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设置GTM部门吗?

营销方法
劳拉有话说
5天前

之前讲了1 /两个话题:企业还需要品牌部吗?今天聊聊GTM。我们以终为始,看下GTM这个岗位的价值和设置目的。

GTM,即 Go - to - Market,直译为 “进入市场” 。是一种以产品为导向的业务理念,涵盖从产品研发到最终触达消费者,并实现交易的一系列策略与行动。简单来说,就是如何将一个正确的产品,通过合理的定位、定价,适配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和销售策略,使其出现在合适的场所,精准触达目标人群,并尽可能促成交易,以实现产品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企业设置 GTM 部门,往往为了达到以下目的:

1、提升产品上市成功率

在传统的企业架构中,市场、销售和产品(俗称铁三角)往往各司其职,分属不同的老大管理。这种碎片化分工容易导致各环节之间的脱节。产品部研发的功能可能并非用户真正需要的;市场部的推广内容与产品实际价值不符,甚至不懂产品;销售部无法清晰阐述产品与竞品的差异。最终导致产品上市成功率低,资源浪费严重。

上图为一家以美国市场为主的3亿营收的3C品类企业的动作拆解


2、打破部门壁垒,提高工作效率

不同部门往往有着不同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包括行业“黑话”,这容易形成 “部门墙”阻碍信息流通与协同工作。GTM 部门的设立,能够打破这种壁垒。它以产品上市为共同目标,将各部门凝聚在一起,促进信息共享与沟通协作。

我之前的线上课讲过类似话题,详见都知道品牌重要,做不好是谁的问题?

3、降低试错成本

GTM 部门在产品上市前,会通过小规模测试、数据验证等方式,提前发现策略中可能存在的漏洞。比如,在定价方面,判断消费者对不同价格区间的接受程度,避免因定价过高或过低影响产品销售;在渠道选择上,通过对不同渠道的流量、转化率等数据进行分析,选择最适合产品的销售渠道,避免将大量资源投入到不适合的渠道中等。

通过这些措施,能够在产品大规模上市前及时调整策略,降低试错成本,避免因策略失误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总结一下,GTM部门需要解答4个关键问题:

  • What:卖的是什么(产品)
  • Who:卖给谁(市场/用户画像)
  • Why:为什么用户买我们(差异化卖点)
  • How:如何销售(渠道、价格、节奏、预算模型、协作机制和运营能力)


我在项目中也遇到过一些企业的“偷懒”做法:

1、GTM让市场部或者品牌部做。  我们知道GTM ≠ 单点打法,也不是“卖产品”,而是一整套市场进入、品牌激活、用户增长、渠道铺设的系统动作。一个高质量的GTM策略,背后需要产品、销售、市场、运营甚至客服和财经的联动。先不提市场品牌的同学能不能做,前提就需要老板们先解除“屁股决定脑袋”这个枷锁。

2、GTM只有首次上市才做。 事实上,GTM是动态循环过程。新品发布是一种形式,新区域/市场拓展是一种形式,甚至产品升级迭代也可以是一轮GTM。每个阶段都要重新思考“市场进入的路径”。尤其每个企业的阶段不同(可以分为1个亿,3个亿,5个亿,10个亿,20个亿……百亿,千亿),自己的GTM模型一定要适配,比如大多初创企业渠道单一,或在多渠道博弈阶段,这时候的渠道数量多样复杂,平衡不好前一发动全身;有的企业的职能并不齐全,可能销售要把“铁三角”的活都管了,这时就更要Mapping自己的GTM地图,且不断的修正迭代,最终沉淀成自己的资产。


如何考核GTM工作呢?

如果以最终销量作为考核指标,这属于事后考核了。其实在Mapping GTM工作的过程中,考核维度和指标已经比较清晰了。

维度定性指标定量指标
1验证产品市场契合度· 产品卖点是否清晰可传播· 功能是否过度配置· 上线节奏是否支持市场反馈并快速迭代的动作· 用户留存率· CAC / LTV 比率 (目标3:1)· 销售达成率· 当期客户数量、平均合同金额、折扣率等
2GTM适配性· 目标人群是谁?购买动机是什么?· 市场是否具备足够大的需求和支付能力?· 市场文化、政策、用户行为是否匹配产品?· 品牌表达的话语体系——功能导向?情感导向?场景触达?或其他?· 主打高溢价,还是低价快速抢夺市占?· 转化路径关键节点(线索—MQL—SOL—成交)的CVR%· 销售周期时长和效率· CAC,MRR /ARR,客户流失率
3可规模化增长能力· 渠道组合设计·首次转化路径优化(landing 页,引流/导购,信任机制)· 可快速触达目标用户的关键触点(购买平台、搜索、曝光媒介,门店、种草媒介等)· CAC回收周期· LTV/CAC是否提升· MRR / ARR增长· GMV或渠道放量情况/能力
4客户增长和价值留存· 激活、留存、复购路径(EDM,Deals, 运营等)· 是否设置阶梯价格?套餐?推荐奖励?免费试用?订阅模式等杠杆?·是否开发新渠道和新人群?· 总收入保留率(GRR)、净收入保留率(NRR)· 客户生命周期价值上升曲线· 客户转介绍率,满意度(NPS)

GTM常用术语

  • PMF(Product-Market Fit):产品与市场契合度,判断产品是否准备好规模推广的重要前提。
  • ARR/MRR:年度经常性收入/每月经常性收入,反映SaaS等订阅模型的收入表现。
  • CAC(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获客成本,用于评估营销和销售效率。
  • LTV(Customer Lifetime Value):客户生命周期内为企业带来的总收益。
  • MQL(Marketing Qualified Lead):市场初步筛选后的潜在客户。
  • SQL(Sales Qualified Lead):由销售确认有意向或成交潜力的潜在客户。
  • CVR(Conversion Rate):转化率,通常指从线索到注册或购买的转化效率。
  • GRR/NRR:总收入保留率/净收入保留率,反映客户续约、流失和扩展情况。


总结一下,企业是否设置 GTM 部门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根据企业的业务类型、发展阶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对于产品同质化严重、B2B 及高决策成本产品等,设置 GTM 部门往往能够带来显著的优势,提升产品上市成功率,打破部门壁垒,降低试错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效应。

但GTM在落地中仍面临不少难题。比如组织割裂:销售、市场、产品、运营间协同不顺,GTM计划容易流于形式。渠道选择失误:选错渠道路径或打法,导致资源浪费、回报周期过长。节奏不当:要么过早放量、产品未成熟;要么过于谨慎,错失市场窗口。指标体系单一:只看投产比或GMV,而忽视转化率、留存率、时间成本等长效指标。

无论企业是否设立专门的 GTM 部门,具备 “GTM 全局体系化思维” 至关重要,即以用户为中心,注重全链路协同,将产品价值与用户需求精准匹配,这将成为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立足和发展的关键。


劳拉有话说

见过天地,正在见自己的路上奔跑。分享,感悟,复盘。无关对错,用文字记录。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