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业卷到老板都亲自下场做IP了,如何做好?这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品牌
Jack Wu
1天前

Part1、为什么老板要下场做IP?什么类型的老板能打造好个人IP?需要说叨说叨


如题!

这些问题看上去有点“人畜无害”,很多人都会讲新媒体平台的日活数据就在那里!财富效应的光环效应也在那里!老板们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老板们不打造自己的个人IP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其实不然,大白话就是一个字“卷”。当所服务的企业没有预算,无法向互联网新贵或者传统老牌企业那样投放硬广的时候,老板们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老板们基于“老板就是最大的业务员”的法则也就只有亲自上阵了。

玩笑归玩笑,梗归梗!更为重要的是,划划重点,硬货!也就是需要敲黑板的重点内容出来了:老板们打造IP的本质是发挥新媒体平台的杠杆作用,以创始人老板的几十年积累的公信力为基石,然后通过新媒体平台的杠杆作用,将创始人老板的公信力成几何倍数的放大,提升壁垒,然后获得新的生意机会。

如此利好之下!当中、小企业的老板下定决心建设个人IP的时候,下面的一个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大势如此,但是具体到微观细节!您或者您所服务的企业的老板能够建设好IP吗?

比如以下只有老板本人,结合自身情况,才能思考清楚的问题:

  1. 有知识体系积累,在某一个垂直细分领域有10年+以上的知识积累,能够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为大家输出内容价值;
  2. 有旺盛的表达欲望,喜欢分享。能够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成体系的输出内容;
  3. 颜值,有路人缘;
  4. 有公共话题属性;

更为重要的是精力的分配,经营企业:采购、销售、人事、生产、财务、品牌、税务......老板也是人,精力有限,老板您忙得过来吗?

因此,基于资源的稀缺性原则,在内容的建设方面,涉及到老板IP建设的内容更应该是遵循“做精,而不是做多”的原则,在有效的资源分配下,做高价值的内容。需要针对核心客户的关键内容进行输出,并在此过程中突显老板决策的核心价值。

Part2、老板们如何建设好自己的个人IP?2C的老板和2B的老板是2种路径


思维发散一:流量生意,还是关系生意?

《大厂讲心智》说的很清楚,品牌说的心智定位实质就是一种信任关系,那么既然是信任。更何况是老板这种经过几十年积累才形成的信任关系,尤其需要珍惜!

基于企业经营现金流的考虑,多数中小企业老板建设个人IP的考虑都是希望能实现“低成本的获客”。底层逻辑也很清楚就是销售漏斗模型的再应用。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持续的输出中这种信任关系是在损耗,还是在不断的强化?

基于行业的差异性,这种老板亲自上场的模式更适合2C行业的IP建设。低客单价、可以快速成交。具体可以参考短视频引流,建设IP仅仅只是手段,为直播间引流才是目的。评估的依据也很清楚:流量成本低于行业标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IP建设方式通常和直播结合起来,通过周年团购做活动的方式来直接冲量,效果更为明显。

所以,2C行业更多经营的是一种流量生意,而2B行业由于决策链条的差异性,建设IP逻辑显然迥异!2B行业的老板们需要从低成本获客的思路中抽离出来,从经营流量价值回归到经营关系的逻辑上,不断强化老板的信任关系,如此才能摆脱流量内卷的困惑!

思维发散二:好走的路一定拥挤,多数人选择的道路不一定是最优解?

刷刷视频号或者抖音短视频,多数中、小企业创始人的人设定位都是创始人、董事长、行业专家,那么这种定位正确吗?难以给出标准答案,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好走的路一定拥挤!当多数人基于可信任的原则,将线下的身份带入各种直播间的时候,元芳语:此事必有蹊跷!

孰优孰劣?

一个关键性的权衡因素在于:您的产品属于标准化的产品吗?您的产品服务购买决策过程信息透明吗?更深一步的思考:强势如董明珠都需要发布一些“海归间谍论”的言论,通过引爆舆论场的方式获得成本优先的流量。那么您以及您所服务的企业有堪比格力或者董明珠女士一般的影响力吗?

因此,关于人设选择的问题,在产品标准化和购买决策信息非对称难以权衡的情况下,对于多数情况而言,在“不感兴趣,1秒划过”的群众认证路线面前,众生平等!多数想要打造IP人设的标签的老板就不要把线下的身份带入线上,也就是“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按照网络的说法就是“真诚!好过任何套路”!

思维发散三:勤劳的小蜜蜂还是有终南之径可走?

这是一个选择大于努力的课题!

多数情况,在老板确定建设IP后,一定会有大量的资源投入。在各种平台上会有大量的内容曝光!但是比较冒昧的表述就是“某某的小脚丫在错误的道路上勤奋的前进”!

短视频时代、从整体而言一定是数量大于质量。但是对于老板的IP建设这个课题而言,简单的高频率内容曝光,却并非是最优解。原因很简单,老板这个身份设计本身就自带法人属性,相对自然人而言,身上的公共属性一定大于自然人。因此,为确保老板这种资源“稀缺性”不是被损耗而是不断的被强化。那么,老板IP建设的路线一定是精品化的“做精,而不是做多”。在内容的选择、以及媒介资源的选择方面一定是有所侧重。

内容的选择方面,要获得公共舆论场的圈层放大,选择公共话题做“共情”或者和达人共创内容做流量应该是“做精”的相对优选路径!


思维发散四:组织保障:螺丝壳里做道场,一专多能的人才是保障。

方向定了,剩下的就是资源保障的问题。如果老板们将自己的个人IP上升到公司品牌重要资产的高度,那么组织资源的保障应该是无法规避的问题。

基于基础的组织职能建设的需求:一个内容建设,一个内容输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在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当下,在多数岗位的工作量都相对饱和的前提下,要想运作良好,避免出现“自说自话”的尴尬。人才,特别是有公共话题敏锐感、内容建设能力、内容输出能力,以及媒体投放能力的复合人才更是老板个人IP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

写在后面的话


关于IP建设方面,这个订阅号前面还有《散打!品牌IP化运营的若干思考》等文字涉足过这方面的相关话题。既然是散打,那么必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内容以供输出。

甚为遗憾!

更为遗憾的是,在工作实操的沉淀之后,更多的问题也浮出了水面。比如,如何将老板个人IP赋能自己的品牌,将老板的个人IP变成企业品牌资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毕竟作为碳基生物,人事有新陈代谢。那么对于我们的要百年基业长青的公司而言,如何有效的积淀,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是下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挖个坑,以后聊!)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