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 X 李想 一场完美的公关救赎

公关PR
姐夫李
5小时前

近日因“撞卡车事件”、“车主被黑”而遭遇公关危机的理想汽车,突然迎来一场大规模反转。

8月19 日,罗永浩与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的长篇对话在B 站《罗永浩的十字路口》上线,长达4小时的访谈,内容在小宇宙音频、喜马拉雅、微信视频号、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苹果播客等平台大量转发。

新榜监测工具“声量通”提供的数据表明,罗永浩X 李想对话截止8月21日早八点,全网1300多个账号编辑或转发了2263篇相关内容,每条的平均互动量283.38条,总互动量达到64.14万条。

20号我从北京飞深圳,候机休息室里有人在看这个视频,登机后邻座乘客,一位黑衣光头大哥也在刷这个视频,让我感觉自己不完整看一遍都不好意思了。

罗永浩和李想聊了童年经历,小时候被人欺负,妈妈告诉他要打回去,由此变成孩子王;从IT爱好者到少年创业者,决定不上大学去创业;从泡泡网到汽车之家,24岁身价过亿,2014年被同为互联网出身的马斯克第一批Model S震撼,使用后发现续航等各种问题,创办理想汽车。

后面的故事我们相对熟悉,理想ONE上市,中间的挫折,关于L9是“500 万以内最好的家用旗舰SUV”大话和大卖,Mega被人黑成“棺材车”的巨大挫折。他们还聊了创业方法论、家庭观等。

在理想被黑,李想和理想汽车的招黑体质的持续热度话题中,罗永浩的播客采访,是对李想的一场完美救赎。

热心的公关专家们提出过理想汽车形象修复的各种方案。

而任何短期的讨巧的做法,都不如一次彻底的心灵碰撞。

在遇到危机、遇到委屈时,有的企业独自表达,开发布会,列出所有证明自己正义的理由。

有的选择自己开短视频,抱怨、解释。

其实更好的办法是,找一家,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

媒体的第三方视角、公信力,在每个企业和个人都拥有自我发声渠道的时代,仍然不可替代。

我问过不少企业公关负责人,遇到大事,复杂的情况,需要深度报道,你会选什么媒体?

他们会说央媒,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但是这些媒体没有帮你深度解读自身问题的义务和意愿。

有人提到财新,一些财经类媒体,有的提到晚点Late Post,称赞晚点报道外卖大战的深度对话《独家对话美团王莆中:我们不想卷,但不能不反击》。

也有的提到,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深陷充电宝危机的安克创新在自媒体“知危”的对话报道《独家专访安克:关于被召回的70 万充电宝的一切》。

美团、安克创新、李想,他们选择的不是发布会,而是媒体独家专访。

独家,不管在传统媒体还是今天的新媒体时代,都是媒体追求的最高专业境界,获得独家机会,就是对媒体自身地位的标志。

给媒体独家机会,是企业和媒体的双赢,甚至加上公众的三方赢。  

当然你说现在的媒体哪里有什么专业性,这是另一个话题。

遇到大事,专业公关想到的不是发布会,而是媒体独家。

发布会看着热闹,实则效率低下,媒体觉得,大家都来了,你也不差我这一篇。

碰到有专业追求且企业没有精力深度沟通的媒体,一篇“走形”的报道,胜过10 篇按照企业意愿叙事的新闻,因为公众关注负面,关注异常,喜好冲突。

独家也有风险,我遇到过好几家企业,精心安排一个媒体独家,做了商务合作,每个字都审了,最后到了总编辑手里,总编辑觉得换个标题更吸引人,结果意思偏了,公司领导大怒,公关部苦不堪言。

媒体的不可控让公关充满刺激。即使不可控要素导致了意想不到的翻车,你还可以继续创造不可控中可控的结果。

某体检企业发布会,CEO 讲话遭媒体“断章取义”,你能不能找一家信任的媒体,把自己的想法、价值观、纠结、困惑、委屈一一道来,获得理解和支持呢?

罗永浩X李想的完美,在于时机的完美:李想和理想汽车遇到声誉麻烦,罗永浩新节目正好上线。

媒体选择的完美:罗永浩自己是创业者,创业者的“嘴替”,他自己开理想ONE,公司买了Mega, 开始觉得Mega可能就是座椅不如丰田埃尔法,结果“座椅也比埃尔法好”。

两人对话中的坦诚、共情,罗永浩不时插入的个人经历和感受,花絮视频两人在录制休息中做俯卧撑,都让这次对话充满浓重而微妙的化学反应。

如果让李想选一个理想的采访人,我想不出更好的选择。

你觉得让鲁豫、撒贝宁、陈伟鸿、吴晓波跟李想对谈,感觉怎么样?

而作为媒体的《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定位3-5小时深度访谈,将来会不会一直这么火,难说。

第二期已经预告了与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对谈,很棒的创业者,但是争议性没有李想高,流量可能赶不上李想。

当争议很难解决时,把争议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中,构建不同的叙事,可以完成有效传播和说服。

如果理想汽车开发布会,说Mega被人黑了,李想说“有个公司背后操纵,人都抓了”,还是会被人拎出来大做文章。谁黑你的,为什么不敢说出来,是不是逃避问题。

李想在对话罗永浩时也承认,去年Mega与(农夫山泉)钟睒睒都是受害者,这是流量,攻击者不是靠攻击直接变现,而是通过攻击获得的流量变现。

至此,萦绕良久的“被人黑了”的受害者心态,变成了对网络环境的理解和无奈,会引起更多企业的共情。

这种表达,没有深度对话的语境,是很难完成的。

当然提问者罗永浩不断讲Mega如何好,称这是一个历史上最严重的优秀产品被黑案例,也为李想后来反思Mega的问题提供了铺垫。

好的提问者是自己长出来的,不是企业公关辅导出来的,优秀的提问者最不喜欢被人要求你必须问这个,绝对不能问那个。

这段对话也很有意思:

李想:我也是一直招黑招骂的。

罗永浩:但你们公关部在做车那种发布会什么的,约束不了你吗?

李想:他们不太管得了我。

罗永浩:跟我差不多那就。

关于企业扭转声誉危机,总结几点:

一、媒体的第三方地位公信力不可取代,企业陷入争议或危机,通过媒体做传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二、当所有人都觉得短视频、短平快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时,深度报道会跳出来证明其价值。

三、找到好的稀缺的提问者。罗永浩为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表达出口,但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适合罗永浩,想想你公司的老板跟老罗对话时的尴尬。

最后,永远不要试图改变企业家,作为企业公关,你要做的不是说服他,而是给他提供解决问题的选择。

理想汽车的声誉危机,“招黑体质”,一场对话完全解决了吗?当然没有。

这是创始人本人“碰巧”做的选择,但也可以成为其他企业解决难缠问题的一个选项。

比如某体检企业,参考一下?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