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火了,为什么会成现象级IP?所有的城市文旅都值得好好学习!

营销管理
魏家东商业评论
14小时前

此时此刻,如果你还没听说过“苏超”,那你可能真的错过了2025年上半年中国最热闹、最有梗、最接地气的一场流量奇观。

这个“苏超”,不是苏格兰超级联赛,而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一个原本只在省内悄悄开踢的草根赛事。可自5月10日开赛以来,“苏超”就像一颗被点燃的火星,从省级赛一跃成为“流量核爆现场”,甚至一场比赛能吸引超6万人进场观战,热度超过了不少中超赛事。

连贝克汉姆也来为苏州为球员加油!

其实很早就想写苏超,最近有点忙,各种出差,尤其前段时间在南京出差时,各种场合总是离不开苏超话题,每次用餐时来自江苏各地的朋友,总会讲起苏超的热梗,每每谈起自己的家乡,自豪感爆棚!

PART 01 “草根球赛”如何踢出“顶流范儿”?

先来看数据:南京对阵苏州的苏超第六轮比赛,现场观众高达60396人,创下中国业余足球观众人数新纪录。

再看构成:13支参赛队伍分别来自江苏13个地级市,参赛球员中职业球员不到30人,其余全是学生、快递员、程序员、个体老板……一场比赛,“谁行谁上”,人人都有出头的机会。

这就是“苏超”的底色:不是靠高薪大牌,也不是靠激烈的竞技强度,而是真正实现了“全民参与、全民整活、全民围观”。

它不是锦标赛,是“欢乐赛”;不是专业比赛,是“内容盛宴”。说白了,“苏超”更像是一场融合了足球、文旅、短视频、网络亚文化的大型城市嘉年华。

PART 02“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官媒玩梗,才是苏超起飞的引擎
苏超真正“破圈”的转折点,是南京发布那句“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

一句玩笑,点燃了江苏官媒集体“自黑+整活”的创作欲。无锡喊出“水蜜桃要压盐水鸭”;南京反击“要吃光桃子,踏平花果山”;连云港则挂出横幅“猴哥专治各种不服”;常州球迷更是自创段子,把“常州”字每输一场少一笔,直到变成“丨州”……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苏州、无锡、南京、连云港……每一个城市文旅局都“卷”起来了,发布战报像发电影海报,打嘴仗像开脱口秀大会,搞得全国网友都忍不住下场。

这是过去官媒从未有过的姿态。

我们印象中的官媒,总是端着、正襟危坐,说话字正腔圆,语气一本正经。但这次,江苏各地官媒放下架子,自黑、互黑、整梗、玩哏,甚至直接和网友对话,做起了城市“互联网嘴替”。

而恰恰是这种“主动不严肃”,成了苏超最大传播力的来源。

PART 03 从“散装江苏”到“文旅复仇者联盟”,苏超成了城市IP新模版
一直以来,“散装江苏”是个地域梗,形容江苏各地文化、口音、性格截然不同,互不服气。

如今,这种“互不服气”被苏超借力打力,变成了“城市群体性PK”,让观众仿佛置身《权力的游戏》江苏文旅版。

而“散装”,不再是短板,而是卖点。

不同城市“十三太保”各显神通,不仅把地方梗用在比赛宣传上,还实打实地拿出了文旅资源——

  • 常州VS扬州,扬州人可免费游常州A级景点;
  • 镇江打宿迁,观众凭票吃美食打九折;
  • 南通VS南京,喊出“赢了喝早茶,输了做试卷”……

这哪里是比赛?分明是文旅+餐饮+住宿+地铁的城市联动大促销!

苏超联赛成了“城市股票”:不光球迷抢票,就连普通市民都想“站队投资”,助自家城市一臂之力。

这种整合资源、引爆注意力的操作,比传统那种“灯光秀+仿古街”模式更具话题力,也更能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流量收入。

PART 04 不是一时热闹,是传播逻辑的升级
从“村超”到“村BA”,再到现在的“苏超”,大众赛事火起来,早就不是靠比赛本身,而是靠“全民共创”的参与感和“社交整活”的传播感。

而“苏超”的操作,之所以在众多赛事中独树一帜,就在于官媒学会了“扇火星”:

懂梗:不是随便发新闻,而是发得让网友想接梗。

敢玩:敢自黑、敢幽默,脱离“高高在上”的姿态。

能整合:把球赛变成城市内容大联动,用IP化方式包装城市品牌。

重转化:不仅赢得眼球,还带来真金白银的票房、消费、流量收益。

这就像是把一颗星星之火扇成燎原之势,而扇风的,正是手握流量阀门的官方媒体。

PART 05 苏超的启示:城市宣传的下一个时代,靠的不再是招商,而是“造梗”
在注意力稀缺、流量寸金的时代,一张海报胜过一份招商简报,一个梗顶过十场新闻发布会。

苏超告诉我们:城市要“出圈”,得先“整活”;政府要“带节奏”,得先“能接梗”。

官媒不必放弃严肃,而是学会“有趣地表达严肃”。当官方变成网友的“整活队友”,城市IP就不再是自嗨,而是全民共创的文化资产。

正如网友所说:老百姓不是不爱看官方内容,只是不爱看你端着的样子。

PART 06 结语:从苏超,看城市传播的“文艺复兴”
苏超火的不是足球,是共鸣,是“你说的我懂”的语境契合,是“这个官方也太会玩了”的惊喜感。

未来的城市,不再靠修一个大广场吸引人,而是靠讲一个有梗的故事留住人。

再过一段时间,当“苏超”这场草根狂欢落幕,我们也许会淡忘比分和进球,但我们不会忘记那个说“友谊第十四”的南京发布,不会忘记那个还在“补笔画”的常州。

因为我们终于看到,官媒也能不再只是“讲道理”的人,而是一起“造快乐”的人。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