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懂、做不到和道德绑架

消费者洞察
于子桓
12小时前

01

灵魂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马斯克在还没有成功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说特斯拉汽车第一线的原理是电池,好多人听不懂。他说要移民火星,大概率没什么人能做得到。他还很理想主义地帮川普做了一堆政府瘦身的工作,好吧——他现在被开除了,我想估计有很多人都觉得他不过是在搞道德绑架而已。

我有个朋友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不过他只是做一点小小的营销而已。但听不懂,做不到和道德绑架,是一模一样的存在。

对这样一个问题,我去请教了很多老师和朋友,大概分成两个方面来回答。

一个方面是讲话人的问题。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因为我们碰到太多的讲话人讲的完全听不懂。所以这不是什么新鲜问题,或者说对于我们自己的提升和进步没有太大的帮助。

顶多是当我们要去讲话的时候,我们该想想怎么样把话讲得更清楚一点。

另一个方面,也就是今天讨论的重点,放在听众这个角度。或者说,每一个人更多的是要从改变自己开始。

之所以听不懂,会是什么原因?

听不懂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于知识不够丰富,一个教授讲他的物理专业的问题,普通人当然听不懂,所以不是知识有差距,这样才能够发现听不懂背后的更深刻的问题。

事实上,听不懂的真正原因,我们称之为惯性,或者叫做反应模式。

如果有一个更玄一点的说法,就叫做“灵魂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当中,灵魂由三部分构成:理性、激情和欲望。

就像一个人驾着两匹马的马车,理性是马车夫,而一匹马叫做激情,另一匹马叫做欲望。

而我们所说的惯性或者反应模式,或者非理性那部分,其实都是我们碰到一些输入的观念、事实之后,我们还没有打开理性,就马上会用自己的惯性或者是反应模式,也就是激情和欲望控制的那部分迅速作出反应。

比如马上赞美对方,或者马上反对对方,或者平淡地转移注意力忽视对方等等。

典型的非理性,比如有锚定效应、损失厌恶、框架效应里面的风险偏好和风险规避。我们反应模式里很多的不理性,或者说没有使用理性以后呈现的部分。

正如复旦大学的王德峰教授说的那样,未来是希望和恐惧的对象。所以习惯或者惯性或者反应模式,让我们还没有使用理性的时候,就已经作出了反应或是决策。

这就是为什么柏拉图所说的古希腊的四大美德,智慧对应的理性,勇敢对应着激情,而节制对应着欲望,最后实现灵魂的统一一致,也就是正义全部打了水漂,完全没有机会呈现出来。

所以,近代的生物学关于大脑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我们的意识很多时候尚未参与,而爬行脑和情绪脑就已经做出了决策。

只不过做完决策以后,把结论通知意识,让意识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说明一下而已。于是就有了“灵魂是一个美丽的误会”的说法。

02

三大困境的深层原因

事实上,过多意义层面的讨论,并不能帮助我们改变激情或者是欲望在决策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得想办法让自己慢下来,打破原有的习惯或者惯性,或者是反应模式,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我们的理性参与进来,好好地去思考一下。

当然,光有理性也是不够的。

就像王德峰老师说的那样,事实上我们还有直觉、想象和感悟可以帮助我们去做出另一端的更有意义的决断,而这和理性放在一起就可以帮助我们真正能够听得懂别人在说什么了。

所以,打破惯性,打破反应模式,给自己一点时间,然后我们就能听懂了。

当然,听懂了并不意味着就能做得到,更多的时候,就算听懂了,我们也做不到。

而做不到的真正的关键问题就是——选择,选择,选择(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但选择到底是什么呢?

选择其实可以从一本书来看到端倪,那就是塔勒布的《黑天鹅》。

事实上,我们更容易被高赔率的事件所吸引。比如去年9月底、10月初的那一波股票的大行情,这是一个低概率高赔率的事件。

相反,我们做事的时候不会太重视什么是高概率的事件。于是我们会盲目地追求高赔率低概率的事件,而错失真正的高概率的、有正常回报的或者是基本功的训练。

就像999感冒灵去做电视剧的植入,通常的想法都会是我要去找出那些最可能爆的电视剧,然后做到效率最大化。

但事实上,某个电视剧会不会爆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大部分的电视剧,那些高概率的情况是什么,才是我们要去思考或者是布局的重点。

事实上,每年过去每年中国的电视剧市场上可能有三、四千部电视剧,但最后能播的可能只有1/10,而爆款有二三十部。所以,那种极低概率的爆款电视剧根本不应该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不能成为我们工作的基本面。

我们工作的基本面应该是10%的能够播出的电视剧,思考它的平均值是什么?然后想一想,我们能在平均值的程度上提高多少,这是一个高概率的工作安排,也是一个工作的基本功。

结果是999感冒灵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做了几百部电视剧,但基本上每年做到爆款电视剧的比例都要远远大于那些为了博电视剧而去进行赌博式植入的品牌。

当我们把很多事情量化以后,就能够有概率和赔率的概念,从而做选择。

换句话说,在很多的问题上,我们都必须先做出选择。

比如说我要做品牌大渗透,还是要做基于终端推荐的所谓的价值链。这些是先选择,然后再安排。

而不是不做选择,想在全地图上开地图炮。

因为公司的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只有做出了选择,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基本功,才能够进入行业的更高级的圈层,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我们说清楚了,做不到其实是因为不选择,然后想要能看到的所有一切,于是就做不到了。

但是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人比比皆是。因为这些人还有一个最后的杀手锏——就是道德绑架。

不是说这些人要用道德绑架别人,而是这些人会把前面解决听不懂和做不到的理论,用道德绑架这个说法去反驳他。

事实上,科学的方法,永远会站在真善美的那一边。

就像前面我们所说的王德峰老师所说的——直觉、想象和领悟。指更多的会从人出发而不是把人当工具,会从一些根本的哲学思考出发。

在今天这个资本的时代鼓吹一些听起来有点过时的真善美的东西,比如营销向善,比如数字化向善,比如人工智能向善等等,容易被视为一种道德绑架,但恰恰相反。

事实上当我们用某种道德的语言,或者以看似道德绑架的语言去描述这个事情时,其实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能够从自己现有的立场中解脱出来。

因为我们的思想常常被我们的立场所绑定,因而失去了自由度。

就像刘润老师经常举的一个例子那样,物业管理的经理不愿意给大楼开空调,所以他会不停擦脑门上的汗,然后同时对大楼里的住户们不停强调“其实现在天并不热,天并不热”,尽管他又在擦汗。

所以打破我们的立场,进行反思,或者说用刘润老师的事实、观点、立场和信仰的模型,去逐步地打破立场、观点,甚至信仰给我们的枷锁,我们就能够真正的实事求是,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

03

回归简单而难的基本功打造

当然,信仰不完全是宗教的,或者是党派的,或者是国家的。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会有一个泛信仰的说法,比如说对金钱的信仰,比如说对名利的信仰。

或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当我们有些时候对某一件事物的追求,甚至超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时,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泛信仰的状态。所谓赚钱不要命,要名不要命,甚至要官不要命,都可以当成是一种泛信仰。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不能打破这些枷锁,就很有可能用阴谋论、道德绑架论等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使我们脱离事实,陷入永恒的盲区而不能自拔。

所以总结一下,我们常常会碰到的听不懂、做不到和道德绑架,实际上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

从我们自己作为听众的角度去找原因是最容易解决的,最容易回归事实的,也是最容易从今天开始的——培养基本功,成为时间的朋友,打开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未来的最简单的,同时也是最难的方式。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然后在复杂化的乱七八糟的线团里面找一个最容易的部分来做一做,来安慰自己,然后说我已经努力了,我已经尽力了,我已……

去做那些简单而难的事情,而不要去做把事情复杂化以后,找一部分容易的事情去做。

关于如何去节制欲望的那部分,我记得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有一篇文章,关于非理性的营销者应该怎样用好节制这个话题,大家也可以前往浏览。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