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鹤奶粉何时回归 “更适合” 战略?

案例资讯
张知愚
12小时前

“聪明宝宝喝飞鹤” 是一个有效战术,不应该成为品牌的战略。它是一个物理层面的特性,很容易被复制,竞争壁垒不够。

这个有效战术的定位和 “鲜活营养”、“更好吸收”、“更新鲜” 等战术是一样的,是战略定位的支撑,不是战略本身。

飞鹤奶粉应该做的是回归 “更适合” 的定位,并持续追击做大这个定位。

飞鹤要出海,要让东南亚和欧美的华人选择飞鹤。这个时候,“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 好像有点局限了。既然适合中国宝宝体质,是不是就不适合美国华裔宝宝了?

相比之下,“聪明宝宝喝飞鹤” 就没有这个顾虑。

这个方向策略解决了国家不同的问题,而且华人群体是对教育特别用心的,“聪明宝宝喝飞鹤” 助力脑发育比较契合他们的需求。

“聪明宝宝喝飞鹤” 是来自一线顾客感受的有效战术,是有效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有效战术都可以升级为战略,例如 “比国外奶粉更新鲜” 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战术,但是并没有升级为战略。

原因是如果从商战终局看,外资奶粉也可以在中国设厂,解决新鲜的问题。也就是说, “比国外奶粉更新鲜” 的防御性不足,不是最佳选择。

“更适合中国宝宝” 是一个外资奶粉无法解决的问题,足以区隔竞争并创造顾客。

如果在一线市场行之有效就升级为战略,那就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错误。一个定位战略必须同时经得起实践检验和理论检验,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如果只从理论层面出发,就会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

“聪明宝宝喝飞鹤” 和  “比国外奶粉更新鲜” 一样,是防御性比较弱的策略。飞鹤可以助力宝宝脑发育,外资奶粉就不行吗?外资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比飞鹤更多,飞鹤没有竞争优势。

这时候会有人说,飞鹤对助力华人宝宝脑发育更有技术积累,这是外资没有的。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但是你看,这是不是又回到了 “更适合” 的方向。

既然如此,为何不把 “更适合” 放在战略位置呢?是不是应该把 “聪明宝宝喝飞鹤” 放在一个战备层面的位置 “更合适” ?

战略的第一性原理是占据优势位置,是根据自身的优势展开战略布局,而不是去别人的优势战场抢饭吃。

例如对波司登来说,它要基于 “国民羽绒服” 的优势位置去制定战略:开发风衣羽绒服、冲锋羽绒服、时尚羽绒服等等,而不是开发春装、夏装和秋装。

例如对王老吉来说,它要基于 “凉茶领导者” 的优势位置去开拓场景:在加班、看球、聚会甚至运动场景喝凉茶,而不是开发啤酒、可乐等品类。

《品牌定位通识》中提到品牌定位的本质是 “发现、占据并做大一个词”,关键是一个品牌最好代言一个词,然后最大一个词,而不是通过代言两个词或三个词来创造顾客。

什么时候可以多占据几个词?就是你真正占据并做大了一个词之后。

例如淘宝占据了 “电商” 这个词,又用新品牌陆续占据 “支付”、“物流” 和 “信贷” 的词。

再如iPod占据了 “音乐播放器” 这个词,又用 iPad、iPhone的名字去占据 “平板电脑” “智能手机” 的词。

例如王老吉真正占据 “凉茶” 这个词后,用昆仑山的名字去占据 “雪山矿泉水” 的词。

再回到飞鹤奶粉看:飞鹤真正占据 “国产奶粉” 这个词了吗?或者说它真正占据 “奶粉” 这个词了吗?

应该说前一个任务完成了,提到国产奶粉多数顾客想到的就是飞鹤。但是在上海深圳等城市提到儿童奶粉,顾客想到的第一选择并不是飞鹤,而是外资。即使飞鹤是连续多年的全球销量第一。

换一个场景,对比亚迪来说,它的任务不是成为 “国产新能源汽车” 的第一选择,而是成为 “新能源汽车” 的第一选择。

对王老吉来说,它的任务不是成为 “凉茶” 的第一选择,而是成为 “饮料” 的第一选择。

对于波司登来说,它的任务也不是成为 “国民羽绒服” 的第一选择,而是 “羽绒服” 的第一选择。

也就是说飞鹤品牌并没有占据 “儿童奶粉” 这个词,在上海、深圳和成都等一线城市顾客的第一选择还是外资品牌。

当国内的一线市场没有攻下的时候,飞鹤是很难被欧美华人认可的。类似的情况在国内也发生过。

2009年,本该是飞鹤的高光时刻。在央视,飞鹤豪掷3亿多元广告费,希望收割三聚氰胺后的市场机会。当年销售额也确实上涨了:2008年9亿元左右,2009年增长到接近20亿元。

当时飞鹤的优势市场在北方,2009年时管理层太想铺开到全国市场了。奶粉供货有限,他们没有去巩固原有的市场和渠道,反而贸然进入全新的长江以南市场,还包括北上广等一线市场。彼时被三聚氰胺吓到的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并不买账。(棱镜)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不惜代价拿下北京市场。

因为北京是一线城市,也有很多顾客是从北方十省过去的,他们对飞鹤已经有了信任度。拿下北京市场后,南方的经销商们才会接受飞鹤奶粉。

这个 “不惜代价” ,本质上也是为了品牌的势能,从销售额的投入产出比来看是不合适的。也就是说,如果是从传统的财务视角看,它非常不合理。只有从品牌势能的角度看,也就是从定位的角度看,它才是合理的。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要以定位为核心展开所有的运营活动。

image.png

对飞鹤奶粉来说,商战还没有打完。它还得继续进攻上海、深圳、成都、香港、台湾这些城市,成为这些市场顾客的首选。

成为首选的意思是,高端市场顾客不选外资奶粉选择飞鹤。

“高端市场攻坚战” 还没有打完。拿下北京市场,是飞鹤攻克高端市场的第一场战役,接下来还要继续攻克其他高端市场。

这一系列的攻坚战的终局是:在国内一线市场飞鹤是超越外资奶粉的首选;在海外市场,飞鹤是华人群体的首选;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提升,飞鹤要成为其他种族顾客的首选。

这不是侧翼战,也不是进攻战,而是持久战。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