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去的30年说起,打工人能从日本学来什么教训

职业指南
瞎说职场
3小时前

暑假去了一趟大阪,和药妆店松本清的一位天津姑娘聊了起来。她在日本读的大学,马上就要毕业。

我下意识发问,毕业后准备回国找工作吗?她顿了顿,这就是我毕业后的工作。我当然有点意外,松本清固然名气大,但这也仅仅是一份营业员的工作,大多数年轻人应该更青睐一份坐办公室的白领工作。

于是我冒昧的问了她的收入,才知道她现在作为暑期工的时薪1600日元,姑娘还觉得低了:「XX店(我没听清)能给到2200,但在这里工作比较轻松,不用怎么加班。」

我瞬间不疑惑了,按照现在的汇率,1600日元差不多80人民币,一个月下来不考虑任何加班,她的收入也能接近1.4万的月薪。

image.png

每小时80元,这是一个很让我吃惊的数字。须知在上海,即便是薪资福利最为合规的星巴克,暑期咖啡师的费用也就在20-25元左右,差距接近4倍。

从2005年我毕业后听到关于日本的绝大部分信息,总结下来就是:

  • 失去的30年
  • 螺旋通缩
  • 低欲望社会

但如今的日本打工人似乎从30年的螺旋通缩,经济停滞中逐步恢复了过来。而我们的职场人似乎开始面临日本当年职场人一样的窘境。

回顾历史,我们能从日本打工人的经历中得到什么经验和教训呢?

我个人的观感是,如果说日本打工人有什么教训的话,就一个核心教训,千万别跟着日本政府的节奏去制定职业生涯。

1

宇宙的尽头是考公?

这两年,最炙手可热的岗位,无疑是体制内的编制。考编考公已经成为了不少大学生心目中的标准答案。

的确,如今在企业工作让打工人充满焦虑和危机感,既要面临可能的加班和大小周,还要面临降薪裁员的风险,甚至工作中还可能遭遇上级的PUA,似乎稳定的编制内岗位才是职场人最应该去争取的。

所以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大的编制报考群体,图上有的23年数据是260万人报考3.7万岗位,24年更加离谱。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超过300万人,每77人争抢一个岗位。

诚然,如今政府也的确在努力通过编制和国企,去吸纳更多人才,提升就业率,尤其是应届毕业的就业率,来确保社会稳定。

22年的上海甚至给街道办和居委会开了硬指标,要求招聘应届毕业生。如今很多国企也是被要求:社招不强求,但校招必须搞,而且要多招。

但这条体制内的路,真的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吗?

在我们考公之前,日本的打工人已经先干了。还是按照日本政府的引导去干的。

2

日版大基建、大文旅

当年的日本政府为了缓解就业压力,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日本政府立即开始采取大幅加强公共财政支出的方式推动基建建设以托底经济,92年推出乡村基建振兴法案,95年推出乡村休闲促进法。

前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基建,修路修桥修高铁;后者我们可以类比成咱中西部城市比较爱搞的文旅项目。

真的东亚邻居,解决问题的智慧也是相通的。

然而,需求不是制造出来的,在螺旋通缩状态下,日本企业和老百姓都不敢花钱,这些项目更多是为了安置就业人群,避免海量失业人群聚集在东京大阪这样的大都市,造成不稳定因素。

日本连搞了5-6年乡村振兴计划,一度把已经高企的失业率压了回去。

image.png

3

钱从哪里来?

讲到这里,大家应该感觉到了,下一段的开头,应该是「但是,好景不长」。

回到问题的本质,政府可以撒钱投资,但钱从哪里来?

我们会感慨过去30年来,城市建设的变化如此之快,高楼大厦平地拔起,地铁线路四通八达,高铁通村,4G5G覆盖率……但花了这么多钱,到底是谁的钱?

更重要的是,这个谁是不是一直这么有钱?

这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学话题,我就直接说我自己个人的观点了:

在我看来,尤其对于中小城市居民来说,我们能享受便宜的高铁,便捷的城市轨交,很大程度上是房地产托底。

大致逻辑是:房地产涨起来→老百姓拿出未来30年收入买房→政府得到大笔税收→政府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进一步推高房价→不断上涨的房价推动更多老百姓上杠杆……

但到了2025年,这个故事讲不通了,就像过去20年绝大部分的互联网创业的美好故事一样,讲不下去了。

我说过我一个实习生的故事,他2022年毕业,21年的时候就签了深圳的高中做老师,那会儿我们都知道深圳招老师是最卷的,因为年薪高(30万+),给户口和编辑,所以一直受到应届生的喜爱。

21年的时候深圳中学招来的老师绝大部分是清北的博士硕士,主打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

image.png

但当我实习生即将毕业要去上班的时候,他发现情况不对了,30万薪水中很大一部分奖金,其实是来自深圳市政府的补贴。深圳愿意补贴优质老师,是为了提升深圳的吸引力,提升城市对于人才的竞争力,最终会反哺在房价上。而房价高带来的税收,可以让政府拿出钱来补贴老师。

一旦这个循环断了,原先说好的高薪就不作数了。不仅如此,在未来,稳定就一定作数吗?

4

平成大合并

事实上,日本就是走了这条路。

在持续给基建输了6-7年的血,日本遭遇了当头一棒,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来了。

在这次危机中,日本财政也受到了巨大影响,不少日本地方都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尤其是乡村,据说不少规划好的度假村都无人问即——这个好像有点耳熟啊。

为了挽救日本财政,日本推出了至今依然饱受诟病的平成大合并,其实就是精简机构,缩减投资。

日本财政确实得到了拯救,但谁去拯救那些日本基层公务员和跟着乡村基建项目离开城市的打工人呢?

以我个人比较激进的观点来看,平成大合并是日本政府对于日本人民的违约。为了提升就业率,日本政府折腾出来的大基建大文旅项目,最后干不下去了,直接违约。

这波职场人不得不又重新回到大城市,但他们的履历已经无法再去大公司上班了,出现了很多大学生去做便利店服务员的事情。

名牌大学毕业,最后沦为便利店店员,这又导致了一波学历贬值。大学本科可能还不如大专中专学历涨薪快。

是不是也有点耳熟?

写在最后

写这篇文章不是想讨伐日本政府。

经历了2020-2022年这段时间后,我已经对万能的组织祛魅了。日本政府也是普通人组成的,他们大概率也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会屁股决定脑袋。

既然看到大学生都在失业,为了改善失业率,搞大基建似乎是历史成功经验,罗斯福当年也用过。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不敢招人,那就推派遣制度,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和风险。结果呢,初心可能都是好的,推着推着就开始逐渐抽象。

我想说表述的是,在经济上升期间,要跟着ZF走,这个时候热钱就感觉没处投,一看到有热点,还是ZF有政策支持的,那必然是蜂拥而至。

这个时候只有小赢、大赢和赢麻的区别。

相反,经济停滞时期,未必要跟着ZF走,因为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很多时候ZF反悔的,就像平成大合并一样,政府看撒钱撒不动了,干脆缩减开支,这个时候原先撒钱撒出来的行业很可能就无以为继了。

我只坚信一点,人人都在走的路,可能是当下稳妥的路,但未必是未来一直稳妥;人多的地方一定会卷起来,无论是瓷饭碗,还是铁饭碗。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