对她的批判应该更激烈,平台对她的处罚应该更严厉。因为“擦边”被彻底封禁的男女网红,早就数不过来了。

然而并没有,在吴柳芳下架了涉嫌视频并道歉后,在人们了解到她的经历后,她的粉丝量在几天内涨到了600多万,一跃成为一线网红。

微信图片_20241209101026.png

大量评论表示了对她的支持和理解,大V们几乎都在抢着为她说话。

吴柳芳估计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以这种方式红了,比站在世界冠军领奖台上还红。

不是黑红,是真红。


3


优衣库和吴柳芳,看似完全不搭嘎的两件事,实际都在揭示一件大事:

互联网的舆论环境变了。

首先是极端化情绪有所抑制。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传播不传播理性,只传播情绪。

获取关注,就要无限放大情绪,越极端越有传播力。

所有情绪中,愤怒和恐惧最有力量。那么制造和煽动对立、仇恨的内容,制造焦虑、唱衰未来的内容,天然有流量优势。

极端情绪越来越多,人们的情绪阈值也越来越高。

我这次搞了个挑拨对立的内容,火了。下次再搞类似的,看官老爷就觉得不那么刺激了。我必须要加强刺激,下一个内容必须更对立。

在互联网传播规律下、传统算法下,如果没有相应的限制,情绪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激烈。

底线会一再被突破,直至毫无底线,最后变成了拼谁更没下限。

这就不限制不行了。

优衣库这事,各种要素都到位了,“吃中国的饭,砸中国的锅”,不用煽动,一点就炸。

但后面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声势浩大,也没有大规模抵制运动,显然受到了一些限制要素影响。

其次是平台权力得到了一定限制。

吴柳芳事件中,人们支持吴柳芳,反对的是谁呢?

跟她互怼的管晨辰?还是体育管理部门呢?好像都有点,但又都不严重。

人们的主要诉求还是要给她一条生路,给普通人一条生路。这条生路在谁手里呢?

事件中,“生路”掌握在平台手里。禁?限流?还是彻底封或者完全网开一面?都在平台的规则和执行里。

很显然,这次平台对她网开一面,满足了大多数人的诉求。

在信息场上,这个大趋势越来越明朗:平台逐渐从主角变为服务者角色,把灯光和舞台让给优秀的、更受大众喜爱的内容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