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解读丨企业家IP=创始人IP+职业经理人IP

营销管理
策略人藏锋
1天前

企业家IP,不仅是个人亮相逻辑,更是企业战略思维。

企业家IP主要解决三大核心命题:获客力、溢价权和忠诚度。

在信息冗余和流量成本极高的当下,企业家IP是高效的流量入口。

在同质化竞争和恶性比价的背景下,企业家IP通过塑造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品牌叙事,提升品牌溢价,跳脱出野蛮价格战的竞争泥潭。

同时,基于企业家IP与用户建立的情感链接,可将简单的买卖关系升维成更为持久的价值认同。

企业家IP的核心,是为冰冷的商业品牌,注入一个可被感知和信任的“人格灵魂”

企业家IP分为两种,一是创始人IP,二是职业经理人IP。到底由谁出面,主要是看行业/企业背景和创始人特质。

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不方便创始人直接出面。一是基于特定行业/企业背景,二是创始人本身时间精力心力不足或者不擅长出面。此时就需要职业经理人来代替,作为创始人的代言人。

但不论如何,职业经理人都是由创始人(或者说董事会)进行授意。

创始人相当于导演,职业经理人就是主角,在此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二者之间的戏份和拉扯,也都是基于特定目的“演”给大家看的。

接下来我将系统分析企业家IP,包含创始人IP和职业经理人IP,希望能给到你一些灵感。

文章目录:

1. 创始人IP和职业经理人IP的定义

2. 创始人IP和职业经理人IP的共性和个性

3. 创始人IP和职业经理人IP的方法论

1. 创始人IP和职业经理人IP的定义

创始人IP的定义

是将创始人本身作为企业最核心的战略资源,通过系统性的人格化叙事,将其无形的个人信用,高效转化为品牌的市场信任和用户忠诚度的“顶层设计”。

职业经理人IP的定义

是将职业经理人的专业信誉与过往战功作为企业的关键权威资产,通过精准的策略性沟通,将其卓越的执行能力,高效转化为市场对企业战略与未来增长的稳定信心的“执行力背书系统”。

从本质上看,创始人IP与职业经理人IP,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主张和信任构建模式。

创始人IP的核心是用“我的人格”,为业务创造价值,解决的是“为何要信”的信仰问题。

而职业经理人IP的核心,则是用“我们的专业”,为业务注入企业已有的核心能力,解决的是“凭何能赢”的信心问题。

2. 创始人IP和职业经理人IP的共性和个性

在分析创始人IP和职业经理人IP时,需要从共性和个性去看。

在这两个板块我主要围绕的领域是造车,围绕的典型案例是小米的雷军和华为的余承东,前者是创始人IP,后者是职业经理人IP。

1. 共性层,企业家IP的万变不离其宗

不论是创始人IP还是职业经理人IP,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且持久的个人IP,必须满足四大要素:人设+专业+叙事+商业。这里也是满足“起承转合”的策略思路。

人设是起,建立认知做起势。专业是承,承接人设建立信任。叙事是转,从认可到追随的情感升华。商业是合,是所有环节的最终落脚点。四者合力,构成完整的价值链条。

1)人设是起点,定义“你是谁”的问题

人设之所以重要,主要解决四大问题:效率+信任+一致+差异。

A. 人设解决认知成本的问题

无简单不记忆,企业家IP首先要解决沟通效率的问题。

在信息冗余的背景下,用户更倾向于用标签化和脸谱化的方式来理解与记忆任何事物,要让用户的理解负担降低到最小。

比如雷军=国民产品经理;余承东=遥遥领先;乔布斯=极致的完美主义者;库克=供应链大师;马斯克=硅谷钢铁侠。

为自己提炼并持续强化一个“超级标签”,本质上是在争夺对自己的“定义权”。

如果你不主动为自己设定一个清晰且正向的标签,市场和舆论就会根据他们零散的印象,随意给你贴上一个你无法控制/负面印象的标签。

一个成功的IP,就是将这个定义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B. 人设解决长期信任的问题

稳定的人设,就是在向外界反复宣告:“我是这样的人,我会一直这样做事,你们可以放心信赖我。”

信任的本质在于预期,你预期对方会往着你期待的,正向的方向走。这种预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对其过去所有言行举止的一致性观察和判断。

清晰而稳定的人设需要长期积累,类似于企业家和公众之间缔结的一种隐性的“行为契约”。

企业家需要坚守这种不成文的规定,每次对外的动作都会被这份“行为契约”拿来反复检验。

每次的行为只有符合这样的人设,才能让这个人设更加根深蒂固,变成占据用户心智的核心标签,成为你的人设资产。

契约的履行,雷军与余承东的不同路径。

小米的雷军是国民产品经理。

他塑造的是一个拥有极致的用户思维、死磕产品、真诚谦逊沟通的产品经理。

当他发布小米SU7时,着重讲防晒和储物空间,会亲自写下长文来回答网友的每一个疑问。

每一次这样的行为,都是在履行其“产品经理”的契约。向用户证明:无论我做的是手机还是汽车,我依然是那个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的、值得你信赖的雷军。

华为的余承东是强悍战将。

他塑造的是一个技术自信、风格强悍、敢说敢做的行业战将。

当他为X界站台时,他也是用行动履行这份契约。他发布会上的言辞犀利,高调宣称X界技术的“遥遥领先”,甚至“碾压”对手。

每次这样的放狠话,都是在夯实他“战将”的契约。这种一致性的预期,让公众对这份“好斗”的信心,直接投射到了对华为赋能汽车的技术实力的信赖上。

C. 人设确保所有行为的“战略一致性”

清晰稳定的人设,就是企业家所有言行举止的战略决策罗盘和具体行为准则。

在做任何决策之前,企业家都需要先问自己“这件事,符合我的人设吗,是加分还是减分”。

如果是,那就大胆去做,因为这会不断强化这个IP。

比如雷军亲自下场回答网友关于SU7的提问,亲自给用户开车门,都是完美契合他“和用户交朋友”和“极致用户思维”的人设。

如果不是,那就需要谨慎,因为这将会不断稀释IP。

人设就是企业家在复杂的舆论场中,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行动指南,确保他所有的投入和表达,都是为同一个核心标签服务,形成合力。

D. 人设在同质化竞争中实现“人格化破局”

很多行业卷到飞起,产品和服务本身的功能差异越来越小。

当产品本身趋于同质化时,产品背后那个有血有肉、有故事的“人”,就成为了最核心、也是唯一的差异化

用户的购买决策,正在从理性的功能对比,转向感性的价值投票

他们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本身,更是对产品背后所站着的那个人的价值观和梦想的认同。

你的IP人设,就是你品牌最独特的、最难被竞争对手模仿的“护城河”。

当用户购买一台车时,他们究竟在为什么“投票”?

比如雷军与SU7,当用户在众多相似配置和价位的电车中,最终选择了小米SU7,他们是在为雷军“人生最后一战”的梦想投上一票,是在为他所代表的“极致产品经理”精神投上一票,是在为那种“与用户交朋友”的真诚姿态投上一票。

这辆车,成为了雷军个人价值观和奋斗故事的实体化身

比如余承东与X界,当用户选择X界时,他们也是在为余承东所代表的“华为技术自信”和“不屈的奋斗精神”投上一票。这辆车,成为了华为在重压之下实现“技术突围”的象征。

用户购买的,不仅是一台车,更是一份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科技实力的认同。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定人设”不等于“演戏”。

好的人设应该是顺势而为,而非凭空创造,因为那种强加塑造出来的人设无力且不长久。成功的人设包含三大路径:发现、选择和放大。

首先要发现:深度挖掘自己身上最真实、最独特的特质。

然后是选择:从这些真实特质中,选择最符合企业战略和用户期待的1-2个进行聚焦。

最后要放大:通过持续、一致的内容和行动,将选定的特质进行战略性放大,使其成为你最鲜明的公众认知。

总而言之,定人设是企业家IP的起点,它不是自说自话,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是需要有足够的自我认知和清晰的商业战略。

你首先需要先清晰地定义自己,世界才可能会按照你所希望的方式来认识你。

企业家IP的模仿陷阱和基因法则。

雷军和余承东在创始人IP和职业经理人IP分别打出了样板,很多企业就开始一味模仿复制。

但往往只抄袭了他们的动作和话术(战术层面),而忽视了他们背后的战略——是基于企业背景和自身基因的量身定制。

最终变成东施效颦的四不像,不仅没起到效果,甚至还会对以往积累的品牌资产造成伤害。

这种失败,主要源于个人和企业的根本性错位:

一是人设和个人特质的错位。

一个成功的企业家IP应是顺水推舟和水到渠成,必须是企业家真实特质的自然放大。

盲目地模仿,就是让企业家被迫扮演一个跟自己毫无关联的角色。

雷军的亲民形象并非刻意扮演。他本身就是一个互联网基因极强、善于和用户沟通、能开得起玩笑、甚至主动“玩梗”来自嘲的人。

这种真实特质的自然放大,是其IP魅力的根源。而盲目的模仿,则是强迫一位风格严肃的传统领导去生硬地学习“玩梗”,结果必然是言不由衷、漏洞百出的“东施效颦”。

二是人设和企业基因的错位。

一个成功的IP,必须与企业长期沉淀的品牌调性(即企业基因)相符,起到强化作用,而非相互矛盾。

小米的企业基因是“挑战者”和“和用户交朋友”,因此雷军亲民、真诚、善于沟通的IP人设,与企业基因实现了完美的同频共振。

反之,如果一位以“稳重、可靠”为核心资产的百年车企领导者,突然开始模仿这种风格,反而会稀释和破坏品牌几代人积累的信任资产,造成认知混乱。

削足适履的错位模仿,最终导致三大弊端。

首先,是摧毁个人信誉。企业家因“扮演”而显得不真实,丧失个人最宝贵的信誉。

其次,是稀释品牌资产。既有的、宝贵的品牌形象被模糊和污染,造成品牌资产流失。

最后,是制造市场笑柄。尴尬的模仿行为,容易成为公众负面谈资,对品牌形象造成主动伤害。

2)专业是根基,回答“你凭什么”的问题

人设是有效入口,专业是必要承接。没有专业的IP,只是空洞的口号,有形无神。

人设解决设定问题,专业解决事实问题。前者是被看见,后者是被信任。专业是人设和叙事的承上启下,它为人设提供证据,为叙事提供素材。

人设和叙事提供某种情绪价值,而专业传递的是产品价值和信任价值。

A. 专业为人设提供有效论据

任何人设,都需要落地到事实,专业能力就是将这种口头上的设定,变成让人信服的事实。

雷军(创始人IP)

小米SU7的发布会,与其说是一场产品发布,不如说是一个总工程师的技术汇报。

雷军站在台上,将冰冷的“三电系统、大压铸、电池包安全”等硬核参数,翻译成用户听得懂的语言。

那一刻,他“为用户死磕到底”的产品经理形象,不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种可被感知的、令人信服的力量。

余承东(职业经理人IP)

余承东“强悍战将”的人设之所以成立,关键在于他并非孤军奋战,他身后站着的是整个华为强大的研发军团。

他更像是一个“首席战报官”,其任务就是将实验室里复杂的技术成果,“翻译”成市场上最具攻击性的自信宣言。

因此,他那句标志性的“遥遥领先”,本质上是华为研发实力的“人格化”发声。每一次宣告,都是在用整个公司的技术储备,为他个人的“狂言”进行最硬核的信用背书。

B. 专业为叙事提供核心素材

所有激动人心的商业故事,其内核都不是空泛的梦想,而是由专业的行动所构成的。

专业能力本身,就是未来“讲故事”时,最精彩、最核心的情节。

雷军(创始人IP)

他“人生最后一战”的故事之所以动人,不仅仅因为他的决心,更因为故事里充满了专业的细节。

比如“3年试驾了170多台车,整理了20多万字笔记”、“在工厂里睡地板”、“死磕技术细节”等。这些专业行动,证明了这个故事的含金量。

余承东(职业经理人IP)

他“带领华为冲破封锁”的故事之所以能引发强烈共鸣,也正是因为故事里充满了专业的成果。

比如麒麟芯片的回归、ADS4.0智驾方案的落地。这些专业成果,是构成他“战将”叙事最核心、最激动人心的情节。

因此,在企业家IP的构建中,人设是靶心,专业是利箭。

它不仅让你的人设因为真实而“立得住”,更让你讲述的故事,因为充满了硬核的情节与成果,而拥有了真正震撼人心的力量。

3)故事是杠杆,做到四两拨千斤

如果说人设解决看不看的问题,专业解决信不信的问题,那么叙事就是解决用户“爱不爱”的问题。

在商业世界里,事实和数据或许能说服大脑,但唯有一个好的故事,才能真正直抵人心。

顶级的企业家IP总能把大家的情绪嗨起来,将一份冰冷的商业计划或产品说明书,升华为一部有煽动性、有冲突、有逐梦感的英雄剧本。

他们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地说“我们要发布一款新产品”,而是会满怀情绪地讲述“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克服了多少不可思议的困难,最终才带来了这个成果”。

他们深知,用户购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产品背后那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这种强大的叙事能力,其最终目的,就是引导用户完成一次意义非凡的跨越——从一次性的“功能消费”,升级为一次持续的“情感投资”。

它能让公众感觉自己是在参与一个激动人心的旅程,而不仅仅是在购买一件商品,从而建立起最深度的情感连接。

造车“英雄剧本”:雷军与余承东的三段式叙事法则

他们深知,在功能和参数之外,一个能将用户卷入其中的好故事,才是最终赢得市场的关键。

第一是立意,赋予事业以使命感

任何伟大的故事,都需要一个崇高的开端。他们通过定义超越商业本身的使命和风险,为整个叙事奠定了“史诗”般的基调。

雷军与小米SU7:将造车定义为“人生最后一次创业,我愿意押上全部声誉”。这瞬间将一次商业扩张,塑造成了一场赌上个人命运、充满悲壮与决心的“终极之战”。雷军把小米的第一款车SU7定义成“承载所有向往的梦想之车”。

余承东与X界:将问界M9定义为“科技车皇”。他用“遥遥领先”总结技术代差,用“强得飞起”形容实际体验,共同构成了华为技术“降维打击”的宏大叙事。

第二是冲突,定义挑战与阻碍

一个没有冲突的故事是平淡的。 他们通过清晰地定义挑战,塑造具象的“反派”,让奋斗历程显得“来之不易”,从而使最终的成果显得无比珍贵。

雷军与小米造车:他故事里的“反派”,是抽象但致命的“时间压力”、“技术的极限”和“外界的怀疑”。雷军的那句“造车很苦,但成功一定很酷”就让很多人产生共鸣。

余承东与X界:他故事里的“反派”则更加具象和激昂——就是外部的“打压”和“封锁”。这个强大的对手,使得每一次技术胜利,都带上了“涅槃重生”的英雄色彩。

第三是共鸣,把用户卷入剧本

最高明的叙事,是让观众成为演员。 他们通过巧妙的互动和情感链接,将“他的故事”转化为“我们的故事”,与用户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情感共同体。

雷军与小米造车:他将用户(米粉)的角色,从“消费者”提升为“联合出品人”,强调“是米粉的期待让我们有了造车勇气”,并用“共创”行为让用户深度参与。

人家说用户画像直接就是冰冷的常规标签,比如年龄、性别、城市、职业等等。

雷军不止于此,把小米SU7户总结升华成“不甘于平庸,还在为梦想奋斗。心中有火,眼里有光,浑身都闪耀着乐观与自信的光芒。”

把YU7用户总结升华成“为双肩扛着责任,内心仍有远方的人,为所有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内心仍有星辰大海的人”。

余承东与X界:他则将用户,提升为“时代见证者”,强调购买问界是对“国货当自强”的价值认同。“遥遥领先”也因此变成了用户之间彰显技术自信的“接头暗号”。

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叙事,就是通过定义使命、塑造冲突、邀请共鸣这三个步骤,系统性地将一次普通的“商业行为”,转化为一次深刻的“情感投资”。

它最终建立起的,是一种远超买卖关系的、有温度、高粘性的深度连接,这正是叙事作为“情感杠杆”的真正力量所在。

4)商业是目的,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

成功的企业家IP,绝非仅是个人出名和自我表达,应成为企业的战略资产,最终应变成企业经营的有效杠杆。

脱离了企业经营的企业家IP,即使再出名,也只是单独的个人知名度。总体来说需要解决三大商业命题:信任成本+营销效率+人才吸引力。

A. 作为信任杠杆,解决认可的问题

在商业语境下,信任极其稀缺。好的企业家IP可将个人信用赋能于用户高风险的购买决策,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

雷军与小米SU7:他押上“一生声誉”作担保,让用户敢于为一个“手机厂”造的第一台车支付大定,瞬间对冲了新品牌的市场信任风险。

余承东与华为X界:他所代表的“华为技术”,为X界冲击高端市场注入了“技术可靠”的强大信任状,解决了用户对合作品牌实力的根本疑虑。

B. 作为营销杠杆,解决增长的命题

在流量成本高昂的情况下,企业家IP是有效获取流量,驱动销售增长的有效杠杆。

雷军与小米汽车:雷军的自媒体就是小米汽车的营销主阵地,SU7在24小时大定8.9万台,YU7在1小时大定28.9万台,18小时锁单24万台的成绩,节省了天价的营销预算。

余承东与华为X界:他那句极具个人风格的“遥遥领先”,已成为问界汽车最深入人心的“超级口号”,以近乎零成本的方式,为品牌打上了“技术领先”的强势标签。

C. 作为组织杠杆,解决组织的问题

一个强大的IP,其价值绝不仅限于市场端,它更是一个高效的“组织工具”,能对内凝聚团队,对外吸纳资源。

对外吸引人才:

雷军:他“人生最后一战”的梦想叙事,是小米能够从零开始,快速吸引全球顶尖汽车工程师加盟的集结号。

余承东:他“强悍战将”的IP和带领华为“技术突围”的使命感,吸引了大量渴望挑战技术极限、充满战斗精神的工程师。

对内稳固人心:

雷军:在SU7发布前的舆论漩涡中,他通过直播、长文“答网友问”等方式坦诚沟通,有效管理了市场预期,稳定了潜在用户的焦虑情绪。

余承东:在华为面临巨大外部压力时,他强悍、自信的公开表态,对于稳定内部军心、安抚合作伙伴、提振市场信心,起到了“定海神针”的关键作用。

一个顶级的企业家IP,本质上是企业最高效的价值转化引擎

它能将创始人无形的个人信用,系统性地转化为企业可量化的市场信任、产品销量、人才储备抗风险能力,这才是其商业使命的最终体现。

2. 个性层,两者之间的微妙差异

始人IP与职业经理人IP殊途同归,都是为了驱动企业获得成功,但他们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贡献方式却截然不同。

创始人IP,更像是为一项宏大事业注入灵魂、并感召追随者共同开创未来的“造梦者”,其核心是用个人魅力创造品牌信仰

职业经理人IP,则更像是将组织的强大实力具象化、并承诺必将带领团队赢得胜利的“领航员”,其核心是用专业能力兑现战略承诺

1)权力来源

A.创始人IP=君权神授

创始人的权力来自于他的“创世”行为本身。他是规则的制定者,其IP的合法性源于“我创造了这一切”,拥有天然的、不容置疑的权威。

B.职业经理人IP=将在外,君命有所授

职业经理人的权力来自于组织的“任命”和“授权”。其IP的合法性源于“我被选中来完成这个使命”,他的权威来自于他所代表的那个更庞大的组织。

2)信任基础

A.创始人IP=信我这个人

用户信任的基础,是创始人的个人梦想、人格魅力和传奇故事。这是一种基于感性的、近乎信仰的追随。

B.职业经理人IP=信我做的事

用户信任的基础,是职业经理人的专业能力、过往战功和可量化的业绩。这是一种基于理性的、有据可查的信赖。

3)叙事焦点

A.创始人IP=我是谁

叙事的中心是创始人本身,讲述的是“我的梦想”、“我的奋斗”、“我的决心”。品牌是“我”这个主角的延伸。

B.职业经理人IP=我能做什么

叙事的中心是其所负责的业务,讲述的是“我的打法”、“我的能力”、“我能为品牌带来什么”。“我”是实现品牌目标的最佳执行者。

4)最终归宿

A.创始人IP=成为“精神图腾”

成功的创始人IP,最终会内化为企业的文化和灵魂,成为一个即使创始人离开,依然能被后人所敬仰和遵循的品牌图腾。

B.职业经理人IP=打造“精密仪器”

成功的职业经理人IP,最终会打造出一个强大、高效、且不依赖于任何个人的业务体系。他的最高成就,是当他离开后,这台“精密仪器”依然能完美运转。

3. 创始人IP方法论:“造神”三部曲(造车案例版)

基于创始人IP和职业经理人IP的差异化,我们总结出两套方法论:

1. 创始人IP

将个人魅力转化为品牌信仰,与用户建立“情感共同体”。

1)立人设——人格即品牌

在造车这件事上,雷军将自己最核心的“产品经理”人设进行了极致的演绎。

面对一个全新的、高风险的领域,这个“人设”必须先行,以建立最基础的信任。

他要让用户相信,造车的不是一个投机的商人,而是一个真正懂产品、爱产品、为用户负责的“自己人”。

为了塑造“懂车的极致产品经理”形象,雷军没有空谈情怀,而是用行动填充细节。他分享自己亲自试驾了超过170多台车,深入洞察每一个体验优劣。

在发布会上,他会花大量篇幅讲解SU7的防晒、储物空间等极其贴近用户日常使用的细节。

这种对用户“隐性痛点”的关怀,完美地将“产品经理”人设,从手机领域无缝迁移到了汽车领域,为小米汽车注入了“可靠、贴心、值得信赖”的品牌灵魂。

2)讲故事——经历即史诗

造车,本身就是一个投入巨大、周期漫长的过程,这为“讲故事”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创始人需要将这个艰苦的过程,从一段普通的企业项目,“戏剧化”为一部有起点、有冲突、有梦想的英雄故事,让用户在漫长的等待中,始终保持期待和情感投入。

雷军为造车设定的故事主线,就是“人生最后一战”。这个故事包含了所有英雄叙事的要素:功成名就的英雄(51岁)+ 崇高的使命(为年轻人造梦想之车)+ 巨大的风险(押上毕生声誉)+ 艰苦的奋战(三年投入百亿)。

通过持续三年的信息预热,他将用户变成了这部“连续剧”的忠实观众,最终在发布会时,将所有累积的情感势能一次性引爆。

3)建社群——用户即战友

对于一个从零开始的汽车品牌,第一批用户不仅是消费者,更是品牌能否站稳脚跟的“种子部队”。

创始人IP的核心任务,就是将这些早期用户,转化为品牌的“拥护者”和“捍卫者”,形成坚实的社群护城河。

在SU7正式发布前,雷军就通过微博,发起了车漆颜色、车尾Logo样式等一系列投票,邀请用户深度参与到“共创”中来。他反复强调,“小米汽车的第一批车主,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这种姿态,让第一批用户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买了一台车,更是以“战友”的身份,支持了雷军的梦想,从而产生了极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2. 职业经理人IP

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市场信心,为业务增长进行“权威背书”。

1)找准角色——使命即我

对于职业经理人而言,参与造车不是个人梦想的展现,而是执行公司战略的“使命”。

他必须精准定位自己在这个新业务中的角色,并将这个角色演绎到极致。

余承东在X界项目中的角色,定位极其清晰——华为技术的“首席布道者”和“终极体验官”

他的个人使命,就是向市场证明“华为的技术,能够造出顶级的智能汽车”。他所有的言行,都服务于这个核心角色,为X界这个合作品牌,注入最强大的“华为基因”。

2)绑定战功——业绩即标签

职业经理人的IP信誉,直接来源于其业务的成功。

他必须将个人标签,与汽车业务最核心的技术优势或市场战功进行强绑定,让公众一看到他,就联想到产品的核心卖点。

余承东将他“遥遥领先”的个人标签,与X界的具体技术战功进行了完美绑定。

在介绍问界M9时,他会说“我们的ADS 4.0辅助驾驶系统遥遥领先”、“我们的鸿蒙座舱体验遥遥领先”。“遥遥领先”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成为了X界技术实力的代名词,也成为了他个人IP在汽车领域最响亮的“战功勋章”。

3)统一口径——我即官方

职业经理人必须成为其所负责汽车业务的“唯一信息源”和“权威解释者”。

他的沟通风格,将定义整个汽车品牌的对外沟通风格,以此建立市场对其业务的稳定预期。

想了解X界最核心的产品亮点、最直接的竞品对比和最自信的未来规划,看余承东的发布会和采访就已足够。

他那种极度自信、甚至略带攻击性的沟通风格,已经完全成为了X界“技术领先者”形象的官方音色。他成功地将个人声音,塑造成了华为赋能汽车业务最权威的组织声音。

总结:

独特性,让你破局而出。持续性,让你无可替代。

无独特,不出众。

在信息极度冗余的时代,更好是无力的,不同才足够突出。

成功的企业家IP,首先要通过深度自我剖析和战略抉择,找到并锚定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无法被复制的“人设生态位”。

无重复,不资产。

独特的人设生态位只是起点,需要通过高频、长期、重复的方式,将这个定位从短暂的亮相转化成一个在公众心中可被信赖、可被预期的品牌资产。

每次符合人设的言行,都是在公众心中反复加深的标签烙印。这种持续性,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最珍贵的信号——稳定性。

这就跟做品牌一样,没有经年累月的坚持,再好的人设都是摆设。

如果说“独特性”让你被看见,那么“重复性”则让你被记住,并最终被信赖。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