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俗话又说,下有地狱,上有河南。
所以,河南是个好地方。
这片经历过中国最辉煌巅峰和最残酷伤害的土地,人们对它的印象,第一是人多,第二就是穷。
然而在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这里突然暴走出一群活力四射的消费品牌。
引领中国零售变革的胖东来,小镇包围全球的蜜雪冰城,创造辣条百亿江湖的卫龙,中国版“宜家”的致欧,引发火锅革命的巴奴、锅圈。
再加上河南老牌的养殖、肉类企业双汇、牧原,速冻食品双雄三全、思念,异常坚挺的区域白酒仰韶,越老越会玩的白象;以及做场景创新的名仁苏打水,做产品水平创新“啤酒+一切”的金星等等,河南像广东、福建、浙江在世纪初那样,消费企业像韭菜一样,扎堆出现,他们正以军团形式,大杀四方。
对此,远在北京的河南老板王宁,携限量款的Labubu发来贺电。
前段时间,跟广东某啤酒企业高管朋友交流,说起了一个比较大胆的产品创新。他感叹了一句,这个创新恐怕在我们这里难通过,像河南那边的企业应该行。
当我们得出这个结论,双方都很惊愕:从什么时候开始,领天下风气之先的广东,在创新胆识方面,已经不如河南了?
这次河南新消费企业,还有个特点,那就是特别会跟年轻人玩。
卫龙十年前的自黑营销和苹果风,放今天仍然遥遥领先;白象的年轻化是老牌企业少有的成功案例;蜜雪冰城的土味萌系沟通+性价比,迎合了现代年轻人品牌祛魅和消费务实的潮流。这还不算河南人创办的被称为“年轻人茅台”的Labubu,那就是欺负人了。
最能影响当下年轻人消费的是小红书。
小红书在上海,但中国最会运营小红书的那群人在河南。小红书的郑州帮,已经成为继电商的杭州帮、抖音的厦门帮之后的第三大互联网运营势力。
市场化在中原腹地吹响了号角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四十多年,但毫无疑问,各地的市场化程度差异很大。
东南沿海高过西部、高过中部,高过北方。而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方,毫无疑问,经济越发达,老百姓日子越好。
当很多“专家”唱衰经济,说我们的改革开放红利已经吃完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华北东北西北的三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依然很低。
这里,有着未来一段时间最大的发展潜力。
如今,长三角珠三角的人均GDP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他们更大的任务是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已经不满足缝件衣服、做双鞋,做点吃的喝的了。况且这些被视为“低端”的制造业,附加值低,但沿海工资高,而内地的年轻人也不愿再背井离乡去打螺丝了。
东南沿海的消费品制造业,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竞争力在快速下降。
与此同时,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原来只会打工,缺乏商业意识的内陆人,商业思维和能力也在快速发展,跟沿海的差距迅速拉近。
近些年,除了河南,湖南湖北四川也都涌现除了一批非常活跃的民营企业,分布在各个领域。
2010年,富士康在河南建厂,是河南无与伦比的大事件。
它一方面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促进了消费,另一方面阻止了部分人才和劳动力的外流,更重要的是以此为核心建立相关产业链、贸易链、物流链,这对一个区域的发展十分重要。
富士康的成功,也起到了示范效应,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名企陆续入驻。
早些年,外企进入提高了东南沿海的市场化水平,如今沿海企业向中部转移,也提高了当地的市场化水平。就像早期的东南沿海一样,目前的河南,还缺乏科技基础、高新产业基础,所以它的表现就集中在了制造业以及消费行业领域。市场化水平、市场思维和理念的提高,是河南新消费迅速崛起的专业和认知基础。
“暴走的新消费”是结构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在消费领域,河南成了中西部市场最活跃的地方?
经济结构,这是决定性要素。
为什么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了这么多年,效果不理想?那些说东北人不行的纯粹是黑子,关键问题是东北以国有大型重工业为基础的经济结构,调整难度极大,市场化进展缓慢。市场化越缓慢,官本位越盛行,官本位越盛行,市场化越缓慢。无限套圈,很难钻出来。“山东正在东北化”,不是因为鱼头酒也不是因为爱当公务员。而是因为山东的经济结构跟东北相似(比东北好一些),国有重工业占比大,市场化推进难度大。市场化程度低,工作岗位就少,自然就考公考编;市场化程度低,自然就有“鱼头办”。鱼头酒和考公考编的盛行,是市场化程度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河南的幸与不幸,都来自它薄弱的工业基础。河南长期是农业大省,改开初期,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却没有工作机会,只能全国各地打工,北京广东福建江浙沪,到处都有河南人身影。截至2024年,河南流出人口1600多万,全国第一,每6个河南人就有一个长期生活在外地。
但当我们的市场化从沿海发展到内地,河南人却也轻装上阵,快速发展出大批有活力能创新的民营企业。这种情况,就是九十年代和00年代东南沿海的翻版。那个时期,中国最有活力的民营企业,不是来自传统富裕的长三角和珠三角,而是浙南的温台,福建的闽南、闽东,广东的潮汕地区。
因为穷,因为没有包袱,因为一无所有。所以灵活,所以胆大,所以穷则变,变则通。那时候,认识很多浙江、福建老板,听他们讲发家史,都是“爱拼才会赢”、“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但当东南沿海的老板开始追求产业升级,追求科技创新,开始做更深产业迂回,当东南沿海的消费品企业有了些瓶瓶罐罐,那么他们在“低端”的消费品产业上的热情和创新精神,就大不如以前。
而“穷怕了”的河南人,在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洗礼和积累之后,对这些相对低门槛和“落后”产业,却迸发出了满腔热忱,让消费品行业散发出了更夺目的光彩。
务实乐观的河南人
教员说,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豫商的集体爆发,跟河南人性格特征也高度相关。
作为中华文明诸多摇篮里的最大一篮,河南长期是帝国的心脏,文化的巅峰,思想的璀璨之地。洛阳、开封,都曾是世界级的大都市,相当于今天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的总和。
然而也是这片土地,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难集中地,有着最多的战乱,最多的黄河水患,最多的饥荒。20世纪两次大饥荒,河南都是重灾区。
就像一个既站上过世界最高峰,也曾经在社会底层谋活路的人一样。河南人性格中有着务实、达观、积极、幽默的特征,这对于做商业,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用最大的就是“务实”。人们常说北方人要面子,其实中国人都要面子,只不过越是等级秩序森严的地方,面子越重要,以至于“死要面子活受罪”。而商业越发达的地方,人们越务实。
改革开放初期,东南沿海的人能从一针一线做起,从走街串巷做起,从给别人贴牌代加工做起。如今的河南人也能从一根辣条、一根火腿肠,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玩具做起。
在这点上,河南人是北方人中的“南方人”。
做生意,市场上刨食吃,平地抠饼,对面拿贼,务实是第一要紧的。
网上经常说,山东是第二个东北;而如今的河南,恰好像二十年前的福建。巧合的是,东北人大都是山东人闯关东的后代,两地有紧密的血脉相连。而福建人尤其是闽南人,则大都自称来自河南“老家”。
另外,积极乐观也是做好企业的重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结果是,消极偏见是人类最大的心理偏见之一。碰到事,容易焦虑,容易恐惧,容易把事情往坏处想,这是本能。
但对经历了上千年战乱和自然灾害的河南人来说,这都不叫事。
只要你踏上河南这块土地,那种带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昂扬氛围就会扑面而来。网上那些制造焦虑割韭菜的博主,很少河南人,相反,他们会给你来段“杰克逊吊孝”让你开心一下。
河南人讲话超级简洁,一个“中”能涵盖无数意思。侯宝林大师相声里说,北京人唠半天的事,河南人四个字就搞定了。
同时河南人极富幽默感,语言生动,擅长自嘲,跟东北、天津、四川并称中国最有幽默感的四大区域。河南话讲起来抑扬顿挫,字口清晰,自带韵律,被称为“中州韵”,是全国最好听的方言,听起来跟唱戏一样。老苗经常跟河南的朋友说,河南人人都会唱豫剧。
这种乐观精神,对于商业非常重要。
做企业是机会导向的,看到积极的那一面更容易让你成功。所以我们经常说: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才能成功。
所有的企业家都是高风险偏好人群,同样的事情,他们更多看到的是机遇。
身居河南的刘春雄老师说:“你的问题是问题,别人的问题是机会,所有人的问题是战略性机会。”
中国即河南,河南即中国
问: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什么缺乏以个人自由、财产权为基础的自由主义?
答:产生过(杨朱学说曾遍布天下),后来被黄河淹死了。
没有强大的集体主义,没法治理黄河。
同时,全世界最悠久最深厚的农耕文明,两千多年面对长达数千公里的游牧民族的边境侵扰,甚至侵略,也在生存层面强化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在政治层面催生官僚系统,将集体生存逻辑转化为伦理秩序。
而河南,恰恰是中国的缩影,历史的缩影,文化的缩影,人的缩影。
现如今,东北、山东无法代表中国,那里有特有的豪迈之气,那里受太多计划经济影响,既有大量历史资源,又有沉重包袱。
东南沿海无法代表中国,那里有更传统的宗祠文化,又长期与海外交集,得天下风气之先。
长三角无法代表中国,那里千年来都是富庶之地,又早早融合了欧美工业文明,严谨而雅致。
同样,巴适的四川,霸蛮的湖南,码头气的湖北等等,都特色鲜明,但也无法代表中国。尤其是当代的中国。
最能够代表中国的恰恰就是河南,他们有最发达最悠久的农耕文明,他们接受了最多黄河的哺育和洗礼,经历过最中国最辉煌的巅峰和最沉重的苦难。
河南人没有其它地方那么明显的性格特色,但传统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在他们身上最为明显:勤劳、坚韧、包容、务实、达观。
从经济发展阶段上看,中国的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已经接近甚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无论现在的经济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模式,都跟全国大部分地方很不相同。同时,它们的开放度已经很高,市场化程度也已经很高,所谓改革开放红利基本吃尽。发展速度也开始放缓。
近三年来,一线城市及发达地区的消费增长明显低于中西部,北京上海甚至出现了连续的负增长。
我们市场要长期持续的发展,中西部必须要承担更加重要的作用。
最具中国特色的省份——河南,无疑是最好的样板,河南兴则三北兴,河南兴则广大的中西部兴。
河南新消费的崛起,是多年市场化结出的伟大成果。
当然,一定数量企业的崛起并不能掩盖河南的问题,河南的经济基础薄弱,老百姓还很穷,不要说跟南方比,就是跟同为山河四省的山东比,差距也很大。人均GDP和人均收入,长期在山河四省垫底。人口流出长期全国第一,且势头还没有被止住。
看到苏超搞得热闹,抄作业搞个豫超,也被全网吐槽。包括河南人的风评,虽然近年来大有改观,但总体仍然比较负面。
自然条件、基础建设、营商环境、人才建设,还是全方位落后。这不仅仅是河南,恰恰是中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北方地区最真实的状况。
但,这都不要紧。
市场化是根治一切问题的良药。改革开放初期,漂洋过海的中国人也曾受到歧视,中国制造也曾被视为假冒伪劣。低质产品,甚至是制假贩假,也曾是不少沿海地区的标签。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一切都将改变,一切扣在头上的歪帽子都会被甩掉。以前是东南沿海,现在轮到了河南,轮到了中部西部,轮到了山河四省,乃至大东北、大西北。
河南新消费的崛起,绝不是一次偶然的区域振兴,而是全新的开始,是东方大国全面崛起的契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