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好的问题是答案的一半”?

职业指南
策略人藏锋
5小时前

好问题之所以重要,不在于它直接给出答案。而在于 “找到解题的关键”和 “引导更高效的行动”。

好的问题是答案的一半,但99%的人提出的都是垃圾问题。

一拍脑袋一味抱怨的问题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放大问题。

会提问是一门学问,有人一个问题切中要害,有人十个问题蜻蜓点水。一问向左、一问向右,最终也是高下立判。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好问题的背后是系统的策略思维。

看似一句话,实则背后是有一套系统思维。普通人不知从何下手,高手往往切中要害。

我做战略咨询时,经常用“好的问题是答案的一半”来作为方案切题的方法论。

切得准,自然战略就对。战略若对,便能做到四两拨千斤。

文章目录:

1. 什么是好问题?

2. 什么好问题如此重要?

3. 好问题的十大经典案例?


1. 什么是好问题?

好问题遵循九字诀“找切点+做引导+找方向”,好问题的目的是找到好答案。

好问题就是强杠杆,这个杠杆让我们更高效地解决问题,拿到更大结果。

所以,我们对于好问题的定义是:一个能打破思维定式,并为解决方案指明方向的问题。

2. 为什么好问题如此重要?

好问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本身就是一种战略工具,决定了我们战略的深度和执行的方向。

1. 看到本质,找到方向

好问题是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提出好问题,才能找到好解法。

很多人不知从何入手,是因为没有找到本质,以致完全没有方向可言。

他们陷入忙而盲,却始终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2. 聚焦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

找到方向,才能找到自己的主战场。正常商业逻辑,玩的都是有限而非全量游戏。我们的资源有限,所以要不断拉高投产比。

战略就是做选择,战略就是做聚焦,前者是以一当十找杠杆,后者是以十当一做突破。

好的问题有奇效,可以将模糊宽泛的课题转化为一个清晰可执行的任务,以此框定出真正值得投入资源的战场。

一个真正有价值的问题,能帮我们识别什么最重要,优先解决什么,从而把资源投入到最具杠杆效应的环节上。

问题定位越清晰,资源分配越精准,执行才更高效。

好的战略,不在于做多,而是“在对的地方做得更深”。

3. 颠覆创新,拿到更大结果

大部分人都是路径依赖,都是惯性思维,永远在现有框架里做改进,提出的是“如何更好地做这件事”,最后发现是千斤拨四两。

而真正改变游戏规则拿到更大结果,往往是魔法攻击,提出的是极具煽动性,极其性感的问题,“这件事有必要以这种方式存在吗”。

真正有冲击力的创新,背后往往都有一个看似“异类”的问题。

好问题不只是让你前进得更快,更可能让你走上一条别人还没发现的路,拿到十倍甚至百倍的结果。

4. 团队认知同频,力往一处使

好问题不仅是经营战略的问题,也是组织战略的逻辑。

模糊的问题自然带来模糊的理解,大家各自接解读各自为战,最终导致力完全不往一处使。

一个清晰有力的问题,不仅能指引方向,还能让团队同频,达成共识,减少内耗。

当大家都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自然讨论更聚焦,行动更一致,执行更高效。方向一致、理解一致,组织才能形成合力。

简单来说,好问题不仅让团队“做正确的事”,也让大家“以同样的理解去做”。

3. 好问题的十大经典案例?

1. 爱彼迎

不是问:怎么提升酒店体验?

而是问:人们真的非住酒店不可吗?

直接颠覆酒店行业,把空间变成共享资产。

2. Uber

不是问:怎么让出租车更便宜?

而是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司机呢?

直接重构出行的供需关系,让人人都可参与从“A点→B点”的移动服务。

3. 特斯拉

不是问:我们如何制造一台更省油的汽油车?

而是问:如果我们从第一性原理出发,造一辆车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它必须要有发动机和变速箱吗?

重构了“汽车”的内核,将一个百年机械工业产品,变成了可以持续进化的智能电子设备。

4. Kindle

不是问:怎么做一本更轻的书?

而是问:一本书为什么只能是纸做的?

重构了“阅读”的载体,让整座图书馆装进口袋里。

5. SpaceX

不是问:我们如何能造出更便宜的、一次性的火箭?

而是问:为什么火箭必须是一次性的?我们能否像飞机一样,让它垂直降落并重复使用?

重构了“太空探索”的成本结构,为人类迈向星际文明开启了商业化的可能。

6. iPhone

不是问:我们如何在一台手机上,塞进一个更好用的物理小键盘?

而是问:我们为什么需要物理键盘?我们能否用一块足够智能的屏幕,来取代所有的按键?

重构了“手机”的交互方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让电脑的核心功能装进了每个人的口袋。

7. 福特

不是问:我们如何能饲养和训练出跑得更快的马?

而是问:我们能否创造一种普通大众都能负担得起的“机械马”,让他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重构了“个人交通”的模式,用流水线生产的方式普及了汽车,彻底改变了社会的生活半径。

8. 星巴克

不是问:我们如何能卖出更香、更高品质的咖啡豆?

而是问:人们来咖啡馆,真的只是为了喝咖啡吗?我们能否为他们在家庭和公司之外,营造一个舒适的“第三空间”呢?

重构了“咖啡馆”的价值,将一个售卖饮品的场所,变成了遍布全球的社交与商务空间。

9. 维基百科

不是问:我们如何能组织更顶级的专家,来编写一本更权威的百科全书?

而是问:我们能否建立一个机制,让全世界成千上万的普通人,可以共同协作、自我修正,来创造一部属于全人类的、永不完结的百科全书?

重构了“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让知识的获取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即时化。

10. 多邻国

不是问:我们如何编写一本更权威、更全面的线上外语教材?

而是问:为什么学外语总是让人感觉像一件苦差事?我们能否把它变成一个有趣的、令人上瘾的手机游戏?

重构了“语言学习”的过程,将其从严肃的知识灌输,转变为碎片化、游戏化的每日习惯养成。

总结: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好问题,事半功倍。差问题,事倍功半。

因为好的问题,已经完成了解决问题中最困难,也最有价值的一半。

提问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效率、方向甚至结果本身。

一个模糊的问题,永远得不到清晰的答案。一个精准的问题,答案往往已在其中半浮出水面。

好问题,是能引导我们看清本质、找到方向的问题。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