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AI投资白花了?MIT最新报告揭示企业AI应用鸿沟

营销管理
彭罕妮
1小时前

就在上周,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因为一篇“小作文”而引发震荡。

这篇文章的题目为《95% of generative AI projects are failing,sparking tech bubble jitter》。

看来,AI泡沫要破?

文章也不是空穴来风的标题党,确实引用了自MIT刚刚发布的报告《GenAI Divide:Stage of AI in Business 2025 》(生成式AI的鸿沟,2025年AI商业现状》,深入分析了投资热情和应用现实之间的落差

image.png

报告调研了52家企业,共153名高管和350名员工,分析了300个公开披露的AI案例,揭示了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已经投入了 300 亿至 400 亿美元,为什么95%的企业试点项目投资回报是零?“

我也想起了这几天罗永浩采访李小鹏的播客,正好也提到了中国企业对AI是“假重视”,流于形式。

image.png

看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对AI的想象和现实之间,都有差距。我们来看看鸿沟是什么?如何跨越?

一. 试得多,真正用得少

几乎每家企业都夸下海口,要积极拥抱AI,但只有科技、媒体与电信行业真正用起来了,而能源、医疗等行业基本没有实质进展。

image.png

一家中型制造企业的首席运营官说:

“大家都说AI来了,一切都变了,但在我们的运营里,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变化。我们确实处理合同更快了,但也仅此而已。”

可以说,生成式AI的试点遍地开花,但真正对业务有帮助的凤毛麟角。

调研中提到的5个想象与现实的差距,还蛮真实的。

image.png

二. "影子AI"无处不在

报告中有一个惊人的数据:只40%公司买了企业版AI,但90%员工用个人版AI大模型,效率翻倍!

image.png

最关键的是,这些员工并非试一下就算了,而是在每周、每天都会多次使用。

报告用了“影子AI”(Shadow AI)来形容员工偷偷使用个人版工具提升效率。

作为打工牛马,谁也不敢大张旗鼓宣传自己的邮件、报告、分析是AI帮忙的。一是容易被认为是偷懒,或者效率太高说不定就被AI帮手替代了...

另外,一旦进入公司层面,各种数据安全、使用流程等问题都来了。所以很多人宁可自己每月付费,也不想让公司知道“影子AI”的存在。

三. AI没记性、适应性不行,学习能力差

生成式AI的鸿沟在部署率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仅有5%的企业定制化AI工具能够投入生产使用。

image.png

大多数项目无疾而终的原因是和现在的业务体系(包括软硬件)集成非常复杂,并且流程上不知道如何下手。

目前还有致命的缺点,比如没有记忆、适应变化慢,学习能力也不太行。

相反,消费级AI应用则凭借着灵活性、互动性和即时性大获全胜。

image.png

一位律师表示:“AI很适合头脑风暴和初稿,但它不会保留客户偏好知识,也不会从之前的编辑中学习。它会重复同样的错误,每次都需要大量的上下文输入。对于高风险工作,我需要一个能积累知识并随着时间进步的系统。”

报告指出,对于复杂或长期的任务,90%企业认为人更适合,而不是用AI。比如一个实习生或者初级的员工,起码昨天交代的事情今天不用再重复一遍项目背景、进度...

image.png

四. AI对运营和管理更有价值

太多高管批准项目并非因为它们能解决明确的商业问题,而是因为在他们的想象中,所有企业都需要一个AI计划。

现在大部分投资(高达AI预算的50%到70%)都流向了对外可见的一线业务,比如销售和市场营销相关的试点项目。

image.png

为什么?

因为它们容易被决策者理解和想象。

用AI写文档、自动回复邮件或部署聊天机器人的工具,很容易被看懂,也显得很“酷”。

而AI用在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优化等方面听起来就显得困难重重,更重要的不知道怎么衡量结果?

企业更愿意在前端“试错”,而不是在后台进行“深水区”的改造。

相比于涉及核心数据和流程的后台运营,即使失败,损失也相对可控。

一位财富1000强制药公司的采购副总裁说:“如果我买一个工具来帮助我的团队更快地工作,我该如何量化这种影响?我怎么向CEO证明它的合理性,这与最终利润影响隔了好几层。”

但讽刺的是,报告发现,真正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恰恰发生在这些不那么“性感”的后台职能中。

五. AI应用要深入业务场景

不过,也不用过于悲观。报告中也提到多家初创公司报告称在几天内就签署了试点项目,并很快达到了千万美元级别的营收规模。

这些公司并不是开发通用工具,而是把AI嵌入现有工作流程,并能适应业务环境,还能按照效果来量化产出。

客户更是把这些AI 初创公司当成为业务服务,能带来结果的伙伴,而并不仅仅是软件供应商。

这背后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AI是为业务服务的工具,不能脱离具体的业务场景。

95%的尝试失败,也许源于试图用一个通用方案去解决所有问题,而没有深入业务流程,找到真正的痛点。

六.对AI创业公司的启示

报告的洞察对AI创业者来说尤其重要,它清晰地指出了创业成功的路径:

1.从细分利基市场入手,不要盲目卷。 放弃“大而全”的宏大叙事,从“小而美”的细分场景切入,深度融入工作流,解决一个实实在在的痛点,并通过持续学习而非广泛的功能集进行扩展。

对企业AI来说,在细分领域的专业性,产品与现有工作流整合,比炫目的用户体验更重要。

2.从使用者到决策者的渗透。一旦你的产品能解决员工的实际痛点,他们就会成为你最好的推广者。通过自下而上的影响,逐步赢得团队、管理层的关注和认可,最终实现付费采购。

3.关注被忽视的“后台”业务场景。 真正的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发生在运营、财务等后台职能。比如用AI来优化供应链预测、自动化财务审计、或者提升内部协作效率。

4.像“系统集成商”一样思考,不能只提供一个孤立的AI工具,而要像外部的实施专家一样,思考如何将产品嵌入客户的现有工作流。

最后做个总结,我认为这份报告更像是一个警钟。

提醒AI产品提供商必须走出PPT,不再空谈,而是真正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痛点与需求。而企业自身也不能盲目跟风,而是认真思考:哪些环节值得投入,哪些流程需要变革?

只有这样,彼此之间的鸿沟才会缩小。

正如李小鹏提到的,投入时间和资源,并在业务、流程上越深入,AI才可能成为好助手,拿到好结果。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