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要发布新手机了,不过这次它推出的不是小米 16,而是直接带来了小米 17 系列。
官方将其定义为“高端化五年蜕变之作”,包括标准版、Pro 和 Pro Max 三款旗舰机型,并宣称全系产品力跨代升级。
消息发布后,一个引人关注的的问题是,小米为何跳过了16,从 15 直奔 17?表面看,只是一个数字的变化,但我认为这个变化并不简单,这个举动背后是一场对消费者心理的精准拿捏。
01 锚定效应,对标iPhone17
在《思考,快与慢》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提出了一个经典实验:让参与者估算联合国中非洲国家的比例。
实验前,研究人员先转动一个写有随机数字的轮盘。当轮盘停在 10 时,受试者的估算值明显偏低;当轮盘停在 65 时,估算值就显著偏高。
虽然轮盘数字与事实毫无关系,但它却成了人们心中的锚,影响了判断。
这就是锚定效应。简单来说,当一个人无法直接判断事物的真实价值时,就会寻找一个参照物,把它当作内心的锚,从而做出相对合理的判断。
传统零售中,一个孤零零的商品很容易让人感到无所适从,而一旦旁边有了对比价格,消费者就会觉得某个价格划算还是不划算。
小米跳过16直接发布17,正是利用了这一原理。在旗舰手机市场,当小米17这个名字出现时,消费者心中最直接、最相关的参照物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同年发布的iPhone 17。
这一操作,小米成功地将自己的价值锚点与iPhone放在了同一个水平线上。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即便理智上知道小米和苹果在品牌价值、生态系统上仍有差距,但在潜意识层面,这种数字上的对等极大地缩小了二者的心理距离。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也解释说,跳过16正是为了实现与iPhone 17系列同代同级的对标。
早些年,小米被称为吊丝机,经常被用iPhone的看不起,现在至少在数字上,iPhone用户不能再看不起小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