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研发课程、做案例研究时,看到国内某知名快消品牌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不是一个追求销量的品牌,而是希望通过品牌塑造,从心理上鼓励用户做一些他们年轻时想做却没有能力做的事情。”
看到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是:如果他的老板听到,会作何感想?反正换作是我,可能会直接问一句:What’s wrong with you?——哪怕你真的是想传递品牌情怀,这样的表达也显得太不专业了。品牌,终究是一门生意。这个观点,我在之前的文章《不能“以品促销”的品牌,都会消亡》中也阐述过。
不过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谈另一个关键问题:卖货欲不强的人,真的做不好用户洞察。
因为前面提到的那家品牌,如今已在市场上基本消失——也就是差不多失败了。而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用户洞察从方法到结论,彻头彻尾都有问题,调研也做得极其“想当然”。
我不禁反思:是不是正因为团队本身缺乏强烈的卖货动机,才导致他们根本做不出真正击中痛点的洞察?
恰好,今天我看的另一条视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反例——视频中的这位老板,卖货欲望极其强烈,而他做洞察的方法,简直让我拍案叫绝!
这位老板为了卖出专门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低功率吹风机,做了一件事:他在全国3000多所大学里都布置了自己的“眼线”。
用户只要在这家淘宝店下单吹风机,输入:自己的学校名称,客服就会告诉你:你的学校宿舍是什么样的、有无独立卫浴、热水、Wi-Fi、饮水机……然后系统自动匹配型号、快速发货。
这还没完——如果用户想继续要宿舍图片、周边美食等信息,客服都会反馈。而老板之所以这么做,终极目标只有一个:更精准地了解大学生,为他们匹配最合适的低功率吹风机。
这位老板所用的方法之所以高效,是因为他构建了一张“一线情报网络”:
在3000多所高校中发展“眼线”,本质是建立实时、原生的用户信息渠道。这不同于传统问卷,而是让用户在自己真实场景中主动提供数据,精准又低成本。而且,在卖货的过程中,又有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学校信息,形成“越卖越懂、越懂越卖”的正向循环。
所以,真正高效的洞察,来自强烈的卖货动机所驱动的“问题意识”。只有真心想把货卖好,你才会愿意沉入一线、不放过任何细节;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谈情怀、做问卷。
此外,不为销量负责的洞察,容易飘在空中、自我感动;而为卖货负责的洞察,必须可验证、可执行、可见转化——就像吹风机老板,每个信息点的收集都直接关联“能否更快更准地发货”。
总之,卖货欲足够强,你自会想尽办法“看见人、看懂人、搞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