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到底在收割谁?

营销管理
王智远
9小时前

有人说,友商花几十万,已经把自家品牌送进了 AI 的推荐榜单;有人担心,自己还停留在 SEO 思维里,结果发现用户在 ChatGPT、DeepSeek 问问题时,答案里压根没有他们。

GEO是全新的流量入口,还是换了马甲的老把戏?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看看这几年,用户和平台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过去上网搜东西,不是百度就是Google。输入一个「CRM系统」,啪,几十个链接刷出来,你得一个个点进去,比来比去,最后再自己下结论。

那时,逻辑很简单:谁能把网站挤到搜索结果前几页,谁就更容易被点。

于是,SEO火了。关键词、外链、结构优化,甚至「黑帽SEO」这种旁门左道,全是为了往前排一点。

现在不一样了。用户越来越懒得点链接。

拿前段时间买运动相机的经历来说。我当时很纠结:买大疆的Action5 Pro,还是影石运动相机?价格差不多,但影石新出的拇指相机还更贵一点。

我想要便携、随身带,但又担心买完吃灰;那段时间整个人都很烦,典型的损失厌恶心态。后来干脆把所有需求、焦虑、犹豫都告诉了DeepSeek。

结果,它推荐了Action5 Pro,还解释了原因,我真买了这台相机,到现在几乎每天都在用。

你看,这就是入口迁移的直观体现。过去我要翻无数评测和论坛帖子,现在直接跟AI聊一聊,答案就出来了。

入口变了,分发逻辑也跟着变,SEO逻辑是算法排序,谁关键词匹配度高、外链多,谁排得靠前。

GEO逻辑是模型生成:AI会根据训练数据、语义理解和信任机制,来判断谁的内容更靠谱,更值得放进答案里。

结果呢?

在SEO逻辑里,你只能等用户自己点;在GEO逻辑里,AI直接把答案端过去,还替你解释一遍。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突然警觉,光靠SEO已经不够了,哪怕你拼命把排名做到第一,如果AI的答案里没你,用户一样看不到你。

更关键的是,这背后还有一个「权力迁移」。

搜索时代,入口在搜索引擎手里,用户至少还有「点哪个链接」的自由。到了生成式AI时代,入口在模型手里,用户拿到的就是「唯一答案」。

企业要没进入AI的「信任名单」,等于被彻底挡在门外。这,才是最让人心慌的地方。

别忘了,还有平台的博弈,传统链接空间被压缩,百度在推AI,字节有「豆包」,腾讯有「元宝」,大家都在抢下一个入口。

所以,GEO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概念,它背后有很清晰的逻辑,要智远总结,就四点:

  • 用户行为变了
  • 分发逻辑变了
  • 流量入口变了
  • 平台格局变了

所有这些加起来,不能把它简单看作SEO的升级版,它更像一次信息分发逻辑的重构。

不过,它也没有市面说的那么邪乎。智远调研发现:

不少企业主讲,他们花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找服务商「做GEO」,结果拿到的方案,八成都一个味。

什么内容矩阵、权威背书、外部投放……其实换个角度看,就是老一套SEO、公关的活,套了个「AI友好」的壳子。

框架名字很高级,什么三步走、四维内容体系、矩阵式传播,但仔细一看,千篇一律。

这就是现实:短期的GEO,本质是内容投放。

SEO时代拼命堆关键词,现在拼命写AI能看懂的内容;以前买外链,现在去找垂直媒体发文章,增加权威背书。从动作上看,没有质变。

那企业花钱图什么呢?买一个「安心」。

服务商给你看数据截图,DeepSeek里,你的品牌被提到了;ChatGPT里,推荐里出现过你。能说明点什么?能。但能直接带来转化吗?很难,因为最大的痛点在ROI。

老板最关心的啥?很简单:能不能带来咨询,能不能带来订单。可AI回答逻辑是黑箱,不像搜索引擎有排名规则。今天它可能提你,明天可能就没了。

钱砸下去,转化根本没法保证。

有一些具体例子,涉及到品牌、供应商,不方便提及。有公司负责人和我说过:一个季度花了小几十万,短期确实能看到曝光,但长期就不行了。

因为AI搜索是动态的,除内容在变,用户的问题也在变,问题一变,答案也跟着变。

更有意思的是,围观现象比比皆是。

你去豆包、腾讯元宝或者DeepSeek搜一搜,答案下面挂着的引用链接,有时,会冒出一些最近在垂直媒体疯狂刷存在感的新玩家。看起来很权威,实际并不靠谱。

智远还注意到,某些行业尤其明显。

比如CRM、跨境电商工具、医疗健康。明明不是最大的公司,但在AI回答里总能排到前列。圈子里大家心照不宣:这在做所谓的「GEO」。

与此同时,一批打着「GEO优化」名号的服务商已经冒出来了;他们拿截图给你看上了AI搜索的排名,和当年SEO外包公司展示「关键词上首页」几乎一个套路。

所以现在的争议点是:

做这块生意的人说,是新入口,得赶紧占坑,不然就被落下;而真正踩过坑的品牌主会说,这不就是SEO、公关的老方法吗?硬要换个壳子叫GEO,何必?

谈谈智远的观察,我的判断是:它既是真机会,也是新包装,区别只在于你怎么看时间维度。

短期,它远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魔法」;长期,它可能成为必须补的一门课,问题是:这个课本,在AI手里。

换句话说:目前AI问答模型,也在不断迭代,人工长期干预,比较难。

那以后GEO会往哪走?智远观察:它先从工具化开始。

SEO时代有Ahrefs、Semrush这类工具,帮人盯着关键词和流量走势。未来,也会有人做「AI版的SEO工具」,专门去监控某个品牌在AI回答里出现过多少次。

我已经看到一些小尝试,比如 GenRank.io,它专门给企业提供 ChatGPT 品牌提及监控、引用统计,帮助判断「AI 是否提到了我」。

SE Ranking 的 ChatGPT Visibility Tracker 也能追踪品牌在 AI 答案中的能见度、链接和竞品表现。

还有更高级的工具,比如 Peec AI,它支持跨多个 LLM(如 ChatGPT、Claude、Gemini、Perplexity)监控品牌提及,还能做情感分类与趋势追踪。

更全面一些的还有 Otterly.AI,它不仅可以跨平台监控品牌提及,还能追踪引用来源,还会统计一个品牌在AI回答里「出镜」的频率,甚至给出 GEO 审核建议。

这些工具已经证明:

GEO 正从一个抽象概念迈向可操作的工具层面,开始为企业提供数据支持和可视化洞察。

不过,问题也很明显。你只能知道「出现了」还是「没出现」,却解释不了「为什么今天出现、明天又没了」。这是今天AI和搜索引擎最大的不同:它的确是黑箱。

接着,平台化的逻辑大概率会跟上。

想想Google当年怎么做的:一开始大家拼自然流量,后来它推出AdWords,企业不得不掏钱买广告位。现在的AI入口也有类似的趋势。

Google的AI Overviews已经开始在答案区插广告,百度、腾讯元宝这些产品,也完全可能走同样的路。

到时候,企业不买推荐位,就只能靠运气;买了,又会被平台收割,这条路其实我们太熟了,SEO的历史已经演过一遍。

再往后,智能体化是更靠谱的方向,通过API、插件,甚至直接做成一个品牌Agent。

用户在AI里问「推荐一款CRM系统」,答案直接调用某个品牌的接口,把解决方案推送过去。这样至少可控,是「主动给企业的答案」。

目前有一些例子。

Close 公司上线的一个 ChatGPT 插件,能把聊天对话和 CRM 数据联动起来,用户问 CRM 相关问题时,AI 就直接调用插件接口给出答案。

这类尝试说明,品牌有可能变成AI的「数据接口」,这才是主动权真正回到企业手里的方式。

当然,问题也在这儿:大厂能搞,中小企业要做接口,成本和门槛都不低。归根结底,这条路可控性最高。

最后,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点:合规。

现在大家都想着怎么挤进AI的答案,一旦有人开始滥用,很快就会砸坏用户的信任感。比如:刷假数据、操控推荐。

到那一步,平台一定会出手,制定规则,就像当年广告投放审核一样,等规范落地,谁能继续玩GEO,还得看你合不合规。

所以,智远的结论:今天的GEO是内容投放,明天的GEO,是「工具、平台、接口、规范」交织演化的结果。

这几条路中,搭建agent更靠谱,谁先让自己变成AI里的一个接口,提前存储好品牌的知识库,谁有机会真正锁住未来。

未来的路再清晰,品牌总要先迈出第一步。问题是目前怎么搞?让所有公司都去搞Agent吗?

显然不现实。

我接触到的品牌,大多更关心三件事:自己有没有被AI看见?从哪一步开始试水?以及在有限预算里,能不能做点有效的事?

智远给的建议和方法如下:

别急着上来就花大钱,先做「体检」,最简单的办法,把你所在行业的典型问题丢进AI里。

比如:2025年适合初创团队的协作工具有哪些?、国内中小企业该用哪种财务SaaS、敏感肌日常护理推荐。

看看答案里有没有你,描述是否准确。如果完全没有,就得警觉了;在AI的世界里,你几乎是透明的。这个动作不花钱,却能让你心里有数。

然后,再去小范围试点,挑一两个关键场景做突破。

一家企业培训公司,可以只围绕「管理层必读书单」这个话题,持续产出内容,投到AI容易抓取的渠道里,看看能不能稳定进入答案。等这一块跑通了,再扩展到更多领域。

长期来看,我更倾向用一个「三阶段心法」去理解。

第一阶段,老老实实投放内容,写FAQ、写案例,让AI有数据可吸收。

智远观察下来认为,一般AI抓取内容会有一个「隐形分值」。如果一篇文章综合得分在10分里只有7分左右,那就比较危险;要能到8分以上,被抓取、存储的概率就会大很多,AI更容易把它当作权威。

第二阶段,考虑怎么让内容更容易被识别,比如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或者在权威平台建立接口;第三阶段,才是把自己变成Agent,被AI直接调用。

这条路难度高,如果企业想真正掌握主动权,迟早要走到这一步。

当然,中间坑不少。最大的误区是盯着ROI,想着砸一笔钱,明天就能在AI的答案里出现,后天就能多几十个订单。这是典型的「一厢情愿」。

AI比搜索引擎更依赖语义和外部验证,它不会因为你自己喊「我是第一」就信你;再一个常见错误是到处跟风,哪个平台火就冲,结果精力分散,最后,哪边都没跑出来。

对了,还有一点被忽略的:预算。

GEO靠高质量内容长期投入,它和你一次性砸多少钱没绝对关系。说白了,非一个短期项目,更像一笔「长期公关预算」,企业必须有这个心理准备,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

归根到底,GEO是一场耐力赛。至于幻想速成的人,小心被割了韭菜。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