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和公司无关
职场刺客,顾名思义,喜欢【挑刺】或者【挑事】,自带攻击性和批判性,在各种场合进行批评(明刺)或乱给建议(暗刺)。
职场刺客,和提出批评的直属上司不同,前者不直接承担责任,而后者需要对业务结果负责。
某种意义上看,刺客是集体决策的产物。
如果管理者希望通过集体讨论达到结果,【刺客】就觉得贡献了讨论的价值。
很多老实干活的同学,往往非常害怕这种【刺】,一来毫无防备,二来很难说清,对方既不是直属上级,也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业务,一顿猛烈攻击,加之一石引发千层浪,更多人加入进来掰扯,导致有理说不清。
抛开对错,这个事其实很有意思,代表着企业的决策风格和管理模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个点,先和两个概念做一下区分:
第一是【鲶鱼效应】
在企业管理里,鲶鱼效应是一种通常的管理方式:
当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员工积极性的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这时候“鲶鱼效应”将起到很好的“医疗”作用。一个组织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无疑会激活员工队伍,提高工作业绩。
鲶鱼效应,实际是指引入外部竞争者来激活组织。
鲶鱼和刺客,有本质的区别:
刺客的方式主要是发表言论或者用观点来攻击,而鲶鱼则是通过发起实际竞争来激活团队。
第二个概念是华为带火的蓝军概念
一些大厂也很喜欢设置【蓝军】角色,蓝军对红军发起挑战和批评,被视为一种建设性的思维。
蓝军是否等于刺客?
回到这个概念的初衷:
蓝军和红军的理念源自军事中的对抗演习。通过模拟假想敌,让蓝军和红军两支队伍进行针对性的对抗训练。
在华为内部,对于【蓝军】的界定,是有非常清晰的表述:
任正非认为:『我们倡导自我批评,但不提倡相互批评,因为批评不好容易把握适度,如果批评过火,就容易造成队伍之间的矛盾』
蓝军部的官方定位是构筑组织的自我批判能力,推动在公司各层面建立红蓝军的对抗机制,通过不断自我批判,使公司走在正确的方向。
其工作方式(这一点很重要)并不是随意、突发性、无责任的发起挑战。而是在公司高层领导的组织下,采用辩论,模拟实战,战术推演等方式,对当前的战略思想进行反向分析和批判性辩论。
通过两个点的区别定义,我们能发现【职场刺客】的一些区别上述两者特性:
非组织性和系统性地发起挑战
非责任相关方,对被刺一方对其业务结果不直接负责
无实际行动,停留在口头的反对意见
刺客的动机一般有三:
1、在组织内部刷存在感
通过当众指出他人业务问题或者挑战某项内容,获得自己在其领域的专业度,塑造专家形象。
相比真实做出业务成就,通过【刺】的方式来彰显能力,成本极大降低,且充满政治正确性:为公司利益最大化着想。
然而,从实际结果看,会给业务本身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
所谓【站着说话不腰疼】,无论因表达内容缺乏足够正确性和合理性(刺客不用对结果负责,容易信口开河)对业务决策和判断造成的干扰,还是对团队士气的负向作用(干得越多,被挑刺得几率越大),对组织文化风气的影响,都值得管理者注意和警惕。
2、借机甩锅
有的时候,刺客之所以亮刺,实际目的是甩锅。
这种情况常发生在事后:
即把自己目标的未达成,引咎为其他部门组织带来的干扰或负面影响。
比如有部门面临业绩指标未达成的情况,干脆先发制人,指责其他部门造成干扰。
如果是正常解决问题,要么拉直接上级干预,要么正常沟通。在多人在场的场合,现场每个人可能并不了解实质情况,容易带利益视角七嘴八舌参与,刺客更容易浑水摸鱼,把锅轻易甩给别人,而被刺一方则在众多意见中有理说不清,陷入被动情况。
3、地盘争夺
在跨团队争夺模糊地盘的时候,【刺】也是很重要的武器。
往往指责其他团队的问题,造成【名不副实】的攻击,为直接或者间接地盘争夺找到借口。
这种方式之所以放在公开场合,因为更容易获得【看似公正的第三方】当场支持,从而争取大多数人的意见。当然,所谓第三方也是利益关联方。
具体【行刺】,通常会借助三类武器:
第一,粗暴对标
即通过外部渠道拿到一些行业数据或者标准,进行粗暴对标。
第二,偷换逻辑
指偷换业务逻辑来攻击——很可能背刺一方事前并不了解刺客的逻辑,从而更容易处于被动局面。
第三,『升维』打击
看似从更高维度或者公司层面的利益考虑,且故意忽略业务实际操作的合理性,并简单归于【执行能力不行】或者【具体执行我不care】。
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事,一旦在组织中出现类似【高阶视角】的角色,很容易在具体决策中,罔顾实际情况做出轻率判断,导致严重的后果。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
『对别人的事,要有尊重和敬畏,因为你不在那个位置,你是站在外面看。站在外面看,和在其位,任其事,担其责,是两码事。』
德鲁克也早有过警示:高层管理人员最好明智地提醒自己,对于不是由自己主要负责的事情,不要公开地发表意见。
更严重的影响是,创新项目或创新打法,往往更容易【遇刺】,如果每一次遇刺都让实际的业务操盘人或执行人【掉血】,从趋利避害的天性看,组织的创新动力很容易被扼制。
很多公司本意是想仿效蓝军的打法,实际却养出一群刺客:
蓝军的本质是在对垒中培养红军的能力,而培养足够多有杀伤力的刺客,则会把组织戳得都是窟窿,失血过多。
再引申一点,华为的蓝军体系是建立在全公司体系内的,因其面对国内外竞争格局的复杂性和多线战略业务的难度。而其他公司,未必面临同样复杂的局势、战略不确定性和九死一生的决策难度,是否仍需要一个部门在所有的日常工作中,扮演这样的角色呢?
如果有这样的角色存在,实际上,很可能为投机主义和滥竽充数的刺客们提供生存空间:
一方面,用最简单的方式,动口不动手,轻松吸着组织、团队的血去喂饱自己;另一方面,有强传染性,如果能通过【刺客】方式达成自己的目标,往往会在组织中培养一种风气,让更多人选择这个捷径,去证明自己、争夺蛋糕和甩锅。
因此,在组织管理层面,如果需要更多建设性的意见输入,应该有意识避免创造孵化【刺客】的温床。
具体建议如下:
1、创建意见征集和集体辩论的正式会议
2、明确参与人对所讨论议题的理解程度
3、聚焦决策性的具体议题
4、减少讨论频率,提升讨论质量
对于老实工作但不时被刺的打工人,该如何应对职场刺客?
1、加强个人竞争力。不是废话,确实是抵御一切刺客的基石。有了武力值,底气在于行业里的个人竞争力,而非仅在公司一时的话语权。哪怕当场【遇刺】,亦有资本从容回击。
2、以退为进。【刺客】最大的能力通常在于口嗨,无论是证明存在感还是甩锅,可以退而求次,给【刺客】腾空间让他证明自己的言论。
3、建立威慑。在任何组织里,都存在【柿子捡软得捏】的情况。如果被【刺客】一直刺、一直发难,不如掀翻牌桌,无论当场激烈辩驳,还是在组织体系内发起有针对性的控诉和公开舆论,表达出【人若犯我我必反击】的立场。当然,是建立在1的维度上,个人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
最后,对于想通过【刺客】牟利的人,《琅琊榜》有一句话说得挺好:
持身不正,持心不纯,则权势富贵皆如云烟
而对于更多默默修炼且不愿行刺的人,身处江湖,要保护自我,也坚守底线:
不畏惧恶意,更不扭曲自己
做一个受人尊敬的朋友和对手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