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那么多电子产品的网站,我们还是愿意去京东下单?为什么有那么多家居店,我们还是愿意去宜家或美凯龙?为什么有那么多零食门店,我们还是愿意去良品铺子或三只松鼠?
京东、宜家和三只松鼠,已经成为了各自品类的品类主。顾客在做出特定品类的购买选择的时候,第一个就能想到它们。
类似的例子还有,当我们想到鲜炖燕窝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小仙炖或燕之屋;当我们想买卤味鸡爪的时候,首先想到王小卤;想到天然水,就是农夫山;想到酸菜鱼,就是太二。
小仙炖、王小卤和农夫山泉,这些品牌已经成为了各自品类的品类主。
一旦你成为品类主,就能享尽无限好处。例如京东,无数家电品牌要在这里入驻,给他交进场费和流量费。例如太二酸菜鱼,很多商场要为了它的进驻,给他减免房租甚至补贴装修。
估计你也发现了,以京东为代表的品类主,和以太二为代表的品类主似乎有点不同。前者我们称之为渠道品类,后者是产品品类。二者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博弈,共生共存的关系。
初创时期的渠道品类,会支持自己平台上的产品品类诞生品类主,因为这会给渠道品类带来流量。成熟期的渠道品类,会限制产品品类主的诞生,因为那意味着它们自带流量,就不需要从自己这里买流量了。
但不管怎么说,成为各自品类的品类主,是所有品牌都要思考的战略重心。我们这里有 7 个方法,助力你成为自带流量的品牌。
重视品类
重视品类的意思是,从品类开始思考自己的战略。
上周跟领航定位火佳杰和东极定位王博聊天的时候,谈到飞鹤奶粉这个案例。火佳杰说,“更适合中国宝宝” 这个定位的有效性,一个检测方法是抛开品牌势能看品类:
如果飞鹤这个品牌的势能和外资奶粉一样,那么 “更适合” 是特别有说服力的。但是因为国产品牌的势能不够,很多人会觉得这个定位不够强。
结论是,如果抛开品牌势能看品类势能真实存在,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持续做强品牌势能就可以了。
品类是品牌背后的力量。但是大多数人并不重视品类,一个最明显的表现是产品宣传上品牌名大于品类名。
例如这个餐饮品牌:小菜园安徽菜,品牌名远远大于品类名。在创业者心智中认为品牌名更重要,这就是一种内部思维。顾客首选的是品类,然后才是品牌。既然顾客这样思考问题,那么品类名就应该和品牌名一样大。
有人说,那肯德基麦当劳海底捞是这样做得吗?它们并没有把品类名放大,不也做得很好吗?
这是肯德基在中国的第一家店,清清楚楚用大号字写着:美式快餐,肯德基家乡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