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要带着经济上行期的思维定式:方向定生死
上一波红利来的时候,赌方向、风口、眼光,判断,赌对了,流量、收入、融资接踵而来。而当下,方向就那些、就在那里,基本人人能看到,能不能走到,拼的是落地策略和执行落地。
上几周,看到前司百度CEO的反思:「百度为啥总错失先机,打不赢仗,因为不够聚焦」,并让高管反思「敢于承认不足并让专业的人接手」,从我自己在其中四年多的经历和观察来看,all in AI、AIGC、自动驾驶这些「对的方向背后」的策略背后是:
负责执行这些战略的关键角色,大部分只是为了ppt上好看的数:方向一直全对,执行一直拉垮。
操盘人和掌舵者,往往容易高估判断和方向的影响力,而低估具体执行所带来的的效果差异,甚至成败攸关。后果就是:试了一下,觉得是方向不对,马上换一个,长此以往,不仅容易失焦,也让内外部逐渐失去信心。
二、短期数据和长期数据
过于看重短期数据,也就是「微调」带来的数据正反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误以为可以通过「轻优化」达成目标,而忽视长期数据所折射的真相:
到底什么因素在影响数据长期变化(变差)?
要真正解决长期问题,往往艰难而复杂——结构、体系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承受一定的损失并付出伤筋动骨的代价;而短期数据变好和波动,容易让人们沉迷于用简单办法来解题,陷入「伪正反馈」的温水煮青蛙模式。
不要总去看小动作带来的短期波动,而是把目光放在长期业务数据的变化,尤其份额、留存、复购、转化相关,从这些数据上找本质原因和解决方案。
三、如何做复盘
在work的事情上复盘work的经验;
在不work的事情上复盘不work的教训。
而不是相反:鸡蛋挑骨头、矮子拔将军
容易搅浑水,影响团队士气。
四、如何真正留住团队中厉害的人
赶走不厉害的人
五、警惕团队的人:有态度、无能力
公司或部门里,最最应该引起警惕的一类人:
有态度,无能力
其表现一般是:
对老板的策略、方向第一时间给予热烈的回应和积极的态度,马上部署1234,斗志昂扬、热情似火,但实际能力极差,没办法真切把事情做好做成。但因为外显的态度,给所有人的印象是:这个人真可以!上级往往极容易被迷惑,因为人性上,很难拒绝对自己回应如此热切、响应如此积极的人。
那么,实际业务结果谁来负责呢?对这类人而言,一般驾轻就熟:
可以找人背锅或归咎于客观:
我已经如此努力想尽所有办法做了,做不成可能是方向或者环境问题。
对比「无态度、无能力」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对业务和团队的伤害更大,因为:
- 容易聚拢一批同类人
- 形成无责甩锅的氛围
- 让公司变成表演式工作的舞台,谁演技好谁就能当明星
- 引起上级或一把手误判:不是执行问题,而是自己的方向和策略不对(正好对应第一点)
六、如果不禁止,就是纵容
对团队内部显而易见的问题:如甩锅、推诿、信口开合等,如果不明令禁止和追责,就是纵容。
沉默或蜻蜓点水的批评,也是纵容。
如果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小,就会不断有人为了自身利益这么做。
七、业务交流到底要交流什么?
我的回答是:
交流具体业务的得失、经验办法,而不是行业方向、盈利模式这些。
后者并不是能轻易模仿和学到的——天时地利人和加上运气要素。
说实话,这也是我们猫客厅分享交流的初衷,具体的问题让具体的操盘手讲具体的方法,而不是所谓的大师专家来看趋势、讲方向、讲别人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