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一牌一品,还是一牌多品,半个世纪的争论,孰对孰错?

品牌
黄奎丨品牌战略
5天前

“一牌一品”还是“一牌多品”跨越半个世纪的争论,到底谁对谁错?其实每个决策者和研究者都在寻找心中的答案!你所听到的只是不同立场的观点表达而已,到底如何理解两者的异同,如何因地制宜的应用,还是需要从更深入的视角去理解,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这两针锋相对的观点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存在即为合理嘛!但是离开具体环境单谈这两者的异同可能真难说清楚。

带着对品牌战略真实世界的好奇与探求,我们一起找寻成功者的答案。

1. 从现实案例中探寻品牌决策差异

2. 两派学术专家的核心观点及利与弊是什么

3. 如何看待品牌延伸与品牌组合

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品牌战略与营销增长相关的知识与案例!

一、从中国汽车品牌现实案例中探寻品牌决策的差异

中国汽车工业从建国之初发展至今已经成为重要的产业,并且有望成为全球第四次汽车产业的崛起之地。期间从最初的自主发展的阶段,在大家的记忆中只有“东风”与“解放”的品牌印记了;到了合资时代,中国市场汽车品牌进入“广汽-丰田”、“一汽-大众”、“上汽-别克”等印记,当然这个时代的品牌组合架构已经变得极其复杂了,不止于上面所列的形式;如今的新能源车时代,品牌参与主体和品牌决策逻辑全然不同,因此在这个时代如何构建自己的品牌组合管理,还是非常考验决策者的战略智慧的?

1、 建国之初的中国汽车品牌——单一品牌

建国之初中国汽车工业刚刚起步,一切都在摸索之中,一切以基础技术突破为主,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基本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品牌在那个时代基本上被“东风”与“解放”所定义了,正是如此也代表了中国汽车工业及品牌的起步状态。直到今天,“一汽解放”、“二汽东风”仍旧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部分。

2、 合资时代中国汽车品牌——联合品牌(为主)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市场倍受欧美日韩汽车大厂的青睐,纷纷布局中国市场,多数的形式是与中国汽车公司合资建厂并进行品牌化运作。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跻身国际四大市场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品牌管理的主流形式是两层结构,一层是联合品牌,如一汽-大众,作为公司品牌进行联合背书,当然这个是行业管理的规定所需;另外就是产品品牌,如一汽大众的奥迪品牌,作为产品品牌进行消费驱动。这样的结构基本体现这个时期的中国汽车行业的品牌架构模式。

3、 中国自主品牌崛起时代的中国汽车品牌——多元复杂的品牌

中国汽车工业在前两个阶段的积累之后,自主品牌快速崛起,成为全球汽车的第四极,其品牌管理也彰显出各自的特征,不再是合资时代的做法了,已经变的百花齐放了。其实很难用单一的维度去衡量,谁好谁坏,需要更为高维度去决策。

有两个典型的思考维度,是“一品一牌”还是“一牌多品”呢,还是采用“母子结构”呢?

“一牌一品”:一个品类用一个品牌,长城汽车基本就是按照这个模式,成为千亿市值的车企,在城市SUV、高端SUV、硬派越野等多个品类打造专属的产品品牌,这些正好对应了定位学术的心智模式。

“一牌多品”:一个品牌多个产品/品类,典型代表就是小米,其从手机、智能家电延伸到小米汽车,用小米品牌实现跨品类的延伸,也非常成功,自然有其中道理,因为其小米品牌的核心资产足够支撑起跨品类的延伸,这样做也能充分利用小米强大的品牌资产,是最佳商业路径。

“母子结构”:典型的代表就是比亚迪,其在做强做大的比亚迪母品牌资产的同时,也强化王朝和海洋系列的产品品牌,采用母子结构或背书结构,一方面利用母品牌的强大品牌资产,另外一方面突出子品牌在特定目标人群的购买决策驱动。

“独立结构”:还有一种当属近乎独立结构的是吉利汽车,其在吉利之后推出的新品牌基本采用独立结构,与吉利公司母品牌基本不存在太多关联,其收购的高端品牌也完全保留品牌的独立性,这些都是非常正确的品牌战略决策。

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如此百花齐放的新时代,目前仍旧面临国内市场“卷”的困局,同时也需要站在未来30年谋划,如何国际化,成为引领汽车产业的标杆。

二、两派学术专家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一牌一品”OR“一牌多品”?这个问题的回答本质上就是品牌是否需要延伸及如何延伸的问题。我们分别从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再做判断及如何延伸的问题。

1. “一牌一品”的优势

里斯定位理论认为品牌需坚持“一牌一品”原则。因为这样可以:

其一、增强品牌独特性与辨识度 ,专注于一个品类,使品牌在消费者心中与该品类紧密相连,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和认知。例如,提到沃尔沃,消费者会立刻想到汽车安全,其一牌一品的策略让品牌在安全领域建立了鲜明的标签,与众多汽车品牌区分开来,避免了品牌认知的模糊和混淆。

其二、占据品类心智先机 ,有助于品牌率先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该品类的位置,成为消费者对该品类需求的首选。例如在运动饮料领域,佳得乐凭借一牌一品战略,长期专注于运动饮料的研发和推广,率先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运动饮料的典范形象,当消费者有运动后补充能量和电解质的需求时,往往会首先想到佳得乐。

其三、资源集中、集中突破,企业可以将有限的资源,如资金、人力、技术、营销等,全部集中在一个品类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在该品类上达到更高的投入产出比,提升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例如,苹果公司将其大部分资源都集中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少数几个品类上,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使这些产品在性能、设计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其四、市场份额与规模经济优势,通过专注于一个品类,企业能够更好地满足该品类市场需求,提升市场份额,进而增强对市场的控制力和话语权。例如,可口可乐专注于碳酸饮料领域,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广泛的销售渠道和持续的市场推广,在全球碳酸饮料市场占据了较大的份额,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之一;随着销售量的增加,企业可以在生产、采购、物流、营销等环节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水平。例如,沃尔玛在零售领域的一牌一品运营模式,使其能够通过大规模的采购和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降低商品成本和运营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价格更低的商品,从而吸引更多的顾客,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其五、营销传播与沟通优势,在营销传播过程中,一牌一品的品牌信息更加简洁明了,传播重点突出,能够更有效地向目标消费者传递品牌的核心价值和产品特点,提高传播效率和效果。例如,红牛的功能饮料广告一直围绕着 “给你能量” 这一核心诉求展开,通过各种体育赛事和极限运动的营销活动,强化了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能量印象,使消费者对其功能饮料的产品特性有了清晰的认知。

2. “一牌一品”的不足

一牌一品这一策略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市场局限性 ,企业过度依赖单一产品品类,一旦该品类市场需求萎缩、受到新技术冲击或出现替代品,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大。例如,柯达曾是胶卷领域的巨头,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兴起,胶卷市场迅速萎缩,柯达因未能及时转型,最终申请破产保护。

其二、市场变化适应性差 ,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企业如果坚持一牌一品,可能难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及时推出满足新需求的产品。比如,一些传统的胶鞋品牌,当消费者对时尚、功能型运动鞋需求增加时,未及时拓展产品线,导致市场份额被其他品牌蚕食。

其三、企业运营方面,一牌一品策略限制了企业在其他产品品类的拓展,可能使企业错过其他领域的发展机会。例如,一些传统的服装品牌只专注于单一品类的服装生产销售,未能及时切入运动服饰、户外装备等热门领域,导致发展空间受限。

其四、规模效益受限 ,当企业在单一品类上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能面临增长瓶颈,难以实现规模的进一步扩张。同时,由于生产、销售等环节相对单一,无法通过多品类产品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效应,难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其五、品牌管理方面,品牌形象与单一产品品类紧密相连,可能导致品牌形象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难以适应不同市场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例如, 某某槟榔品牌,其品牌形象与槟榔这一特定品类高度绑定,当市场开始关注健康问题时,品牌形象面临较大的负面影响,且难以向其他健康产品品类拓展。

其六、品牌延伸困难 ,如果企业未来想进行品牌延伸,一牌一品策略会使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固定的认知,增加了品牌延伸的难度和风险。比如,某巧克力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巧克力甜品的固有印象,当企业尝试推出巧克力口味的牙膏等非食品类产品时,消费者接受度较低。

其七、营销传播方面,营销传播主要围绕单一产品品类展开,受众群体相对狭窄,难以吸引对其他品类产品有需求的潜在消费者。例如,一家专业生产钓鱼竿的品牌,其广告和促销活动主要针对钓鱼爱好者,很难吸引到对其他户外运动用品感兴趣的消费者。

以上,我们简单的分析了“一牌一品”的利弊,那么“一牌多品”则可以从另外一个视角体现出利弊,注意凡事都有利弊,具体应用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应用。

三、如何看待品牌延伸与品牌组合

通过中国汽车产业的品牌管理进程的分析及品牌延伸利弊分析,我们必须回到如何看待并利用品牌资产进行延伸和组合的问题。这个对多元化业务的企业尤其关键,一方面关系到是否利用品牌资产,低成本低风险的进入新业务/品类的机会;另外一方面,也涉及到延伸是否合理而导致母品牌和延伸品牌都受损的问题。到底如何决策,关键在如下三步:

第一、客观理性的评估母品牌资产,包括大家熟悉的品牌知晓度、认知度及美誉度,除此之外更应该考虑的品牌认知联想的结构,哪些是核心联想,哪些是次级联想,这些联想要素哪些与可能延伸的新品类形成认知关联,这个非常关键,起码先盘清“家底”,如果这个没理清楚,还是别谈延伸的事情了。大家可以小米品牌为例,勾勒出小米的品牌的认知联想,其核心联想早已不再是手机品类的功能认知联想,而是产品之外的如科技、质价比、米粉精神以及创始人IP等,相对以产品相关的认知联想者变为次级联想,这样的品牌资产认知联想结构决定了其延伸的可能性。

第二、理性的评估要延伸业务/品类本身认知联想,这个也非常关键,比如小米作为母品牌,其品牌认知联想集中体现在科技、值价比、米粉精神等等,其已经不在限于手机这个品类的认知联想了,因此其在拓展到家电、汽车领域是完全可能,如果小米早期塑造的品牌认知结构中,牢牢的与手机这里功能品类绑定在一起,这未来的延伸就可能非常困难。

第三、寻找母品牌与延伸品牌公约数,在上述两个主体之间寻找公约数,如果其重合度越高其延伸的价值更大,如果有部分重叠则有必要,如果基本没有重合,则不必延伸。与之对应的品牌架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单一、母子及独立品牌结构。对照这样的逻辑,大家可以复盘前文提及的中国企业他们主要的品牌组合方式,分析其中道理,就不再纠结是“一牌一品”还是“一牌多品”了。

有关“一牌一品”还是“一牌多品”的问题,暂且浅谈到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拓展阅读,也可以结合实战案例深入分析,这样视角就更为开阔了;如果你正在面临品牌延伸与组合决策的困惑,欢迎链接交流。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