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泡泡玛特的一些梗:
- 年轻人的“潮流茅台”,年轻人的社交货币
- 一入盲盒深似海,从此钱包是路人
- 万物皆可盲盒,宇宙的尽头是拆盒
- “盲盒上头学”,拆盒是情绪稳定剂
- 今天你退坑了吗?明天:真香!
- 成年人的快乐,是端盒给的
- 抽到隐藏,人生巅峰;没抽到,再来一盒
- “抽卡式消费”+“社交晒娃”,UGC自来水
- 抽不到就二创,买不到就MEGA
文章目录:
一. 品牌战略
二. 经营成果
三. 商业模式
四. 品牌战略架构
五. 发展历程
六. 核心壁垒
七. 可能存在的风险
一. 品牌战略
泡泡玛特主打“潮流玩具”和“情绪价值”,切入的是年轻人的精神消费赛道。
其核心产品形态是“盲盒”,通过“不确定性”的购买体验,为消费者提供拆盒的惊喜感和收藏的满足感。
集团的核心战略是IP的挖掘、孵化、运营和商业化。
它不仅仅是一家玩具公司,更是一家以IP为核心的潮流文化娱乐公司。
旗下拥有众多知名IP,如MOLLY、SKULLPANDA、DIMOO、THE MONSTERS(Labubu)等。
泡泡玛特定位“设计师潮玩+盲盒机制+自有IP生态+DTC全渠道”。
价格锚点在常规盲盒约59–79元,通过“隐藏款/稀有款”触发复购与社交传播。高客单由 MEGA(400%等大号)、联名限量与周边衍生拉动。
门店+自动售卖机+线上商城共同覆盖高频、近场、碎片化场景,海外市场加速渗透(北美、欧洲、东南亚等)。
二. 经营成果
1. 市值与财务
泡泡玛特当前股价为266港元,市值为3572亿港元。
2024年总营收为130.4亿元,毛利率为66.8%(2023年为61.3%),净利率为25.4%(2023年为17.3%)。
2024年的营业费比为35.3%(2023年为43%),销售费比为28%(2023年为31.8%),管理费比为7.3%(2023年为11.2%)。
泡泡玛特预测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超200%,利润同比增长超350%。
2. IP孵化与运营
营收超10亿的IP有4个,超1亿的IP有13个,具有成熟的IP孵化能力。
其中THE MONSTERS、MOLLY、SKULLPANDA和CRYBABY营收超10亿,因LABUBU全球爆火,推动THE MONSTERS营收突破30亿元。
3. 渠道收入占比
中国内地营收为79.7亿元,占总营收为61.1%,毛利率为63.9%。
其中线下渠道、线上渠道和批发及其他营收分别为45.3亿元、27亿元和7.5亿元。
港澳台及海外营收为50.7亿元(同比增长375.2%),占总营收为38.9%,毛利率为71.3%。
其中线下渠道、线上渠道和批发及其他营收分别为30.7亿元、14.6亿元和5.4亿元。
4. 用户规模及质量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累积注册会员总数4608.3万人,其中会员贡献销售额占比92.7%,复购率为49.4%。
5. 线下渠道布局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线下门店为401家(净增38家),机器人商家为2300间(净增110间)。
其中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及其他城市门店数量分别为125家、116家和160家,单店平均营收分别为1197万元、945万元和772万元。
港澳台及海外门店为130家(含合营),机器人商家为192台(含合营及加盟)。
三. 商业模式
品牌玛特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以IP为叙事杠杆,以盲盒为消费形式,以全渠道零售为闭环的情绪消费模式。
它将小众的艺术作品,转化为可复制可规模、高利润高增长的商业模式。
其核心不在于卖玩具的物理属性,而是在拿捏年轻人的情绪与社交。
1. IP孵化,从创意到资产的“工业化流水线”
这是泡泡玛特商业帝国的价值源头,其护城河在于持续打造和运营IP的能力。
其IP流水线主要为三大板块:一是外部签约,做精英艺术家的“MCN机构”。二是内部孵化,基于PDC(Pop Design Center)将IP做标准化和工业化。三是跨界合作,搭经典IP的快车。
2. 盲盒机制,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的集大成者
如果说IP是支点,那盲盒便是杠杆。盲盒的逻辑主要在于提升复购率,以最终拉升LTV(客户终生价值)。
心理学拿捏用户心理,制造上瘾的惊喜感。
一是不确定性“赌”的奖励。二是情绪价值满足。
经济学提升经营效率,打造稀缺收藏和社交价值。
一是集齐的煽动性,为用户明确收藏目标。二是隐藏款的杠杆效应,让隐藏款带动常规款,以及让隐藏款变成二级交易市场的投资和理财的爆款。三是社交货币的分享欲,用户自发的UGC让每一位用户都成为品牌最真实最有力的传播触点。
3. 全渠道做销售闭环,既要保证用户体验,也要数据反哺品牌
泡泡玛特销售渠道主要有三块:线下门店、机器人商店、线上销售。
它们并非简单的物理渠道,而是彼此之间形成做互补、协同,做的是体验和数据的闭环。
线下门店是品牌的体验圣殿和社交广场。
机器人商店则因为更低成本更高效率铺开,承担渠道的毛细血管和冲动消费的提款机。
线上渠道是无限云端货架和数据收集器,基于庞大的数据库做反向定制。
四. 品牌战略架构
泡泡玛特的品牌战略架构已从早期纯“零售商”模式,衍变成“1+3”的综合文化娱乐集团。
这个1是IP,3是在2024年集团重新梳理的三大业务板块:消费品、服务与体验和数字娱乐。
为了表述方便以下把“1+3”说法进行一定的阐释,IP=IP孵化与运营,消费品=潮流玩具与零售,服务与体验=主题乐园与体验,数字娱乐则说法不变。
1. IP孵化与运营,这是价值创造的本源
这是泡泡玛特一切商业的原点,此板块负责持续不断地创造、发掘和管理有爆款潜质的IP资产。
运作路径主要是艺术家挖掘与管理、内部创意设计孵化和IP授权与合作。
此板块是整个战略架构的价值源头,其产出的IP资产,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其他三大业务支柱进行商业化变现。
2. 潮流玩具与零售板块,是核心变现与现金牛业务
这块是泡泡玛特的基本盘,也是目前最具确定性、最成熟、收入贡献最高的板块。当然,也是消费者认知和体感最强的板块。
该板块负责将IP资产转化为实体商品,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进行产品分发。
3. 主题乐园与体验,扮演IP价值深度沉浸角色
泡泡玛特想成为“潮玩界的迪士尼”,把IP进行更战略性的深度开发。
让IP真正活起来,从一个冰冷、物理和静态的玩具,变成一个可供体验、可互动、可作为文化属性消费的情感载体。
以北京的城市乐园为首个样板,将旗下核心IP(如THE MONSTERS家族)实体化,构建集游乐设施、IP人物互动、限定商品零售、主题餐饮于一体的线下文旅空间。
此布局主要有三大战略目的:
第一是延长IP生命周期,通过更故事化、更场景化的体验,加深粉丝和IP之间的情感链接。
第二是提升品牌天花板,提升对资本和产业链的叙事杠杆,把泡泡玛特从“潮玩零售商”升维到“文化娱乐公司”。
第三是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将其商业模式从“基于产品的单次交易”向“基于体验的复合型消费”的战略性跃升。
4. 数字娱乐板块,做IP跨界与未来探索业务
数字娱乐板块是泡泡玛特最具前瞻性和想象空间的战略布局。
其核心目标不再是售卖物理商品,而是为IP构建一个活生生的虚拟世界,赋予其独立的灵魂和生命力,从而与用户建立起超越实体玩具的、更高频、更深度的情感链接。
这个板块的战略意义在于,它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当一个粉丝不在线下购买或参观乐园时,品牌如何继续占据他们的心智和时间?
数字娱乐板块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其它三大板块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
1)反哺零售
游戏中的热门角色或虚拟时装,可以迅速转化为实体商品进行销售,实现“虚拟到现实”的联动。
2)赋能乐园
在游戏中与IP建立深厚情感的玩家,会有更强烈的意愿去线下乐园进行“奔现”,获得沉浸式体验。游戏与乐园也可以进行活动联动(如在游戏中完成任务获得乐园门票折扣)。
3)强化IP
最终,所有数字娱乐活动都指向一个终点——让IP的形象更丰满、故事更有吸引力、生命力更持久,从而全面提升IP资产的长期价值。
因此,数字娱乐板块是泡泡玛特从“潮玩公司”向“IP娱乐集团”转型的关键拼图,是其构建未来护城河的核心所在。
五. 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潮流零售探索期(2010–2015)
关键词:模式模仿、生存困境
初期,泡泡玛特是模仿香港“LOG-ON”模式的潮流杂货铺。
因模式模糊、缺乏核心产品,公司长期亏损,但此阶段积累了宝贵的线下零售运营经验。
第二阶段:战略转型与聚焦期(2016–2017)
关键词:All in潮玩、签约Molly
因发现“盲盒”品类的巨大潜力,创始人王宁果断转型,清空杂货,聚焦潮玩。
2016年签约核心IP“Molly”并大获成功后,公司完成了从渠道商到IP品牌运营商的蜕变。
第三阶段:高速扩张与资本化时期(2018–2020)
关键词:渠道扩张、IP矩阵、港股上市
此后,公司通过快速扩张零售网络、构建多元化IP矩阵、并打通全产业链,进入高速发展期。
最终于2020年12月,泡泡玛特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潮玩第一股”。
第四阶段:价值深化与全球化探索期(2021–2022)
关键词:价值上探、系统化出海
上市后,公司启动双轨战略。
对内推出“MEGA珍藏系列”等高价值产品,将IP价值上探至收藏品级别。
对外则系统化开启全球扩张,在海外多国开设首批直营店,验证其商业模式。
第五阶段:IP生态构建与文旅元年(2023–至今)
关键词:主题乐园、IP体验化
此阶段战略再次升级,从“卖产品”转向“运营IP世界”。
标志性事件是2023年首家主题乐园(POP LAND)开业,宣告公司正式进军文旅产业,效仿迪士尼模式,为IP构建沉浸式线下体验,探索更深度的生态闭环。
六. 核心壁垒
泡泡玛特的壁垒不是单点式,而是生态型,由IP体系、DTC渠道、粉丝社群和品牌心智四大板块构成。
其IP体系产出内容,DTC渠道触达用户,粉丝社群链接情感,品牌心智吸引流量。
1. 形成IP工业化运营体系,打造可持续的爆款制造机
这是其最核心的壁垒,是能持续、规模化生产爆款IP的工业化体系。
1)精英艺术家的高度绑定与赋能
泡泡玛特像MCN一样签约全球顶尖艺术家,包办其商业运营,形成人才垄断。
2)标准化的商业转化流程 (PDC)
通过内部设计中心(PDC),将艺术家的灵感高效转化为可量产的商业产品,确保爆款率。
3)分层化的IP矩阵与生命周期管理
构建“头部-腰部-新锐”的IP金字塔矩阵,以分散风险并用迭代设计延长核心IP生命周期。
这套体系将不确定的艺术创作,变成了一套可复制的商业流程,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2. 建立全渠道DTC零售网络,打通体验与数据的品牌闭环
通过自建的全渠道DTC网络,牢牢掌控品牌体验、用户数据和销售终端。
1)线下门店
通过精心设计和仪式感体验,提升品牌价值和消费者心智。
2)机器人商店
以低成本广泛渗透高人流区域,有效捕捉冲动消费。
3)线上私域流量
“抽盒机”小程序等构建了庞大的私域流量池,能直接触达用户并沉淀行为数据,反哺IP开发和营销决策。
这个“直营店+机器人+线上私域”的组合,形成了数据和体验的闭环,是其高效运营的关键。
3. 强大且高粘性的粉丝社群,把情感变成品牌无形资产
围绕IP成功构建了高凝聚力的粉丝社群,构成了坚固的软性壁垒。
1)情感消费
IP精准踩中用户情绪,建立起超越普通商品的情感羁绊。
2)UGC驱动
“开箱”、“晒娃”等用户自发内容(UGC)形成病毒式传播,并构建了独特的“娃圈”亚文化,增强了身份认同。
3)收藏经济
限定款和隐藏款催生了二级市场,为购买行为附加了“投资”属性,增强了吸引力。
这个由情感、社交和收藏价值构建的社群,用户粘性极高,难以被纯粹的资本和营销攻破。
4. 先发优势与品牌心智,成为品类代名词
作为品类开创者,泡泡玛特享有巨大的先发优势,成功将自身品牌与“潮玩”划上等号。
1)定义品类
成为品类代名词,占据了消费者心智,极大地降低了获客成本。
2)规模效应
率先形成的大规模,在供应链、议价能力和渠道上都带来了显著的成本优势。
泡泡玛特的核心壁垒并非单点领先,而是难以系统模仿的全局性优势。
七. 可能存在的风险
泡泡玛特的风险是复合型的,由内部IP依赖、外部市场竞争、全球化运营及宏观环境共同构成。
1. IP生态的内在脆弱性风险
其根本风险在于整个商业帝国都建立在IP的成功之上。
1)自有IP的创意枯竭与生命周期风险
自有IP面临创意不可预测、生命周期有限和核心设计师依赖三大挑战,新爆款的推出和旧IP的热度维持均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2)授权IP的财务成本与市场风险
授权IP则面临高昂授权费用的财务压力和市场吸引力错判的双重风险,可能导致投入无法收回并损害品牌形象。
2.市场竞争与品牌声誉风险
其市场已成红海,且品牌声誉具有脆弱性。
1)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市场面临同质化模仿、品类潮流退热,以及来自手游、短视频等其他娱乐形式争夺用户时间的三重竞争压力。
2)品牌无形资产的侵蚀风险
品牌声誉在社交媒体时代极易因负面事件受损,同时作为“品类代表”也意味着其风险敞口更大。
3.全球化运营与供应链风险
全球化扩张伴随着复杂的执行与管理风险。
1)第三方代工的品质与控制风险
生产外包导致品质一致性、生产延期和供应商ESG合规等控制风险。
2)全球化扩张的挑战
海外扩张同时面临IP跨文化适应,以及在不同市场进行管理的合规性挑战。
4.宏观经济的周期性风险
作为非必需的“情绪消费品”,业绩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
1)消费降级的直接冲击
经济下行时,消费者会优先削减此类“悦己”型非刚需开支,直接冲击销量。
2)对高端产品线的放大影响
经济不确定性对MEGA大娃等高价产品线影响尤甚,并可能拖慢乐园等重资产项目的扩张步伐。
总结:
泡泡玛特的成功,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并工业化了“情绪价值”,构建了一个强大、协同的商业生态系统。
而它的未来,则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能否在潮流更迭、激烈竞争和宏观经济周期的多重考验下,能否穿越周期形成自己的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