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好友张弛老师说,情绪价值是上床,爽一下就完了;品牌价值是结婚谈恋爱,得长期过日子。现在人们都追求爽那一下,不想结婚了。
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绝倒。
这两年,大家觉得东西不好卖,卷价格卷到内裤都没了,还是卖不掉。
于是,就有卧龙凤雏出来献策:你没必要跟别人拼产品的实用性啊,那叫功能价值,一拼就卷。你可以让消费者开心啊,一开心他就买你了。
怎么开心呢?很容易啊。
一个有颜值的包装,一个有设计感的产品形式,一个暖心的促销推广活动,吧啦吧啦。消费者就开心啦,就惊喜啦,就又开始呼啦哗啦买你产品啦。
这叫情绪价值。
好踢挨目的有道理,“卖家多卖钱,买家少花钱”,左脚踩右脚右脚踩左脚就上天了。
我这二十年脑血栓要不是近期按时吃药,还真信了。
人家姑娘看不上你,是因为你屌丝不上进,下头男还自以为是(产品竞争力差不想产品创新,却自以为是的搞卖货技巧),你这时候给她来一杯“秋天的奶茶”,从而指望她看上你?对你产生“生理性喜欢”?
你说,这是惊喜还是惊吓?你猜,牛家村的傻姑会不会上当?
2
之前文章《情绪价值,又是一个舔狗套圈》,四个观点:
- 情绪价值不是什么新概念,已经非常老了,比秦始皇太奶还老。
- 企业界一直没有忽视过情绪价值,相反是长期重视过头。
- 情绪价值作用有,但很有限,更不要指望它雪中送炭,起死回生。
- 相对于情绪价值,心理价值才是最值得重视和塑造的。
今天说说咱就来说说这个更重要的心理价值。当然,前提是先搞清什么是价值。
我们想要把事做好,不掉坑,就不要望文生义,不要想当然。市场学上的价值二字,是有严格定义的:
它的全称是“可感知的顾客让渡价值”。站在企业操作角度,顾客总价值由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组成;但站在顾客获得角度来看,它由带给顾客的功能价值、心理价值和货币价值三部分组成。
这里就有第一个关键点,是判断一个人专业性的尺子:
价值是主观的。这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常识,也是市场营销学的第一性原理之一。
不光心理价值是主观的,功能价值也是主观的:
同样的东西,这次吃觉得好吃很解馋,功能价值高;下次可能就觉得腻歪,功能价值就低。第一个馒头救了你的命,功能价值最高,第二个是解饿,功能价值就低了一些,硬塞给你100个馒头,把你撑死了,这最后馒头的功能价值就是负的。
同样东西的,舔狗送的就想扔,男神给的就是宝贝。
所以不管是功能价值还是心理价值货币价值,都跟外部环境、场景状态、当时的心境、正在进行的行为有关,都具有高度的主观性。
所以科特勒老爷特别强调两个词,一个叫“情境”,一个叫“感知质量”。
再来说说情绪价值和心理价值。
心理价值包含情绪价值,但内容又远远大于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更强调产品或品牌直接引发的体验或感受,是当下的、感官的、即时反馈的、有惊喜感的、仪式感的、娱乐性的等等,张弛老师的话来说,能让你迅速“爽一下”。
心理价值除了包含这些感官性的情绪价值,还包括持久性的、象征性的、共鸣的、理性的价值,能够在提高归属感、安全感、价值观表达、自我认同方面满足你的需求。
比如,从小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好兄弟,难得一聚,开瓶好酒。
瓶盖打开,一扫码中了100块钱,哥俩心情大好,黄道吉日啊,今天咱哥俩就该尽兴啊,不醉不归,天王老子来了也不好使。这是情绪价值。
哥俩一开整,觉得这酒好啊,醇厚甘冽,回味悠长(后面省去100个四字成语),俩人越喝越高兴。这是功能价值。
俩人喝大了,开始大着舌头忆苦思甜,说当年过苦日子的时候,整天想着要是有这酒喝,这辈子就算没白活。今天爷们儿不但喝上了,还能喝个痛快,想喝多少喝多少,这辈子值啊。这是更深层的心理价值。
网上卖“爱因斯坦的脑子”,1毛钱给你智商加持,小红书笔记10万+,30天就卖了50万单。没过多久就消停了。这是情绪价值。
张雪峰给学生和家长们讲解各种专业的不同,协助你填志愿,还给你做提分方案。这里除了功能价值外,还有更深的心理价值:
我花一万多给孩子填志愿,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但自己心里踏实,还能证明自己是个称职的好爹妈。
3
既然情绪价值还有点用,为啥又要说它有害,是“假春药”,是“大毒草”。
啥时候都讲究个度,米饭吃太多还能撑死呢。
首先是,这“情绪价值”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
自古以来,通过哄消费者开心,把消费者当“上帝”,当“衣食父母”供起来,都是商家必修课。西方营销学一两百年来,总结过无数套路,让客户爽,讨客户欢心。
就跟大家的认识中,做销售就得递烟、陪笑、陪酒、拍马屁一样。
这种本事,不但刻在了很多企业骨子里,还形成了“捷径”心理。递个烟就能成事,拍个马匹就能把人搞定,是无数人心中“投入少见效快”的好方法。
最近几年产品不好卖,非常多的企业又把这个古老工具,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进一步发扬广大。
而一些黔驴技穷的营销人,又新瓶装旧酒,大力倡导这个老掉牙的营销工具。
所以在这个多巴胺飞舞的时代,浅层次的情绪价值严重过剩,而深层次的心理价值却严重不足。
其次,消费者对这些浅层次的情绪价值早就免疫了。
好端端,你不跟我讲品牌价值、不讲产品的实用价值,反倒跟我玩什么形式感、意外惊喜,大多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你要割韭菜。
既然你要“骚浪贱”,也就别怪我只拿你“爽”一把。
不就糖衣炮弹吗?糖衣留下,炮弹还你。
所以,情绪价值的作用越来越低,单纯的情绪价值就更是有害无益了。
最后是经济学角度的判断:情绪价值的边际效用递减,而深层次的心理价值边际效用递增。
情绪价值是即时的、感官的,注定它会不断抬升你的阈值。
以前说过,作为消费者,人人都是海王,新鲜不过五分钟。
第一次惊喜,第二次就平淡,第三次就无聊了。
跟老友王赛老师交流:为啥一个包装特别精美的产品总是卖不好?为啥畅销品、大牌产品的包装和产品形式总是中正平和?
因为颜值特别高带给人的惊喜,会在复购中大大降低,消费者难以忍受总价值的下降,觉得吃亏了。
更愚蠢的是,有些人追求“我这个包装让顾客舍不得扔,能够摆在家里当装饰,当收藏品”。事实是,如果你的包装真的达到这种效果,消费者第二次买你产品的时候,会觉得包装买回家浪费,亏大了,然后他就不买了。
所以,一旦企业放弃了实用价值和深层次的心理价值,而去追逐所谓情绪价值,就注定不停换着花样哄人开心,注定就是个舔狗套圈,注定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4
“正经”的市场学,一直倡导品牌价值,强调带给消费者深层次的心理价值。
胖东来的忠诚顾客,不是因为猎奇去逛胖东来,而是因为有更好的顾客体验,能够感受到胖东来的真诚和善意。
Labubu的忠诚顾客,不是为了追求开盲盒不确定带来的快感,而是因为对文化的认同,对IP代表精神的共鸣,甚至是圈层归属感。
而这些深层次的心理价值,恰恰是边际效用递增。这就是为什么说,品牌的真正威力来自马太效应。
消费者越信任你,你跟他沟通效率越高;消费者跟你越熟悉,你的每次推广他越能记得住;如果他足够认同你,甚至能够把你当作他的个性标签、生活态度的象征,别人说你两句坏话,他都恨不得跟人拼命。
但如果你放着好好品牌不做,根本就没打算一起过日子,吃了点假春药就以为自己又行了,那也就别怪消费者在你这儿爽一下就走。
消费者可能不聪明,但一定不会比你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