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问题之所以重要,不在于它直接给出答案。而在于 “找到解题的关键”和 “引导更高效的行动”。
好的问题是答案的一半,但99%的人提出的都是垃圾问题。
一拍脑袋一味抱怨的问题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放大问题。
会提问是一门学问,有人一个问题切中要害,有人十个问题蜻蜓点水。一问向左、一问向右,最终也是高下立判。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好问题的背后是系统的策略思维。
看似一句话,实则背后是有一套系统思维。普通人不知从何下手,高手往往切中要害。
我做战略咨询时,经常用“好的问题是答案的一半”来作为方案切题的方法论。
切得准,自然战略就对。战略若对,便能做到四两拨千斤。
文章目录:
1. 什么是好问题?
2. 什么好问题如此重要?
3. 好问题的十大经典案例?
1. 什么是好问题?
好问题遵循九字诀“找切点+做引导+找方向”,好问题的目的是找到好答案。
好问题就是强杠杆,这个杠杆让我们更高效地解决问题,拿到更大结果。
所以,我们对于好问题的定义是:一个能打破思维定式,并为解决方案指明方向的问题。
2. 为什么好问题如此重要?
好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工具,决定了我们战略的深度和执行的方向。
1. 看到本质,找到方向
好问题是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提出好问题,才能找到好解法。
很多人不知从何入手,是因为没有找到本质,以致完全没有方向可言。
他们陷入忙而盲,却始终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2. 聚焦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
找到方向,才能找到自己的主战场。正常商业逻辑,玩的都是有限而非全量游戏。我们的资源有限,所以要不断拉高投产比。
战略就是做选择,战略就是做聚焦,前者是以一当十找杠杆,后者是以十当一做突破。
好的问题有奇效,可以将模糊宽泛的课题转化为一个清晰可执行的任务,以此框定出真正值得投入资源的战场。
一个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能帮我们识别什么最重要,优先解决什么,从而把资源投入到最具杠杆效应的环节上。
问题定位越清晰,资源分配越精准,执行才更高效。
好的战略,不在于做多,而是“在对的地方做得更深”。
3. 颠覆创新,拿到更大结果
大部分人都是路径依赖,都是惯性思维,永远在现有框架里做改进,提出的是“如何更好地做这件事”,最后发现是千斤拨四两。
而真正改变游戏规则拿到更大结果,往往是魔法攻击,提出的是极具煽动性,极其性感的问题,“这件事有必要以这种方式存在吗”。
真正有冲击力的创新,背后往往都有一个看似“异类”的问题。
好问题不只是让你前进得更快,更可能让你走上一条别人还没发现的路,拿到十倍甚至百倍的结果。
4. 团队认知同频,力往一处使
好问题不仅是经营战略的问题,也是组织战略的逻辑。
模糊的问题自然带来模糊的理解,大家各自接解读各自为战,最终导致力完全不往一处使。
一个清晰有力的问题,不仅能指引方向,还能让团队同频,达成共识,减少内耗。
当大家都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自然讨论更聚焦,行动更一致,执行更高效。方向一致、理解一致,组织才能形成合力。
简单来说,好问题不仅让团队“做正确的事”,也让大家“以同样的理解去做”。
3. 好问题的十大经典案例?
1. 爱彼迎
不是问:怎么提升酒店体验?
而是问:人们真的非住酒店不可吗?
直接颠覆酒店行业,把空间变成共享资产。
2. Uber
不是问:怎么让出租车更便宜?
而是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司机呢?
直接重构出行的供需关系,让人人都可参与从“A点→B点”的移动服务。
3. 特斯拉
不是问:我们如何制造一台更省油的汽油车?
而是问:如果我们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造一辆车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它必须要有发动机和变速箱吗?
重构了“汽车”的内核,将一个百年机械工业产品,变成了可以持续进化的智能电子设备。
4. Kindle
不是问:怎么做一本更轻的书?
而是问:一本书为什么只能是纸做的?
重构了“阅读”的载体,让整座图书馆装进口袋里。
5. SpaceX
不是问:我们如何能造出更便宜的、一次性的火箭?
而是问:为什么火箭必须是一次性的?我们能否像飞机一样,让它垂直降落并重复使用?
重构了“太空探索”的成本结构,为人类迈向星际文明开启了商业化的可能。
6. iPhone
不是问:我们如何在一台手机上,塞进一个更好用的物理小键盘?
而是问:我们为什么需要物理键盘?我们能否用一块足够智能的屏幕,来取代所有的按键?
重构了“手机”的交互方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让电脑的核心功能装进了每个人的口袋。
7. 福特
不是问:我们如何能饲养和训练出跑得更快的马?
而是问:我们能否创造一种普通大众都能负担得起的“机械马”,让他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重构了“个人交通”的模式,用流水线生产的方式普及了汽车,彻底改变了社会的生活半径。
8. 星巴克
不是问:我们如何能卖出更香、更高品质的咖啡豆?
而是问:人们来咖啡馆,真的只是为了喝咖啡吗?我们能否为他们在家庭和公司之外,营造一个舒适的“第三空间”呢?
重构了“咖啡馆”的价值,将一个售卖饮品的场所,变成了遍布全球的社交与商务空间。
9. 维基百科
不是问:我们如何能组织更顶级的专家,来编写一本更权威的百科全书?
而是问:我们能否建立一个机制,让全世界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可以共同协作、自我修正,来创造一部属于全人类的、永不完结的百科全书?
重构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让知识的获取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即时化。
10. 多邻国
不是问:我们如何编写一本更权威、更全面的线上外语教材?
而是问:为什么学外语总是让人感觉像一件苦差事?我们能否把它变成一个有趣的、令人上瘾的手机游戏?
重构了“语言学习”的过程,将其从严肃的知识灌输,转变为碎片化、游戏化的每日习惯养成。
总结: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好问题,事半功倍。差问题,事倍功半。
因为好的问题,已经完成了解决问题中最困难,也最有价值的一半。
提问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效率、方向甚至结果本身。
一个模糊的问题,永远得不到清晰的答案。一个精准的问题,答案往往已在其中半浮出水面。
好问题,是能引导我们看清本质、找到方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