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和罗老师这事终于告一段落了,我想彻底和大家复盘一下。
西贝和罗老师的口水战,没有任何公关技巧值得反思。那些企业一出事,就开始教人家怎么做人的媒体,就是一群“蹭流量的小丑”。
贾总和罗老师的战争,和任何公关技巧没有半毛钱关系,我想讨论的是:一个企业家的自由意志,是否可以凌驾于企业之上?我看下来,根本就没有西贝和罗永浩之争,有的只是贾国龙和罗永浩之争,西贝只是这场争论的牺牲品。
01
如果网红吐槽你的企业,先默认他是网红,还是先默认他是消费者?
这事最初是罗老师在微博上吐槽西贝是预制菜,结果贾总怒了,说“我们没一道菜是预制菜”,要告罗老师。如果熟悉罗老师的人应该能看出来,他经常在网上吐槽一些品牌,但他的吐槽一般而言没啥利益目的,而且他不仅会主动吐槽,还会主动推荐,我记得理想汽车、大橘子,他都主动推荐过,但是品牌和艺术家根本不认识他,也没给过任何费用。
贾总的反应,其实没有把罗老师的吐槽当成一名西贝的普通消费者,而是把他当成了一个“网络喷子”、故意抹黑西贝的人。
我想发出的一个思考是:如果一名网红吐槽你的企业,你是先默认他是个网红,还是先默认他是消费者?如果我们认为网红首先是一名消费者,那么其实不存在“委曲求全”地忍让,我们只先认真问询这位顾客充满愤怒的原因。
02
认知大于事实:一个品牌的好和用户心里的好,是两码事
这事的第二轮风波,来自西贝的应对行动。开放厨房欢迎所有媒体拍摄,并推出罗永浩菜单。一般这种行为才是最刚的行为,吵架打官司都不是。就像我怀疑你是“小偷”,那你就脱光衣服给我看。这背后传递的信号是:贾总非常自信,西贝不是预制菜。贾总的这个操作,让我十分迷思。
很多人以为,贾总和罗老师的战争的焦点在于“什么是预制菜”,因为国家标准和大众理解的不一样。在顾客看起来,只要主要材料不是现做的,那就是预制菜。
我迷惑的点在于,贾总应该懂得“国标里的预制菜”和“用户心中的预制菜”不是一种东西。贾总早年是个《定位》迷,在找华与华之前,曾经花重金请定位咨询公司给西贝定位成“西北菜”,虽然后来证明这个定位非常失败。但《定位》里有个非常基础的理论叫“认知大于事实”,就是一个品牌的好和用户心里的好,是两码事。
果然,开放厨房的行为约等于“自杀”,媒体拍摄的素材让广大消费者惊呼,这就是他们心中的预制菜。甚至,连我这个经常光顾西贝的消费者,也惊讶地发现:原来西贝的“预制化率”比我想象中高这么多!
03
为什么餐饮人这波反应这么激烈?
第三轮风波是餐饮同行的声援,这轮声援看起来是增兵,结果上却像是倒戈。这段时间,我朋友圈挺割裂的,所有和西贝有点关系的同行,尤其是餐饮圈的人,都在声援西贝,所有普通消费者都在吐槽西贝。排除那些可以跪舔贾总的同行,为什么餐饮人这波反应这么激烈?仅仅是因为贾总名望高、人缘好?
因为预制菜触动了绝大多数餐饮人的利益。餐饮是个苦生意,标准化程度非常低,服务员端盘子摆了臭脸,可能都会招来顾客投诉。餐饮行业要做大的关键魔法之一就是“预制工艺”,尤其是中餐。没有预制工艺的中餐,就是没法连锁、很难品控的小生意。贾总这几年开贾国龙功夫菜、贾国龙中式汉堡,都是预制工艺的生意,想找到像麦当劳一样,能被快速复制的“好生意”。
可以说,预制工艺满足了贾总以及万千餐饮人,对生意的终局畅想。大家愤愤不平的是:我们餐饮人这么苦,现在好不容易看到光亮,却有人要掐灭这抹光亮!连西贝这么有品质追求的企业,都被攻击,那我们未来怎么办?
这个时候,贾总接受了《中国企业家》杂志的采访,说门店生意掉了 200-300 万,连续几天睡不着觉。但是,他在接受采访时还说了一句让我有点毛骨悚然的话:“生意我可以不做,这个是非必须得辩。”
“生意可以不做”是什么意思?我觉得不只是自己孕育多年的企业倒闭,还有 1.8 万多名员工失业,以及 1.8 万个家庭失去收入,和我们这样的西贝会员从此再也吃不到西贝。
04
任何理论、任何公司都有能力圈
第四轮是个小插曲,来自我们咨询界的前辈华与华的媒体声援。西贝“没有危机”的论调居然得到了罗老师的关注,且格外吸引了他的火力。
华与华虽然常被广告行业吐槽拉低了审美下限,但我个人还是十分敬重华杉、华楠两位前辈的,主要是他们确实开创了本土营销理论,并且他们对华与华这家公司的经营,是让所有同行望尘莫及的。
大部分咨询公司能给客户出主意,但自己公司跟作坊没有两样。我客观地评价,华与华对西贝的品牌咨询,尤其是儿童餐业务线的助攻,是很成功的。
但我觉得任何理论、任何公司都是有能力圈的,显然这次“没有危机”定调,给西贝带去了巨大的危机。虽然我不太知道,这一轮应对是华与华的建议,还是只是华板网络声援了一下而已。
吸引了罗老师一半火力的华与华,直播间被罗老师“点名”,希望对方私下找他和解,否则就要怎样怎样。从罗老师的角度看,这已经是给台阶了,他明确知道双方“共同的朋友”都有谁(比如李诞。李诞的《脱口秀工作手册》就是华楠的读客出版的),估计他觉得自己被朋友的朋友“背刺”了,但看在朋友的面子上,只半开火力攻击。
这波公开宣战,以我们对华板的印象,以为战火马上会烧到我们营销圈,结果真是大出我们意料,大家都开始怀疑:我们到底是高估了华与华的舆论判断力,还是低估了人家的舆论判断力?显然,只要应战必死无疑。哪个咨询公司也不可能都是成功案例。那些失败案例一旦被超级流量刻意放大,未来的生意可能直接腰斩,这比虹桥机场的广告大牌效果猛多了。
你可以鄙视华与华的滑跪速度,又不得不佩服人家的能屈能伸。
05
企业家偏执和偏见之间的界限在哪?
第五轮是个连续反转剧情。原本罗老师发博觉得不想继续了,西贝也发声明主动向公众道歉并进行改进。转折是贾总群里的一个截图,说罗老师是“网络黑社会”。
有两个细节值得关注:第一,贾总那张截图是谁传出去的?如果不是被盗号,这显然是一种背刺。第二,西贝公关信全篇语气委婉,只有最后那段引用贾总的原话,显得突兀又生硬。给我的感觉是:西贝这家企业里,似乎没有人能与贾总平等对话,探讨“西贝”作为一个企业该怎么应对?
我当时感觉,除非遇到不知名力量的干预,否则这事要不死不休了。但没想到不知名力量干预的挺快,剧情又转折了。我心里倒是挺高兴,因为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最好的结局:西贝这么优秀的企业,是很多人的“食堂”(虽然这个食堂有点贵),危机后可以再上一个新台阶;罗老师也出气了,即便“包藏祸心”为了流量、流量现在也够了。鞭策西贝大家支持,但如果因此打死西贝,就成罪人了;国家也马上出台预制菜详细标准,让广大消费者再受益。
将军总结
复盘整件事,我的观感是:抛开预制菜之争,这不是西贝和罗永浩的战争,更像是贾国龙和罗永浩的战争,西贝是这场战争的牺牲品。我们都说好的企业,一定是偏执狂在执掌。但偏执和偏见之间的界限在哪?在我看来,这事跟公关素养和创始人 IP 的反噬毫无关系,强大的创业者不是不懂道理,他往往只是不想遵循某些道理,这只跟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创始人的修炼有关系。
一个企业家的自由意志,尤其是一个成功企业家的自由意志,是不是可以凌驾于整个企业之上?
最近十年,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大爆炸时代,商品大爆炸、内容大爆炸、技术大爆炸。品牌过往所说的“销量第一”、“XX领导者”都会被算法拆碎、再细分的品类里都会站满竞争者。
卷价格、拼流量、品类第一都不会为你带来长久的稳定和安宁,叙事会成为企业真正的权力。未来的世界没有差异化的品牌,只分有信徒和没有信徒的品牌。
我很希望在这个时代拐点下,帮助中国的企业完成转身,所以提出了生意叙事理论。所谓生意叙事,就是把你的生意信息描述成‘你在推动一件有意义的事’,把商业意图转化成公共信念,进而掌握经济话语权。
生意叙事方法论也已经被系统地应用到了华盛轮胎、认养一头牛、曲美家居、人类快乐、亲爱男友、红松APP、时代天使等品牌战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