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无意中刷到赫拉利的演讲短视频,他抛出一个扎心的问题:“为什么人类在AI时代,反而更信任冰冷的算法,却对同类充满戒备?”
这让我想起最近和一位营销总监的聊天,他感叹团队市场人每天对着AI工具写文案、剪视频,连他自己都在怀疑:“到底还有什么是AI替代不了的?”
是啊,经济下行、市场内卷、AI冲击、企业对短期业绩的极致追求……
这两年市场人仿佛站在风口浪尖,一边是“做品牌太远”的焦虑,一边是“搞转化太急”的压力。
但如果回到营销的本质,答案或许藏在一句话里:销售是搞关系(个体连接),营销是做信任(群体认知)。而信任这件事,恰恰是AI再智能也学不会的“人性功课”。
一、为什么说“信任”才是营销的终极战场?
赫拉利说,人类信任AI,是因为它“绝对理性”——不会撒谎、不会情绪化、不会夹带私心。但反过来想,这种“绝对理性”恰恰是它的短板:AI能算出用户的行为偏好,却读不懂客户皱眉时的犹豫;能生成千篇一律的话术,却传递不了一句“我懂你”的共情。
而营销的本质,从来不是简单的“卖货”,而是建立一套让客户、市场、合作伙伴愿意持续相信你的“信任生态”。
看看华为就知道。它的品牌信任不是靠一两个轰动的 campaign 堆出来的:从发布会里工程师对技术细节的较真,到客服对用户问题的“死磕”;从高管在采访中对“自主研发”的坦诚,到合作伙伴口中“说到做到”的口碑……这些散落的“信任碎片”,最终拼出了一个“靠谱”的品牌形象。
这背后,是营销人对人性的洞察、对细节的把控、对长期价值的坚守,而这些,AI学不会。
现在的问题是,太多营销人把精力耗在了“术”的层面:今天追直播带货的风口,明天学私域运营的技巧,后天又被AI工具的新功能牵着走。却忘了,当所有企业都在靠算法精准触达时,能让人“放心”的信任力,才是最硬的竞争力。
二、内外夹击的时代,营销人该如何打造“信任力”?
营销人的困境从来不是单一的:对外要让客户信、市场信、合作伙伴信;对内要让老板信、同事信、下属信。这种“内外双重信任”,才是我们对抗不确定性的底气。
对内:用“信任四阶”筑牢职场根基
刘润老师曾说过信任的四个等级,放在营销人身上格外贴切。这不仅是让别人信你的逻辑,更是自我成长的坐标:
1. 第一阶:信任你的能力
老板请你做营销,首先看你能不能搞定事。
比如你能把一个模糊的产品卖点,转化成让用户秒懂的文案;能把技术团队看不懂的用户需求,整理成清晰的优先级清单。这种“把事做成”的经验,是信任的基石。
但要注意:能力不是“会用多少工具”,而是“能解决多少问题”。
AI能写文案,但它写不出“用户看到会拍大腿”的共鸣;AI能做数据分析,但它给不出“这个渠道值得all in”的判断——这才是你的价值。
2. 第二阶:信任你的意愿
直来直去的同事最反感“甩锅”,老板最讨厌“敷衍”。
前阵子一位朋友谈到她做顾问的一段经历,发现他们营销总监想法很落地,但技术总监总get不到他的诉求。后来这位朋友帮助市场总监,在每次和技术开会前先花10分钟理清楚“核心目标是什么、需要技术解决什么、时间节点是什么”,再同步给技术团队。几次下来,技术总监说:“终于知道他要什么了。”
这种“主动补位”的意愿,比“我能做”更让人放心。
3. 第三阶:信任你的善意
营销人常被贴上“只会花钱”的标签,本质是别人怀疑你的立场。
比如你做一场活动,是只想着“数据好看交差”,还是会考虑“这笔预算能不能帮销售多签两个单”?
和产品团队沟通时,是坚持“我的创意不能改”,还是会想“怎么调整能让产品卖点更突出”?
善意的核心是“利他”——不是牺牲自己,而是找到“我赢你也赢”的平衡点。
4. 第四阶:信任你对“信任的守护”
这是最高级的信任:别人知道你不仅靠谱,还懂“分寸”。
比如老板把一个敏感的危机公关交给你,知道你不会为了流量博眼球;同事跟你聊起工作中的困惑,知道你不会转头就当八卦传开。这种“让人放心交付后背”的默契,靠的不是技巧,而是长期攒下的人品。
对外:用“全触点一致性”构建信任生态
对外的信任生态,从来不是靠某一个渠道或某一次传播,而是让用户在所有接触点上,都感受到“这个品牌说到做到”。
对我们营销人来说,打造对外信任生态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用“持续的内容”替代“零散的噱头”:别再追热点写一次性的爆款,而是围绕用户的核心困惑做系列内容。
让“所有触点”说同一句话:产品介绍、电商详情页、客服话术、社媒互动……这些地方传递的品牌调性要一致。
借“第三方背书”放大信任:客户的真实评价、行业机构的认证、合作伙伴的推荐,这些“非自说自话”的声音,比自己吹一万句牛都管用。
三、AI时代,营销人的“不可替代性”到底是什么?
回到开头的问题:AI能写文案、剪视频、做数据分析,甚至能模拟用户画像,但它永远学不会“信任”的底层逻辑:因为信任的本质是“人性的连接”。
销售靠的是“我认识你”的个体关系,营销靠的是“我相信你”的群体共识。
而构建共识的过程,需要共情(懂用户的隐性需求)、需要分寸(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需要长期主义(愿意为了信任放弃短期利益)。这些能力,恰恰是AI的“盲区”。
所以,与其担心被AI替代,不如问问自己:
● 你能不能把技术团队的专业术语,翻译成让用户听得懂的“人话”?(连接能力)
● 你能不能在老板催短期业绩时,坚持做对品牌长期信任有益的事?(判断能力)
● 你能不能在合作伙伴犹豫时,用一个细节让他觉得“跟你合作放心”?(共情能力)
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我们作为营销人的“生存底气”。
最后露西姐想说,营销从来不是“追风口”的游戏,而是“攒信任”的修行。
销售靠关系赢一时,营销靠信任赢一世。
AI能帮我们提高效率,但替代不了我们和老板及同事,和客户及合作伙伴、和这个世界的“人性连接”。
这个时代对营销人确实苛刻,但也公平——那些能守住“信任”本质的人,永远不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