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越来越不敢接媒体电话了

公关PR
在公关
5小时前

接媒体的电话,在我入行公关的年代,前辈说这属于“本职工作”。只有怎么接的技术,没有接不接的存疑。

但在最近的项目处理中,和之前一些培训中与大家谈及的来看,很多公关,越来越不敢接媒体电话了,特别是在有事件发生的时候。

如果不是好事,更不敢动。有的是怕说错,不敢接;有的说自己不怕,就是认为不应该接。

而且,好像接不接的,都没好下场。

前几天,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接受媒体采访时候丢出了一句“等上级安排”,直接炸网。后来一看,采访者是《经济观察报》的李微敖,又有点同情张校长了。

但,也是前几天,在“亮证姐”的官方通报里,“关于防城港市公安局工作人员挂掉记者电话情况”有单独一趴。

我不在乎接电话的辅警苏某某有“自身业务不熟、应对能力不足”的问题,宣传科有“管理不严”的问题,也不在乎决定“对该科科长和苏某某予以严肃批评,责令作出书面检查。”但请注意,不接媒体电话引发的舆论,是要在重要通报里单独交代的程度。

作为工作有些年头的老公关,跟我接触过的媒体和品牌方都知道,我肯定是“接电话”派的。

不过,考虑到企业和公关的实际情况,尝试用一篇文章盘一盘“接媒体电话”到底意味着什么,给大家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01

决定接不接之前,先看一下接电话和不接电话的区别。

出了大事,媒体电话一个一个打过来,公关想躲,OS大概就是:活爹啊,我也没东西可以说!

没东西可以说,有2个可能性。

可能性1,公关也不知道或者领导还没下决定,导致“没东西可以说哦”。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这个可能性可能高达70%。

可能性2,领导定了,公关也知道,但说出去没用,导致“没东西可以说哦”。

补充一下,“说出去没用”并不直接等于企业理亏。

这个时候,选择不接媒体电话,是不是还挺合理?

合理个屁。

作为强沟通部门,做决策是从自身角度考虑的,已经错了。

“先看一下接电话和不接电话的区别”,我说的是,对于打电话给你的媒体,存在什么区别!

绝大部分正经媒体给企业打电话,一方面是遵循新闻报道基本要求,必须与相关方都沟通,完成交叉信源对比;另一方面也是给企业提供资料、为自己说话的机会。

企业公关不接媒体电话,直接等于放弃沟通,并在整体上呈现“抗拒”姿态。

抗拒媒体采访,你觉得媒体会有什么联想?你觉得公众会有什么联想?

我跟很多媒体交流过,对于不接媒体电话的“装死”企业,记者更倾向于认为“真的有问题”,并且觉得我是给你机会的,是你自己不要,写起来下手更狠,顾虑更少。

另外,不接电话对媒体关系也是严重消耗。

对陌生的媒体来说,容易认为企业这么大事儿都不说,给了机会还不说,死德行。

对熟悉的媒体来说,容易认为企业并没有把他当“自己人”,配合度差,会重新评估双方的关系程度。

02

再有,不接电话,媒体也会采的,也会写的,也会发的。

公关不接媒体电话越来越多,媒体去问客服、打投资者热线,去门店直接抓人并视频拍摄也越来越多。

一时之间,分不清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很多事件标题里有“企业回应”,点进去一看都是客服回的。

公关不接媒体电话,媒体把电话打到客服那里。客服回复经常出错,公关再对客服进行怎么回应媒体的培训……我脑子里的逻辑线要崩了。

公关拼命培训客服怎么回复媒体,但是自己不接电话。这是……隔山打牛?

甚至,还有人跟我说,这就是个策略,可以拿客服“挡一下”。

那么,公关都想叫“活爹”的时候,客服要怎么挡呢?纯送死吗?

客服直接被“砍死”,金句遍野、血流成河的案例随便抓,客服“挡得好”的案例,我是想不出来,有知道的可以评论区留言教教我。

再有,搞清楚哦,不回复,本身也是一种回复。

找过企业,企业不回,不是就不能写了、不能发了。该来的还是会来。

采访内容不够,可以用之前的报道、可以查文档找资料、可以找相关规则、可以采访用户、可以找专家问看法……有的是其他途径补充。

我们账号很多案例没写,但媒体把我作为“行业专家”采访,我说的比自己号上更狠。

哦,对了,公关没接电话,等于没有否认任何可能性,媒体等于变相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度,当然要找重点写、切角度写。

03

所以,“不接电话”这种纯纯表面操作,带有强烈的自欺欺人倾向。

如果真有本事“拒绝媒体”,拒绝后就真的“不会出现”,那媒体电话你爱接不接。

实际上,遇到负面,真的能够做到有效拒绝吗?

有。

具体方法,各凭本事。

本事大的人,多得是。

重点在于,你家公司,和你,能吗?

现在都喜欢说“资本的力量”,绝大部分情况下,不是资本没有力量,而是你没有资本。

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随便拒绝一下,媒体就真的不发了。

这基本上就一种可能性,你家这事可能真的不算什么事儿。

正经媒体的采编流程了解一下。

什么情况下,上报过的选题,可以不写?可以不发?

其他选题都比这个选题好,其他内容都比这个内容重要,这个选题实在可有可无。

换句话说,你接受了采访,都有可能不出。

我经常说,有的品牌没有出事,不是做对了什么,也不是命好,而是真的不红。

04

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旦接受采访,就觉得这篇报道上有了我的名字,只能是一篇纯正面。哪怕是在负面应对阶段,但凡有一句不好的话出现,都算“不该接受采访”。

想屁吃啊。

公关从接起媒体电话的那一刻,只有一个目标:比不接好一点。

在关系上,接了电话,是愿意沟通的态度,比抵抗好一点。

在内容上,不管是说了一句正面的被直接采用,还是打消了媒体一个不太有可能性的负面猜想,比什么都没有好一点。

在传播上,平时都知道通过媒体发声,做新闻源,用正面信息抢占位置。遇到负面,就不会了。能占到一点位置,比全面放弃好一点。

公关没有“控制舆论”的能力,别想瞎了心。能掰回来多少就掰回来多少,就是公关的基本策略。

05

如果上面这些你都能想明白,我指真的想明白,那就还剩能不能做到的问题了。

对于企业来说,确实存在“对外说的每一句话,都比不说更糟糕”的状况。天皇老子来了,也找不到可以说的角度和内容。

但是这种状况,并不那么常见。

绝大部分实际案例,多少存在一些操作空间。

对于公关来说,最怕的其实是“说错话”。

既怕领导说错话,他说错了你也不能骂他;也怕自己说错话,紧急状态被抓到就是冲头。

大家肯定都想看“3分钟,5个要点学会接媒体电话”。

不可能的。

上一篇推送《全网蹲复测,完整复盘理想、乘龙卡车、中国汽研三方回应》是案例拆解,7000多字里有一半与媒体沟通有关。

上上一篇推送《送死局?完整复盘爱康国宾媒体沟通会》是案例拆解,6000多字里有一半与媒体沟通有关。

而且,说了更加直白一点,其实光看文章根本不够,还得进行大量与媒体的直接沟通。

完了,死循环了:不会,所以不敢跟媒体沟通;一直不跟媒体沟通,更不会了。

06

实在不能接受媒体采访,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首先,尽量也不要“打闷包”,至少跟记者说一声。

说一声“不能接受”,我觉得也比了无音讯的好。起码打过招呼,不是无视记者。

其次,绝对不能有“强行动作”。

比不接更可怕的是,一听是记者再把电话挂了

当然,如果是提着录音录像设备已经冲过来了,更加不能直接拒绝。在这些画面和报道出现之后,还想劝说公众站在你这边,基本就是幻想。

第三,给个理由。

我以前在社群问,“婉拒了哈”你们是怎么婉拒的。

有人回我,微信打“婉拒了哈”,一定要有“哈”,最好再跟一个“~”。

行吧,我不理解,但是尊重。

说说我的。先排除几个选项。

“领导不在”“领导没空”,不是理由。领导不是死了,什么回来了、有空了可以采吗?

“领导不想接受采访”“企业没有义务接受采访”,不是理由。除了体现傲慢的态度,其他有效信息一点没有。

“我们不方便回答”,不是理由。请问怎么才叫方便?什么时候方便?

相对上台面的理由。

“我们公司有发言人制度”,是理由。不是我不说,是企业有规定不能说,是合理的。但是,后续发言人要有回应。

“信息不清楚,得内部确认”,是理由。说出来的话要负责,不清楚的信息不能乱说,是合理的,还搭了一点道德分。但是,后续需要进行信息补充。或者通过公开声明统一回应。还有,对于已经发过声明的案例,不管用。

“个人有权利不接受采访”,是理由。其他岗位可以使用,公关不能用。

07

不是说没有讹人、钓鱼的,正经媒体的记者给公关打电话,大部分都不存在恶意。

很多记者即便后来离开媒体,做了自媒体,行事作风也是比较正气的。

记者也没那么吓人,真的。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