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被骂惨的营销手段,其实都是高手的必修课

营销方法
营销航班
2天前

这世间就像赚大钱的秘诀,都写在宪法里,营销高手必修课,都在被污名化误解里。

营销这个词,是被污名化得很严重的,对一个网红,对一个企业家,一个品牌,一家公司,最解恨的骂,就是内涵他靠营销。

有趣的是,只要你不想穷,你就得懂营销,而且人性里,无时无刻,都有营销的基因,从拍照P图,精排九宫格晒朋友圈,说服别人满足你的需求,都是在做营销。

有些人,天生就是营销高手,只是没有被正名而已。

这个世界很奇妙,高端的猎人往往以猎物的方式出现;而那些顶尖的营销手段,往往会被友商在打不过和嫉妒时以污名化的骂名存世。

你有必要搞清楚它,就像要搞清楚自己什么时候会被变成猎物,还误判了猎人。

这一篇,我告诉你10个,收藏好了。

01.

品牌持续曝光,被污名化:「这是洗脑广告,纯属浪费钱!」

常用的营销手段:高频广告、创始人IP刷脸(如麦当劳常年广告、老板拍短视频)。

对应逻辑真相是:消费者记忆只有3.7秒,持续曝光不是洗脑,是避免被遗忘的“生存刚需”。

品牌忠诚度,其实是一种自嗨式的想象,你是不是经常试过,刚刚下单了一双鞋,在确认订单页面发现同款的别一个店铺便宜2块,你肯定会取消刚下的订单,重拍。

不重拍,都会暗骂自己智商有问题。所以忠诚度是帅不过三秒的。

你只要在消费者需要时,想不起你,看不到你,他们投怀送抱到隔壁老黄。他们可是天天磨刀练腰,等机会。

所以,能持续曝光,才是真本事,正如能日更自媒体账号,才显内功深厚,得练。

02.

情感营销,被污名化:「操纵心智!这是在欺骗消费者!」

常用的营销手段:用情绪共鸣替代理性说服(如“核桃补脑”的形状联想)。

对应的真相逻辑:消费者信“感觉”多过“真相”,品牌需顺应人性(如“核桃补脑”的认知)。

被贴上“操纵心智”“虚假宣传”标签,认为“品牌应只讲科学真相”。

但神经科学显示,大脑对情感的反应速度比理性快20倍。在脑科学研究里的著名的结论是,理性是感性的秘书,感性是理性的老板,理性听感性的。

所以,先入为主是常态。

品牌用情感连接,本质是“用消费者听得懂的语言沟通”,而非欺骗。

把你想说的话,翻译成消费者爱听,听得懂的语言,才是真正的顶尖高手的内功。一般人都很自我,是不容易做到的。

03.

节日营销,被污名化:「趁火打劫!绑架冒犯消费者!制造焦虑」

常用的营销手段:绑定节日情绪(如七夕推礼物、春节推团圆主题)。

对应的真相逻辑:打广告要“挑对时候说”,节日营销效率更高(如春晚广告)。

被骂“消费节日”,“制造焦虑”,尤其涉及性别议题时易翻车。

例如某品牌七夕倡导“男生送女生礼物”,评论区炸锅:“乞讨节是吧?”。

节日营销的核心是“借势情绪”,而非冒犯——就像过年说祝福话比平时有效10倍,关键在是否尊重消费者价值观。

没有车手没翻过车的,不翻车,难成为高手。

真正的车手,上路之前,就已经买好保险,接受考验,把挨骂列入职业素养必备。

所以,顶尖的营销人才在商学院里培养不出来,勇气非天赋,不可培养。

04.

品牌人设打造,被污名化:「凹造型!虚假人设!」

常用营销手段:通过slogan、视觉、行为塑造人设(如江小白“懂年轻人的兄弟”形象)。

对应的真相逻辑:品牌得“有名又有性格”,就像“有表情,有特点的同学”才被记住。

常被吐槽“刻意凹人设”,“人设崩塌”。营销圈黑话甚至把“品牌人格化”调侃成“吉祥物营销”。

我自己是不喜欢人设这个词的,因为不够立体,但没有比这个更低成本的概念理解这一营销做法。

人设本质是“品牌性格的具象化”,是让消费者有感觉,让消费者“觉得你懂他”的刚需。

都是服务于消费体验而用的。就像你看到萌宠的公仔,就会觉得瞬间被治愈了,觉得世间并没有那么糟。

品牌人设,最终能不能成功,另说。关键是你得有。这是价值沟通的需要。

在高手任务里,洞察消费需求,洞察到情感需要,才叫高手。

05.

口碑从众营销,被污名化:「买水军!请人工排队制造气氛!」

常见营销手段:通过用户证言、销量数据建立信任(如“1亿人都在喝”)。

对应真相逻辑:品牌是“全班选举”,多数人认同比少数人夸赞更重要。

被质疑“刷好评”,“买水军”,尤其直播间“假头像评论”更让大众反感。

只是从众心理是人性本能。

这种从众心理是寻求安全感的心理导致的,买房买股票买涨不买跌就是这种心理。

做生意,最难的是新产品入市,冷启动的阶段,销量为0的时候,酒好也怕巷子深,非常时期采用一些非常手段渡过这个阶段,很重要,比如试用试吃,半买半送积累口碑等。

真正的口碑营销是“让消费者替你说话”,而非造假,后者只会透支信任。

营销高手,在任何时候,都得清晰目的,而非手段。

06.

定位坚持,被污名化:「固执僵化!品牌不会变通!」

常用营销手段:长期聚焦一个定位(如农夫山泉“大自然的水”)。

对应真相逻辑:品牌“生下来啥样,长大就啥样”,改形象比换爸妈还难。

被骂“不懂创新”,“跟不上时代”,典型如恒大从地产跨界粮油、汽车,结果“一地鸡毛”。

定位不是“不变”,而是“不瞎变”,分得清什么该变,什么不该变,是高手必修课。

该变的是涉及情绪价值的东西,不该变的是品牌价值观的坚守。

07.

热点营销,被污名化:「低级硬蹭流量!造梗!造节!」

常见营销手段:绑定社会热点、用户话题(如节日梗、网络热词),联名活动等。

对应真相逻辑:品牌要“蹭热点聊八卦”,融入用户圈子。

热点营销的核心是“借势对话”,年轻人聊游戏你聊工作,自然被排斥;聊“昨晚五杀”,才能融入圈子。

关键在“蹭共鸣”而非“蹭事件”,后者才是真低级。

所以,营销高手,如果无法共情消费群体,的确很容易被骂,反过来说,不是共情力是车手的必修课。

08.

精准营销,被污名化:「侵犯隐私!广告比我妈还懂我!」

常见营销手段:通过数据洞察场景需求(如雨天推外卖奶茶、加班推能量饮料),通过同类群体的行为数据,推荐与你同类人群的广告。

对应真相逻辑:消费者买东西“看场景”,需精准匹配需求(如办公室自动想喝咖啡)。

被骂“监听生活”,“广告太精准令人毛骨悚然”。例如语音助手广告被疑“偷听谈话”,实则是“触发词+数据匹配”。

精准营销的本质是“在对的场景说对的话”,就像“你妈喊你吃饭”——不是监视,是“懂你这个时间该吃饭了”。

在大数据的表现里,没有一个人是特殊的,此时此刻,总有一群人,跟你一样,做同样的事,有同样的想法,同样的情感,有同样的需求,是大数据把你准确按特征归类了而已了。

所以,营销高手,是真懂得场景和大数据解读的人,利用技术降低试错成本的人。

09.

争议营销,被污名化:「故意炒作!品牌没底线!」

常见营销手段:放大产品/观点的争议性(如马麦酱推“超强版XO”,只邀死忠粉试吃)。

对应真相逻辑:消费者是需要归属感,有识别友军的需求的,用“分歧”绑定“归属感”,是品牌很重要的营销手段。

这种手段的效果,就像吃榴莲和香菜,让爱的人爱得要死,让讨厌的人退避三舍。

实际上,争议不等于负面。

哈佛商学院研究显示,争议品牌反而能通过“粉丝辩护”转化中立用户。就像马麦酱因“重口味”争议,反而让支持者更忠诚,关键在“争议点是否与核心用户价值观一致”。

所以,营销高手的成长里,最重要的一课,就是找对对手,相互致敬,让粉丝各自归队,绑定得更紧。就比如小米手机改命17,对标iphone17,就是这一操作。

10.

简化信息,被污名化:「低俗肤浅!品牌没文化!」

常见的营销手段:用短句、符号降低记忆成本(耐克“√”、广告语粗俗)。

对应真相逻辑:品牌信息每增加一个记忆难度,品牌传播成本就上一个数量级,所以要像微信支付密码一样,天天高频用,好记,才能省下大量的传播广告成本。

被批“没内涵”,“低俗洗脑”,尤其“狂轰滥炸型广告”更遭反感。

但人脑“内存”只能存5-9个品牌信息,复杂=自绝生路。

就像“农夫山泉有点甜”7个字,比“108道过滤”好记100倍,简化不是没文化,是“让消费者用1秒记住你”的生存智慧。

最后说句大实话:

营销手段本身没有对错,被污名化往往是“用错了姿势”——持续曝光变成“骚扰广告”,情感营销变成“虚假煽情”,热点营销变成“消费苦难”。

品牌不是“完美圣人”,像是“有性格的活人”,活人会被议论,但也会被记住。

真正的高手,懂得拿捏分寸,把“被易被骂的手段”玩成“用户买单的逻辑”。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