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交广告平台的格局越来越分化了

职业指南
刀客Doc
12小时前

2025年,美国的社交广告市场正在加速洗牌。

前几天,eMarketer公布了最新的社交平台广告营收预测,有几个数据值得重点看一下。


首先是Meta广告业务的增长,可以说是今年最亮眼的变化。2025年,Meta在美国的社交广告收入预计将达到789亿美元,回到了一个很久没有出现的高位。其中,Instagram首次在广告收入上超过了Facebook:397.4亿美元对391.6亿美元。

这个交叉虽然差距不大,但意义明确——Instagram已经成为Meta广告业务的主力平台。这一点我之前也写过,算是这两年平台重心转移的一个标志性节点。

TikTok的体量依然大。在美国市场,广告收入达到140.3亿美元,还是远远高出Pinterest、LinkedIn、Reddit三家加起来的总和。但它的年增长率只有 10%,对TikTok这个级别的平台来说,这已经是个“放缓信号”了,增长开始进入平台期。

Reddit是今年最让人意外的。单看收入,它不算大——13.6亿美元。但增速非常猛,eMarketer的数据是55.6%,甚至超过了Twitter(X)。这说明它在广告主侧的吸引力正在快速上升,可能跟它社区里的“真实讨论感”和信任氛围有关。

LinkedIn和Pinterest的表现则很稳定。LinkedIn在美国的广告收入预计是 48.6亿美元,依旧稳坐B2B领域的核心位置。Pinterest的数据虽然没太多起伏,但它一直稳稳守着那部分“以搜索和灵感驱动消费”的用户群体。

Snapchat的动作不多。整体还在原来的方向上走,没有太明显的变化,策略也偏保守。从目前看,它还没有进入下一阶段。

整体来看,社交广告的预算分配正变得越来越理性。广告主现在更愿意为效率和信任买单,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变化。

所谓效率,就是让用户从看到广告到下单这条路尽可能短。广告投放要更直接,转化要更快,预算只会投给那些能看见结果、能快速复盘、还能持续放大的平台。

但光有效率不够,信任也越来越重要。如果用户不信任广告的内容、或者对平台本身没有安全感,就算曝光再高,也很难转化成真正的生意。现在很多品牌宁可去流量不大的平台投放,只要环境安全、规则清楚,就觉得这钱花得更踏实,长期效果也更稳。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的社交广告平台也开始分化:

一部分头部平台,在不断强化“自动化+标准化”的能力,把整个营销链路打造成一套高效、可控、能跑量的系统;

另一边,像Reddit、LinkedIn这些社区型平台,则靠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语境里的真实感,构建了另一套预算承载方式。

先说转化效率这件事。

以Meta为代表的平台,最近明显在调整方向:广告的重点不再是吸引点击,而是直接促成“就地转化”,也就是说尽量在用户停留最多的地方,把转化这一步尽快完成。

比如在线索营销里,Meta更倾向于把转化提前放到用户熟悉的界面,而不是让用户点进广告后跳转网页、填写表单、跳来跳去。最典型的就是Click-to-Message广告。

图片

它的逻辑是:用户点开广告,就直接跳到WhatsApp或Instagram的私信里,直接开聊。这样一来,用户咨询和转化几乎同时发生。放到国内,就是我们熟悉的“私信转私域”。

当然这个广告形式不是今年才有,早在2022年就上线了。但今年Meta明显在加快推进:

一方面,广告现在不仅能跳转到WhatsApp聊天界面,还能出现在WhatsApp的“状态”页;

另一方面,Instagram上的广告也在强化“对话意图”,用户一点击,就直接进品牌私信,不需要再跳转到外部页面。

在广告主越来越看重“效果可追踪、结果能落地”的当下,能不能缩短用户路径、减少中间的跳出点,就成了关键。路径越短,摩擦越少,最终转化的可能性才越大。

尤其对像汽车、家居这类行业来说,核心诉求就是拿到有效线索——比如用户的手机号、试驾预约信息。拿到这些,再交给销售团队去后续跟进,转化才真正落地。

像快消品牌,更关心的是有没有实打实的转化结果。最好是用户看到广告后,直接跳到电商平台下单,完成一整个闭环。

所以在电商这条链路上,社交平台的改造比线索类广告更激进,甚至已经推进到极限。

今7月,TikTok做了个大动作:强制商家切换到AI驱动的广告系统GMV MAX。原来那些手动投放的广告形式——包括直播购物广告、视频购物广告、商城广告——全都下线了。

换句话说,在TikTok上投电商广告,都围绕一个目标优化:让用户下单,带来成交。

这个调整非常明确,也很彻底:不再关注“点击率”“观看量”这种中间指标,而是直接以“有没有成交”作为评判标准。

这背后,其实是平台把商业流量的分发权交给了AI。AI不再看哪个内容更好看或更吸睛,它只把流量分配给那些真正可能带来订单的内容。

随着AI的深入介入,广告的每一个环节都被重写了一遍——从人群定向、素材生成、路径设计,到出价策略和转化归因,每一处都更高效了。

用户刷到一个视频,底下就是下单链接;不用跳来跳去、不用犹豫太久,平台算法会判断你有没有可能买,觉得有可能,就把这条广告精准推给你。

整个链路被压缩得非常极致——越快成交、越少步骤,越好。

尤其是在2025年,这种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用户增长已经到头了,平台只能在“存量注意力”上做文章,把每一次曝光的价值拉到最大。

于是竞争也变了。过去平台之间比谁流量多,现在比的是:同样的流量,谁能用得更值。

广告产品也随之变化。以前讲的是“花样多、创意强”,现在更看重的是:链路够不够短?动作快不快?用户能不能一眼看懂,一步完成转化?

我们可以把平台上的广告,简单截成两部分:创意环节和投放环节。

这两年,大模型的加入首先改变的是投放环节。AI让预算用得更精准,投放过程更自动,转化链路也变短了。整体来看,投放效率确实上来了。

但到了创意这一端,AI带来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一方面,内容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图文视频都能批量生成,像条流水线一样运作;但另一方面,生成出来的内容越来越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文案、画面、结构,几乎都在一个套路里。效率是提高了,但创意和表达的个性,被一点点磨平了。

这是AI在广告内容上的一个明显副作用:它会自动偏向“表现平均最好”的模板,而不是“最有个性”的表达方式。

结果就是,用户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条广告,甚至还没读完就划走了。品牌可能想讲点有态度的东西,结果却发现自己被埋在了折扣、价格和促销词堆里,画面里没了声音。

AI本来是为了实现“千人千面”的理想,但如果内容都被模型带进套路,最后只剩下“千篇一律”。

这也是现在AI广告面临的一个悖论:投放越来越精准,用户却越来越不信任。

毕马威和墨尔本大学在今年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里提到:全球用户对AI系统的信任度,从2022年的63%,下降到了2024年的56%。同时,对AI感到担忧的人从49%上升到62%。

其中,在发达国家,信任度更低,只有39%。这组数据说明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AI的效率越高,用户越开始质疑它。

潘乱曾经提过一个内容平台和社区的区别,他认为:

内容平台肯定是规模化搞内容供给,建设消费和供给的匹配,花钱补贴,拉更多日活,更多看规模、看数据。社区天然是一个反规模的事情,做的是人的集合,不是内容的集合。

在社区里,人的交流是双向的。大家在里面互动、建立关系、形成文化,表达不只是为了博推荐,也是为了得到反馈、引发共鸣。

我觉得这个逻辑放到商业化上,其实也一样成立。

内容平台的商业化,讲究的是效率最大化。用算法把人群切得足够精准、转化率拉到极限,一切都靠算力在推。“千人千面”背后,其实是一套不断加速的计算系统。

但社区平台不太一样。它的商业化得更克制一些,不能太硬、不能太急,更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浓度,还有社群文化能不能延续。用户是不是愿意听你说话,本质上取决于你是不是这个社区的一分子。

所以在今天这个自动化广告越来越强、AI内容铺天盖地的背景下,那些本身就有人情味、有信任基础的平台,反而开始显出优势。

Reddit上的真实经验帖、LinkedIn上带着个人视角的职业表达——这些内容未必精致,但你能感受到背后有人在认真说话。

当所有平台都在比效率的时候,信任就成了差异化的护城河。

独立营销公司Tinuiti的报告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在Reddit上活跃的广告主,投放额同比增长了55%。这说明大家确实在把预算投向那些“更可信”的地方。

因为效率可以AI卷,但信任,只能靠人。


根据官方披露,Reddit去年的广告收入同比增长近40%,其中超过70%的营收来自本地原生广告(Promoted Posts)和上下文原生贴(Conversation Placement)。

这些广告通常是嵌在内容里的原生形式,会尽量贴合社区的语气和表达方式。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用户更容易接受,也更愿意相信。

但从执行层面看,其实门槛不低。对创意的要求更高,互动也要设计得足够自然,否则很容易被用户跳过。更麻烦的是,这种广告不好规模化复制,很多时候得靠人工去运营、去理解社区的文化和节奏,才能做得进去。

总之,美国社交平台正在进入一个分化明确、路线各异的阶段。

AI所带来的广告效率革命依然是当下最强的主旋律。从模型驱动的千人千面,到自动化投放策略、内容生成流水线,整个行业仍在围绕“规模与效率”不断演进。

但也应该看到,AI和效率并不是营销里的万能解药。

标准化在带来规模的同时,也让内容越来越整齐,也越来越像是某种“工业品”——逻辑通顺、格式规范、目标明确,但看完就忘。

与此同时,用户对“什么是可信的内容”变得更敏感。他们开始有了区分的动机,哪些是机器拼出来的,哪些是真人说出来的。

广告也一样——现在很多广告确实很聪明,但很少有广告“像一个人”,带点真情绪、真立场。那些没办法被模板替代的“人味儿”,反而成了一种新的稀缺。

也正因为如此,像Reddit、LinkedIn这种内容靠人说、关系靠互动堆起来的平台,反而在这个阶段有了更清晰的增长空间。它们不像别的平台那样拼推荐拼算法,而是靠真实语境和人跟人之间的连接感拿预算。

你会发现,不同平台的路线分化已经带上了更明显的战略选择:有的平台在继续押AI和效率,有的平台则在做内容生态和用户关系。广告主也在变化,不再只看效率,更开始关心这个平台是不是“值得信”,是不是“能留下人”。

广告主在投放时,也开始在效率与信任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

最终,这种分化不会导致替代,而是共同构成了当代数字广告生态的两极:主干是AI驱动的系统化效率,枝叶则是由社区关系与真实表达滋养出的信任价值。(作者:刀客doc)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