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品牌大渗透和品牌定位的问题,参考《非传统营销》。
生意=顾客数×价格×频率
品牌型生意的核心是顾客数量的增加,也就是渗透率。
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消费频率取决于品类本身,营销努力只是让它在平均值左右波动而已。
这些都是共识,冲突在品牌大渗透强调“无意义的独特性”,而传统定位强调“有意义的差异化”。
比如王老吉的成功——怕上火喝王老吉,这成功如何理解?
我们假设有100个顾客,同时觉得我要喝点东西,于是……
品类A:
以星巴克为代表,对应的场景、价格、每年消费频次。
品类B:
矿泉水+可乐+凉茶+红牛
相应的场景、价格、每年消费频次
现在假设90人选择了品类B,假设数据如下:
矿泉水(30)、可乐(20)、凉茶(20)、红牛(5)、其他(15)
再假设一个场景,你躺在沙发上,享受着空调,打开手机打算买一箱饮料回来慢慢喝。
再想象这是在2008年,王老吉爆发的节点是5.12捐了一个亿,有点像前两天的鸿星尔克。
再再想象一下回到2008年,假设另一个场景,你走在马路上,前面就是杂货店,你喝什么?为什么?
你选择怡宝,是因为它是你的老朋友?
选择可乐是因为爽、经典、自信吗?
选择王老吉是因为怕上火?
选择红牛是因为你的能量超乎想象?
不急,还原一下过程:“我要喝饮料+场景+品类关联点”……
这里要注意的是:这些消费者各有各的决策套路。
因某个品类关联点选择了品类后,再因品牌的独特性选择了品牌。
现在假设90个人都完成了购买,清晰地记住“品类 = 品牌”的人有多少个呢?
比如:矿泉水=怡宝,或者矿泉水=农夫山泉,或者可乐=百事可乐,或者凉茶=王老吉,或者凉茶=和其正……
再进一步就是记住前面那些差异化定位的人数有多少呢?
放下这个问题,回到2008年512王老吉捐了一个亿后,此时大量用户购买决策时的品类关联点其实是情绪支持。
这是品牌大渗透逻辑中强调的“按照顾客的记忆正常结构去抓顾客”的品类切入点。
公益情绪是一种不常见的特殊切入点,渴了、热了、累了、上火了……是常规品类切入点。
其实消费者很忙,尤其是低频次的品类。
比如一年感冒一次,绝大部分人保留的是原来的问题、品类、品牌的记忆结构,在场景中层层触发。关键就是:
品牌独特性+营销大渗透+渠道大渗透
而完全记住差异化定位的顾客,当然有,但在你的生意中反而是一小部分。
过度关注这部分消费者是以偏概全,是在概率和效率两个平行指标中,忽视概率的简化行为,不可取。
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品类概率分布,过程记忆网与综合全面记忆的分布也有所区别,可根据品类的特殊性作相应的安排。
数字化技术向企业提供了新的参与用户决策过程的机会,这导致了新生态的诞生,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品牌需要再次选择要不要改变自己。
祝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