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受采访媒体就不写啦?

公关PR
在公关
2022-12-16

昨天下午,是差点被一个律师笑死的下午。

微信图片_20221216133831.png

之前见过很多“其他部门”,把媒体当自己家开的,认为回答了媒体就一定要按照回答的来写,不回答媒体就什么都不会说。这是吃点连花清瘟能治好的妄想症吗?

没有想到,律师这种理应有边界感、理应尊重专业性的职业,对于自己领域以外的事情,也会自信满满地指手画脚。

事实证明,通过法考可能也不等于脑子好。

怎么做好媒体采访,属于专业范围,不用跟公关行业以外的人做说明。

今天说的是所有人都可以知道的,接受媒体采访的大逻辑。

01

媒体采访,一定存在。

没有媒体关注和采访,只能说明这家企业毫无存在感。(纯B端除外)

俗称,不红。

02

企业不可能与所有媒体都采用“合作保平安”的方式相处。谁家都没这个预算。

从选题内容入手,接受采访,是最省钱、最软性、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建立、维护、稳固媒体关系的基本操作。

03

一遇采访就认怂,分分钟去提合作的,等于往自己身上挂了一块“我是冤大头”的牌子。让人觉得,不去宰它一刀,都有点不好意思呢。

这家来过,别家很快就会跟进。给这家,不给那家,自己作妖导致进退两难,通常死得都很难看。

04

除了业内都知道的那几家,下手比较狠辣,其他时候:

媒体来做采访,没那么多的恶意,人家就是这个工作。

财经媒体问得写得尖锐一点,也没那么多的恶意,人家就是这个风格。

不要觉得别人会特别优待你,也不要觉得别人会特别针对你,脑子(假设有)多用在理解不同媒体的特性和运作方式上,就会发现,你还平平地躺在被一视同仁的基准线上。

05

对于媒体采访,这也不接受那也不接受的原因,无非3种:

1)大佬,任性。俗称,不想。也不是不可以。绝对实力带来的任性,我一直都服气的。

2)对于媒体采访和价值,不珍惜,也不知道怎么利用。俗称,不懂。

3)之前做一次砸锅一次,不断挨骂,怕了,躲了。俗称,不行。

06

如果企业想得明白,让公关去做与公众的沟通,那么,公关就不应该有不方便接受采访的时候。

媒体采访最有价值的时候,除了品牌爆发期的“添火”,就是出事阶段的“说明”。

我把话放在这里,越是觉得不方便的时候,越是不应该拒绝沟通。

07

拒绝,等于加深了媒体关于这事儿有问题的猜测。

易立竞说,当他们不回答,我就知道问对了。

如果媒体对于某件事情本来还是将信将疑,一问过来,企业直接“不接受询问”,这不是自己锤自己吗,这不是送选题给媒体去挖吗。我是媒体,我都不好意思不写。

08

拒绝,等于放弃了就事情本身做解释说明的机会。

向媒体解释,他们不一定会接受企业的说法,但是做说明的机会。沟通的本质,无非就是我说说,你听听,又不是强买强卖。

自己不说,而且是媒体来问了都不说的那种不说,那么媒体后续怎么认为,就不要再去逼逼了。

09

拒绝,等于放弃了向公众表达自己态度立场的途径。

除了发公告的直接官方表态,通过采访媒体转化后的态度传递,更加中性、也更有说服力。

媒体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理解,在认可基础上,潜移默化之间形成的第三方背书,公众是可以感受到不同的。

10

拒绝,等于明确了不愿意跟媒体分享情况的风格。

平时再喊老师,再送礼物,再给人家朋友圈点赞,一旦拒绝接受采访,直接打回原形。

那么,以后有什么好选题好机会,媒体还会想着你吗?还会在企业有大事的时候认真帮你组稿吗?媒体心里很清楚的,跟这家的关系,也就这么回事儿了。

11

拒绝,等于抹杀了对企业有好感度想帮一把的媒体的善意。

顶级媒体关系的体现之一,就是在出问题的时候,媒体不会直接选择“相信”,而是愿意听一听企业的说法。结果,你不回答!不回答的话,怎么帮?

12

那么,拒绝采访的结果呢?

如果媒体判定选题重要,还是会写。

也就是说,企业或者话题越是重要,与“不接受采访他们就不写了”的关联度越弱。

也就是说,如果总是抱有“不接受采访他们就不写了”这种想法,那以你家P都说出来什么的样子,会不会“接受了采访他们也不一定写啊”。

13

没有采访,怎么写呢。

第一种,按照媒体已经掌握的现有信息写。

有经验的PR都知道,很多时候,给了一堆资料的合作稿,写出来都不一定会符合想要的那个点。让媒体自由发挥的话,什么结果都有可能。俗称,看命。

14

第二种,继续深挖拒绝回答的点。

奔着做出爆款内容的媒体,不会因为没问到就算了。而且,问不到PR了,有可能去问更不具备回答技巧的用户、客服、经销商以及合作伙伴。

此外,有明确合作意图的媒体,也会继续跟进。越是拒绝,越是知道可以追一下。

15

第三种,以其他信源为主。

最明显的是有多方冲突的时候,媒体希望能够交叉比对不同信源。但是,死活不说就没办法了。别人回答了,你不回答,那就先把接受采访的内容发出来,声量和舆情一定会有倾向。

16

企业对于媒体采访,可以有不同的应对处理方式,但不能用“拒绝”和“不接受”一推了之。夹杂着自以为的没本事,糅合着不上台面的没脑子,不过如此。

17

大部分企业确实无法在实践中“有问必答”。问题特别敏感、时间特别紧急、领导特别不愿意,觉得面采或者电话沟通问题太大,至少要用书面回答问题的方式处理。

绝对不要晾着记者,装没收到,或者派话都说不利索的实习生去送死。

不一定要一一回答,但是要答。

不一定要深度回答,但是要答。

不一定要全面回答,但是要答。

18

只有这个公司能力都差到不行了,完全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出去就是送人头的,才能选择“不答”。

19

昨天还看到了,面对回答不了的问题,放了一句狠话,“不接受采访,企业没有义务回答媒体”。

这要得了新冠,布洛芬找不到头的话,应该不能怪布洛芬了吧。我的钱要是天上掉的,我就做个烫金的“无脑”大匾额送去挂在他们办公室。

也不想想,媒体也没义务放过你,好吗?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