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原因?还是环境是结果?

营销管理
于子桓
13小时前

现如今全球的经济环境都不容乐观,大家虽然都在谴责其他品牌打价格战,但却无法遏制的自己开始参与价格促销。

所以我们总觉得在环境不好的时候,我们要做一些平常不做的事儿,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做了一些平常不做的事儿,所以环境才变得这么不好。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袁隆平,想起他让中国人吃饱,靠他勤勤恳恳的去做杂交水稻的工作。

当然除了育种这件事情以外,化肥等农业技术的发展也是农业产量提升的重要原因。很显然正是因为这些农业的技术,让中国人摆脱了环境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或者说,中国人终于不需要靠天吃饭了,环境既不是原因,也不是结果,成了一个并不太相关的要素。

事实上,任何一个品牌最优秀的情况,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即环境不管是变好还是变坏,对品牌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这才是真正牛气的品牌。

可能在大家的常识当中,会觉得医药行业是这样的。因为不管经济好还是经济不好,生了病要吃药这件事情看起来是一种刚需,不会因为经济好了,就会多吃点药,也不会因为经济差了就少吃点药,尤其是那种低频低价的普通感冒药、皮肤药等等。

但是,不管是在美国、欧洲还是中国,大家似乎都碰上了医保费用不够花的情况。也就是经济的增长进入一个相对缓慢的阶段以后,医保费用就成为了瓶颈。

于是就有一系列的关于医保的政策会开始实施,比如集中招标采购;比如医保谈判;比如在美国OTC不在医保中;比如某些医疗检查自费等等。这些政策直接影响了整个医疗的生态环境。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是把这种环境看成是让我们品牌发展不利的原因,还是有另外一种角度?

另外一种角度,其实我们会把政策的制定和环境的改变看成是之前领导者或者是重要的参与者错误行为而导致的结果。

假设在医保费用充裕的情况下,领导者不是光想着赚医保的钱,而是真正的想着用医保的费用为更多的患者服务,医疗的政策可能就不会收紧。

假设在医保费用充裕的时候,医药行业的领导者和最重要的参与者,能够从医保支付方、从患者、从医疗从业人员三方共赢的角度去更好的考虑问题,那么就不会有报复性的政策被公布出来,打击到医疗行业内的重要参与者。

所以与其把环境看成是一个原因,不如把环境看成是自己过去行为所导致的结果,这种心态会让我们积极的去思考、去面对今天的环境。

正因为明天环境的变化是我们今天行为的结果,所以环境是结果的思维,其实是一种真正的长期主义,是一种共赢生态的领导者的态度和领导者的格局。

或者说,是一种有前瞻性的能力培养,有预测性的战略规划。

相反,如果我们把环境当成我们今天调整思路的原因,很有可能我们解决了今天的问题,又制造了一堆新的问题。

而这些新的问题,将会在政策和环境改变以后,给予我们反戈一击,甚至是致命一击,其实才是最大的悲哀。

今天的数字化有很多自洽的理论,看起来既快捷又有效,但是把它和过去传统的市场营销的品牌理论去结合来看的时候,会有一些冲突的地方。

所以更好的办法,其实是把数字化和品牌两套方法结合到一起,用一种更长期主义的方式去看待数字化所带来的环境,以及在数字化的环境下,各种各样的数字性的行为操作以后所导致的结果。

并且预判这样的结果发生以后,可能会导致形成什么样的挑战。然后转换态度,把这些可能的环境变化当成新一轮的起始数值。

并且去思考,这些起始数值是因为我们什么样的不正当的行为所导致的,然后设想,如果我们改变今天什么样的行为,就有可能获得什么样的不一样的起始环境数值,从而真正的把环境和我们的努力,当成一个从原因到结果,再到原因,再到结果的闭环来看待。

真正的在闭环当中进行推演式的调节,做出正确的决策。

让我们能构建出一个更友好的生态,真正的成为时间的朋友。

然后从环境的因素当中抽离出来,成为逍遥于环境之上的逍遥品牌。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