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除了是电商,还能是什么?

营销管理
营销航班
2020-10-28

前言

拼多多一直被定位成电商,但是他的发展轨迹似乎在向着另一个方向行走。拼多多在演化的过程中,也展示出了和电商有所不同的方面。

拼多多一直被定位成电商,今日突发奇想,假如拼多多不是电商呢?

不是电商,还能是什么?把电商这一层因素去掉再看,貌似他的演化轨迹和电商有了更加多的分岔来彰示他们的不同,卖货、零售只是顺带的。

企业的成或败,都是演化来的。天时,地利,人和,内圆,外方,就这么成了。不论是哪个企业,在它长期演化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生态位中的迁移痕迹。而拼多多在演化的过程中,也展示出了和电商有所不同的方面。


01 拼多多像电商的一面


电商发展也有数十个年头了,超市变成数字化货架,导购变成主播,打折卖场变成直播间。

电商打破了高倍率的定价体系。让消费者和货品拥有者拥有了极近的距离,从咨询到售后,条款的健全,规范的完善,逐渐让不安的,信息不对称的消费者感到了安全感。

看上去规模庞大的购物群体,实际大部分集中在1、2线城市,至少在拼多多出现以前,三线以下城市对网购的热度是不高的。然而2019年的时候,总的网购人数大约是6亿多人,其中就有大约1/3是因为拼多多而增长的。(2017年是5亿左右)

微信图片_20201028200439.png

从app设计上来看,拼多多和大多数的电商购物没有区别。

从算法来看,从人找货的搜索逻辑,变成了货找人的推荐逻辑。淘宝这边是千人千面,在拼多多这,趋势则是逐渐一人百面、千面了。

从形式上看,抽奖,红包,拼团,砍价等等,充分的利用了社交便利。不过现在基本成了各大平台的标配,除了淘系无法借用微信的通道,但是支付宝沉淀的用户基数也不是吃素的。

从电商角度来说,拼多多最大特色是:便宜。虽然便宜之后各种假货的诟病也出来了。不过很客观的说,卖假货的是商家行为,拼多多是监管不力。

从人群角度来说,拼多多的最大特色是:被大平台嫌弃的市场,成了他的掘金地。就像当年史玉柱敏锐精准的发现了,游戏的主要阵地在三线以下城市,那些小镇青年的手里,拼多多的游戏式购物法,主要阵地也放在了这里,或者说抢先一步占据,未来终究会网购的庞大群体。

从商业模式来说,什么C2C,B2C,C2B,C2M,M2C;大家都有在做,无非就是物流体系上,淘系有菜鸟京东有自建,拼多多还没出现,目前并没有看到拼多多和哪家物流有深入合作的消息。

不过看拼多多的助农之举,根据拼多多公布的数据,2019年,拼多多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成交额超过了1364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同比增速保持在100%以上。我猜测他的物流体系会和农产品物流体系挂钩。

微信图片_20201028200443.jpg

02 拼多多不像电商的一面

说了这么多相似点,说说我认为的不同,拼多多如今可能不是电商,购物已经从最初的启动动作,如今演变成了他顺势而为。

拼多多具有三个基因,“便宜”,“算法”,“游戏式设计”。单个看,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但是这些基因组合成一个模型,就让他变的不同起来。

游戏式设计,让购物变得的很简单,没有多少让人看不懂的操作。不论是老人还是很少购物的人,操作过程都很简单,相比之下,淘系,京东,唯品几个都是从PC时代起来的,移动端的设计是各种复杂。满满当当的,就想塞满了整个手机屏幕。

便宜,这可是永恒的主题了,排在“免费”这个魔法之手之后的,就是便宜;从零售商的角度来说,他们是通过减少利润获取消费者,从投资角度来说,低成本获客模式,就是一个特别有价值的地方。通过便宜开始,拼多多的增长飞轮有了松动的痕迹。

算法,就是拼多多的核心了。所有平台都在做算法,我们有时会说XX太了解我了,XX是不是偷看了我的手机,XXX监控我了吗?同样的,我们会吐槽某些平台的猜你喜欢。

从算法来说,拼多多和字节跳动是有些相似的,(这里就不再多说,放在其他文章里探讨),他们的算法和传统电商的标签方式有所不同,这里的颗粒度更加细碎,细碎的像一粒粒细胞,当用户的行为数据越来越多,一个人物的形象就越来越完善。拼多多的便宜,恰恰是因为这个算法和数据沉淀,才能有恃无恐。

单纯论低价,或者新奇古怪的产品售卖,淘系和拼多多也没多少差别,不过,拼多多会基于数据的积累,化身成生存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比如说,有一个产品,比较冷门,期初只有一个小店在卖,销量并不大,当销量小的时候,小厂家成本高做不了,大厂家不愿意接;但是复购率、推荐率等等,会建立一种数据模型,用于推测这个产品的销量会有多大。

拼多多通过推送、反馈、数据分析和预测、市场需求的收集与营销,把这些事情做在了生产前,可能就在某个特定范围内,有十万人参加了拼团购物,拼多多就凭着这个潜在的订单联系厂商,一个愿意赚一个愿意买,交易就达成了。

这个过程中,首先要保证足够便宜,同时这个市场规模还得足够大,拼多多主动参与到供应链环节当中,从调研到立项到生产,所有的工作。这个环节中,拼多多是一个组织者,资源调配整合者,也是方案策划者,它的任务就是保证产品从上游流转到终端消费者手里。

好比阿里的犀牛智造在供应端,而拼多多的智慧零售则是在流通环节。

可能有人会说,阿里也在做C2M,不一样吗?是的,不同。马云一直在说,阿里服务的是中国无数的中小企业,所以相当多的智慧零售是应用在中小企业身上的,主要还是基于供应端,被动接受订单的状态。

而拼多多的隐藏逻辑,则是主动获得消费者的意愿,这些意愿都是消费者在一次次的登录,购物,种果树,砍价等行为中积累沉淀出来的。再加上他算法和阿里的不同,它的数据会非常贴近消费者。 

所以我反而觉得拼多多不是电商,而是一家做策划的互联网公司,卖货是顺带的,他的链接能力才是强悍的。

03 和拼多多相似的那个谁

在思考这件事情的时候,我总会想到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就是日本的“茑屋书店”,李叫兽分析过,营销航班也做过深度的分析(在公众号搜索茑屋)。

茑屋书店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不会说自己是书店,虽然他在卖书,而且开了很多分店。茑屋的创始人是这么描述自己的:我们是一家策划公司。换我们的时髦语言来说,他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茑屋会装满书,会煮着咖啡,会提供休息场所,提供了书,提供了情调,提供了咖啡,提供了除了家和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走进任何一家茑屋,都只会说,这不就是一家书店吗?好像我们指着拼多多,他就是电商一样。

然而茑屋的书不是随便放的,他的装修也不是随便设计的,他所有的店都装修不同。这些不同都是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之上,也都是长在消费者“审美点”上。

茑屋同样也是通过数据模型去预测,在生产前做好从调研到上架的全部过程,他和拼多多一样,控制不了供应端,也摆布不了需求端,但是他们是资源的组织者,用数字把上游和下游连通,他们疏通了这条能耗巨大的通路,从而获得他们的利润,而卖货只是顺便的,卖货是表象,数字化的收集用户需求,并预测销,以消费者的代言人身份与供应端链接。

微信图片_20201028200447.jpg

(图片为其中一家茑屋书店的内景)

04 总结

茑屋不是书店,拼多多不是电商。走进任何一家茑屋,都只会说,这不就是一家书店吗?好像我们指着拼多多,他就是电商一样。

关于拼多多的分析非常多,因为大家的视角都是不一样的。我这篇是从拼多多数字化的角度来看他的行为。如果有新的视角,或许还有新的发现吧~~

本文作者:扎西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