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宇广告倒闭之前,在电梯间里面,广告可能还有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状况。现在貌似已经只剩下领导者和挑战者两个身份了。
假如说领导者手里有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如电梯现在LCD电梯内的框架、梯内视频、电梯门广告、电梯前灯箱广告等等,那挑战者其实只有一支笔。
在竞争当中,领导者针对挑战者很容易制定策略。那就是把笔卖得特别的便宜。因为挑战者只有笔,所以挑战者将永远在不能盈利的痛苦深渊中挣扎。
就像青岛推出纯生,说纯生是一个更好的啤酒的时候,燕京在他市场份额高达90%的北京市场也推出了纯生,而纯生就是最便宜的啤酒,这是笔墨纸砚带来的竞争优势。
那么该如何破局呢?
事实上破局的方法从来都只有一条——找到广告的效果,陪着有效果的品牌一起成长。
啊!相信你听完了以后,一定马上就会皱眉头,因为听起来这条路就很漫长啊。
是的,中国人喜欢找捷径,喜欢找大师,喜欢找到翻云覆雨的操盘手。
但事实上,最好的路常常是最稳妥、最漫长的那一条路。
其实在任何时间点上我们都不缺时间,但在任何时间点上,我们都会以为我们缺时间。结果到了最后,我们真的会缺时间。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芒格和巴菲特能真正的做复利的事情,成为时间的朋友,而其他很多人可能都做不到的原因之一。
其实就算没法像巴菲特和芒格那样赚到那么多的钱,没有他们那么好的心态,健康的活得那么长寿也是一件幸事,做时间的朋友好处多多。
而回到为品牌做出销售效果,并且陪着有效果的品牌共同成长这样一个逻辑上来,首先我们要问——怎么样才能有效果?
对于一个容纳一万人的社区旁边的面包店来说,它只要在这个社区里面有高品质的广告曝光就够了,他的生意可能就因此而可以蒸蒸日上。
假如他的产品确实有独到之处,且高于平均水平的复购,就会让他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是对于一个快消类的品牌而言,如果仅仅在一个1万人的社区里面形成舆论优势可能是不足够的。也许他至少要在整个城市里面形成某种风暴,才能够达到某种品牌的从众效果。
当然如果有可能,能在全国卷起消费风暴,这当然是更好的。就像当年的央视标王,当年的卫视联播,后来真人秀的冠名等等。
第二个要注意的点是有些品牌是冲动消费型的,比方说一块糖果、一个面包,而另外一些产品是刚需型的,比方说生病了才会吃的药。
所以如果一个刚需型的产品的发病率只有1%,那么一个一万人的社区,当下发病的人可能就只有100个人,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是用疾病的症状之类的话术去沟通的时候,对此敏感的人可能主要是正在生病的人。相反那些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人,就会没有感觉。
所以这个时候,纯粹高频次的吆喝型广告效果就未必好。
其实也告诉我们,不同的品牌,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沟通方式,才会取得不同的效果。
不断的重复可以帮助记忆,而用有洞察力的内容同样可以帮助记忆。正如我们常用的领导性触达=品牌内容*媒体相关性*到达率*频次,我们时刻要记住,我们有选择权。
简单一点,我们可以用高频次重复;如果复杂一点,我们可以请一个明星;再复杂一点,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相关性强的IP;再复杂一点,我们可以找到真正的消费者洞察,从而发展出一个特别有创造力的创意。
事实上过去40年有特别洞察力的创意式广告数量相当有限,因为这确实有难度。
但只要在时间流当中不断的去发掘,其实每一个品牌都有机会找到自己品牌历史上的伟大创意。
关键是要做时间的朋友,要安排好有资格做时间的朋友。
我经常想,我们的抗病毒口服液可以做一个电梯门关闭的时候的广告,当电梯门关闭的时候,画面呈现、文字呈现“把病毒关在门外,999抗病毒口服液”,可惜想的总是不能实现。
当然一想到有效果,我们就容易想到价格便宜。事实上,不要把效果和效率混为一谈。
价格便宜,更多的呈现的是在效率上。而事实上,找到效果才是真正的关键。
所以对于挑战者来说,常常靠价格优势来争取客户,但这其实是和领导者竞争效率。
尽管领导者没办法全面的玩低价模型,但事实上这是以挑战者之短击领导者所长,其实真正的关键还是在于找出效果。
因为一旦有了效果,那么成长就成为了必然。当成长成为必然的时候,价格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最后,回到三国的最终逻辑——吴蜀联盟,共御曹魏。
换句话说,如果这世界上只剩下领导者和挑战者以后,形势就已经很难办了。如果领导者用笔墨纸砚打挑战者一支笔的时候,就更加难办了。
所以对于挑战者来说,就是把剩下市场上所有的人都想办法组织起来,形成联合御敌的形态。否则就算把自己一拆为二,也要想办法改变自己只有一支笔的窘境,用丰富的产品线和可联盟的盟军阵营,联合国军一起对抗强大的魏国。
只要战略得当,哪怕是一点点的常识,都有机会实现蚂蚁吞大象的壮举。
最后祝愿每一个努力活着的人都能够活出更好的明天。

小程序
扫码打开微信小程序
APP下载
扫码下载市场部网 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