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吧,我们都是 “工具人”,别再自我内耗了

职业指南
劳拉有话说
3天前

这是一篇关于职场的话题,也是三个毕业生进入职场的下半场故事小H近期遇到的困惑。

三个人的成长其实可以归类为三:

1、小H属于靠勤奋驱动成长。这类人的职场之路会比较稳健,但需要遇到一个懂得识别的老板。
2、 小R属于靠思维驱动成长,也是需要强大自驱力,不断完成自我迭代,终身学习的一类人。
3、 小Z属于靠情商驱动成长,即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对同事关系游刃有余,如果能够在面对各种棘手问题时学会自己解决,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绕道而行,职场之路会更加顺畅;

劳拉有话说,公众号:劳拉有话说      三个毕业生进入职场的下半场故事

事实上小H同学的困惑戳中了太多职场人的痛处:

  • 明明指出了项目漏洞,他说我多事,结果出了问题,全推我头上……
  • “熬三个通宵做的方案,被上司改得面目全非,汇报时他却说是自己的功劳;
  • 我现在每天上班都怕,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甚至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这份工作。”


听着小H的委屈,我先泼一盆 “冷水”:职场里,我们本质上都是 “工具人”。


小H的困惑底层是两个职场现实问题:

  • 角色幻觉和职场本质的矛盾:岗位是组织设计的 “功能节点”,小 H “指出项目漏洞”,是出于 “对项目负责” 的参与者思维,认为自己有提建议的权利;但在上级眼中,“按指令做事” 比 “主动提问题” 更重要。当小H用 “参与者期待” 要求自己,却被 “工具人定位” 对待时,就会产生自我否定。


  • 组织价值判定和个人价值判定的矛盾:小 H “熬通宵做方案”,将 “方案质量、付出时长” 等同于 “个人价值”,认为理应被看见、被认可;但上司通过 “改方案、抢功劳”,传递出“符合上司需求、能被上司利用” 才是 “有效价值”的组织判定逻辑 —— 本质是 “个人对价值的‘过程化期待’,撞上了组织对价值的‘结果化利用’”,二者的冲突直接导致陷入自我怀疑。


先想通:职场里,我们都是 “有用的工具人”

很多人内耗的起点,是把 “工具人” 的身份当成了 “侮辱”,总觉得 “我是来实现价值的,不是来当工具的”。可实际上,“工具人” 不是贬义词,而是职场的本质:公司需要能完成特定工作的 “工具”,我们需要通过 “被使用” 获得薪资、成长和资源,本质是一场交换。

别内耗:“区分工具的事” 和“自己的事”

“工具人”核心是 “好用”—— 能高效完成工作、创造价值,而不是 “纠结”—— 纠结上司喜不喜欢、有没有被重视。“工具的事” 是工作,“自己的事” 是成长,两者要分开。

遇到不靠谱的上司,记住一个核心原则:只负责 “做好工具”,不负责 “纠正用工具的人”;只解决工作问题,不内耗情绪

做升级:别困在一个 “工具位”

“工具人” 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 “升级”,从 “普通工具” 变成 “稀缺工具”,甚至自己 “造工具位”。如果上司实在太折腾,不管怎么努力都没用,别硬扛,悄悄给自己 “升级”做准备。

常规方式有三种

1、用时间换空间。本质是用时间积累复利,让自己变成 “组织需要的核心资源”。时间越久,“复利效应” 越明显,你的价值越难被他人否定。

2、延展 “影响力触角”。本质是让价值突破 “上司单一评价” 的局限。纵向,当你的价值与 “公司核心目标” 绑定,直属上司再想抢功劳,也需考虑 “更高层是否已知晓你的贡献”;横向,主动与其他部门(尤其是利润部门)建立联系。当你的价值被 “多维度验证”,就不会再因直属上司的否定而自我怀疑。

3、构建价值交换网。本质是从“依附上级“转向构建自己的职场坐标系”。职场成长从来不是只有一条金字塔往上爬的路径,而是一个个网格。在每一个网格里,我们都可以和网络里的人、事、资源产生价值流动。我们自己能够参与的网格越多,价值就越大,个人成长也就越快。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