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书、钉钉已经暗地里打了好几天。
除小红书上舆论外,晚点采访中,话题也绕不开钉钉。比如,有一个问题是:
假如飞书、钉钉、企业微信不是大厂出品,而是三家小创业公司,你觉得它们会选谁办公?谢欣笑,腾讯最有趣,我猜他们会选飞书;当然,只是个人瞎想。
下一个问题更扎心:钉钉去年搞「翻书计划」,销售多签单多拿奖金,已经抢了一批客户。飞书怎么接?
这种问题,不管谢欣答不回答,听者大概已经有了答案,觉得钉钉正在悄悄撬飞书的客户。
我不知道晚点为了带话题故意设计,还是提前沟通,反正商战回旋镖,向来简单直接;如同美团打京东、阿里斗美团一样,大家在喧嚣中,争夺地盘。
不过,看似舆论战争,实际上都透露出一个共同的焦虑:AI这趟车,谁也不想错过。
答案不清晰时,老板就想找个「能讲题的人」,而深入业务,就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无招回归后强调的「共创」,还是飞书重视的「客户成功团队」,其实都是策略的具体落地方式。
飞书这边,发布的AI全家桶中,谢欣显然对这套组合拳充满信心;他认为,Office类产品带来的机会更大,尤其在强化产品能力的同时叠加服务属性,可能会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
但这也意味着交付成本较高,更适合大客户服务,这或许是飞书当前的一个短板。
再来看钉钉,无招回归后,收缩战线,砍冗余功能,试图以AI Agent为钉钉注入「创业公司」的敏捷性;目前钉钉的AI布局主要集中在知识库、AI表格、群聊与Agent生态上,其中,群聊被定位为承载AI工作流的核心场景。
阿里的判断是:未来企业的内部协同,将越来越依赖自然语言交互,而群聊,可能最贴近用户习惯的载体。
这一点并非智远瞎说,吴泳铭也曾表示过,钉钉的目标是从协作平台进化为真正的AI智能中枢,也就是,外界常说的「AI to B入口」。
问题是,这个所谓的“B端AI入口”究竟该如何设计?
目前还没有标准答案。但从企业内部的信息协同角度来看,飞书多维表格和钉钉的群聊系统,或许最有可能率先构建起AI应用场景的切入点。
多维表格,像一张超大的在线Excel,数据扔进去,流程自己跑,省得来回发文件。
群聊像我们熟悉的微信群,如果在群中加入一个智能助手(Agent),就可以实时响应指令、调用工具、执行任务,甚至逐步演化成「专属业务伙伴」。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飞书的智能伙伴平台,还是钉钉的Agent生态,都在尝试帮助企业搭建,基于工作流或具备工具调用能力的AI助手。
双方在这个方向上均有隐形共识,只不过没过多透露。而两位大佬,都在面临同一个命题:如何用同一套产品兼容中小企业的性价比需求与头部企业的深度定制?
说白了,飞书希望通过产品创新驱动增长,主打多维表格、知识库等工具,强化标准化产品的专业性、延展性;钉钉则希望借助阿里云的底层能力,深入行业场景,打造面向制造、物流等垂直领域的解决方案。
还有一点,我一直犹豫要不要说。从外部视角来看,我认为钉钉不应该取消「365会员」,甚至从企服工具角度来说,未来应该慢慢恢复,或者换种方式。
因为取消会员和赢得用户信任,是两码事。
什么是信任?你的产品好,所以愿意持续使用,甚至愿意为之付费。而这种「愿意为产品买单」的行为,恰恰就是信任的体现。
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把产品真正做好,让用户觉得值。
钉钉取消后,有一个隐藏在TOB商业化的问题,中小企业不舍得花钱,大企业又全靠定制,服务周期长、落地难。
在这种背景下,聪明的平台应该学会「曲线救国」,先从C端入手,让个人用户先掏钱,再通过报销机制,慢慢渗透到B端。
WPS就看透了这一点。它为什么能靠办公软件赚钱?不是靠企业一次性采购,是靠大量打工人自己买会员,然后走公司报销。
换句话说,它有了流量,把To C变成了To B的入口,形成了一个闭环:你以为是你自己在花钱,其实最后还是企业埋单。
我相信当初钉钉也洞察到了这个趋势,但反观现在的情况呢?明明尝试走To C路线了,却因为会员功能「不够香」,直接砍掉,连带一起砍掉了用户对平台最基本的付费习惯培养。
说一句中立的看法,智远认为,钉钉当年推出的「365 AI会员」虽然功能确实一般,但至少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开屏广告免了、多设备登录支持了、AI助手虽然不强,但也算能用。
但即便如此,依然被骂成「割韭菜」,问题是,这一刀下去之后,钉钉必须拿出一个更清晰的To B商业化路径。
尽管飞书、钉钉都面临商业化焦虑,但至少钉钉率先迈出了向C端收费的第一步。
相比之下,WPS虽然也被吐槽功能「套娃式收费」,但它在收费节奏和路径设计上更为清晰,再加上用户可以通过公司报销的方式买单,整体体验更自然。
说到底,取消会员不是战略优化,而是战略放弃,如果连让C端用户为产品买单的能力都没有,又怎么能指望B端客户愿意下单?
这就好比,你先把引流入口堵死了,再指望商业化的花靠客户成功团队去打,太难了。
中国企业服务,很多时候赚的根本不是B的钱,而是从C端用户手里收上来、再由公司「漂白」报销的那部分费用。WPS早就摸透了这套玩法。
相比之下,飞书显得有点小聪明,过去它的智能会议功能几乎是完全免费,但现在会议结束后开始限制使用次数,具体数字我不确定是多少次额度,但很明显,它开始引导用户付费了,而且价格还不低。
我查了一下升级的价格:连续包月是69元,包年就是699元。看起来是不是有点像WPS的套路?
嘴上不说要对C端收费,但这个动作已经说明了一切,它正在悄悄尝试培养C端用户的付费习惯,说白了,这是对Office类产品商业模式的一种常识性理解。
结合这波舆论来看,你会发现一个关键逻辑:
如果飞书真有了足够强的产品力,它自然会追求更好的用户口碑;而一旦口碑建立起来,C端用户自然就会自发地使用。
试想一下,当大量职场人都在主动使用某个办公工具,甚至形成了使用习惯和依赖,那这种自下而上的影响力,难道不会反过来推动企业去采购和部署吗?
换句话说,赢得C端用户认可,其实在为B端市场铺路;当越来越多的员工都在用飞书,而且发自内心地说它好,企业也就更容易被「倒逼」做出采购决策。
给职场人用的工具,很多人说职场人的感受不重要,现在时代不同了,得先让用户用得爽、愿意主动去用,才谈得上后续的转化和商业化。
这才是真正的「以产品驱动增长」,也是为什么WPS能赚到B端的钱。
毕竟,强制使用不等于真心认可,真心认可才会带来长期价值;而一旦用户,在个人层面形成了使用习惯和依赖,哪怕最初只是出于便利性,最后也很可能演变成企业层面的采购需求。
所以,如果AI最终成为办公软件的核心竞争力,那么,飞书与钉钉竞争的本质,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争夺企业中「数字员工」的主导权?
这个主权怎么理解呢?我们可以打个比方:
设想一下,在一家公司里,有一个虚拟助手。它能帮你安排会议、整理文档、提醒待办事项,甚至还能自动汇总报表、调用系统数据、执行复杂任务。它就像一个24小时在线的助理。
问题是:是飞书定义的「艾莉同学」说了算,还是钉钉生态里的Agent更懂老板的意思?
目前来看,「艾莉同学」已经可以调动妙记、日程、云文档、多维表格等工具,就像一个MCP(中央控制平台),把整个飞书的工作流串起来,形成闭环。
而钉钉选择了一条更「去中心化」的路径,它没有打造一个统一的AI大脑,而是通过多个Agent嵌入不同的业务场景,比如审批、考勤、群聊、知识库,像一个个小机器人分布在组织内部,各自发挥作用。
换句话说,飞书希望让「艾莉同学」成为最懂全局的人;钉钉则更倾向于让每个业务环节都拥有自己的「数字眼线」。
这就回到了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问题:谁才是企业真正信赖的「数字员工」?
如果是一个统一的AI大脑,那能力必须足够强,能够理解复杂的流程、跨系统的协同,甚至具备一定的判断力。
如果是多个分散的小助手,关键就在于它们能不能无缝协作、互不干扰,同时又不会让用户感到混乱。
所以,这场竞争,本质上是在探索一个问题:
未来办公场景中,企业「智能中枢」应该是什么样子?是一个全能型秘书,还是一个分布式的助理网络?是一个由技术驱动的产品,还是一个由生态定义的服务?
我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可以肯定两点:
一,AI表格可以解决数字化问题,二,搜索+文档+知识库组合可以解决信息化问题;低代码平台可以解决项目管理问题。
假设再说一条,那可能是,谁做的产品,先赢得职场人信任,谁就有机会拿到进入企业的通行证;因为在这个时代,让老板为企服工具买单最佳方式,不是销售上门谈合同,是员工自己已经在用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疏漏或偏颇之处,还请指正;飞书与钉钉的AI之争仍在演进之中,未来AI如何改变格局,智远还会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