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

职业指南
劳拉有话说
2025-05-14

朋友最近和我吐槽今年的生意难做,尤其是大家真的都没钱了,除非刚需品,其他品种草转化结果都不尽如意。公司内部复盘时,各部门貌似都振振有词,最后变成有问题的只有老板一个人。

我给朋友分享了去年底的一个项目,企业不愁资金,不愁人才,甚至市场竞争格局也是一片蓝海。但辛辛苦苦打磨了两三年的产品出来竟然找不到买家。究其原因是不少企业容易犯的老毛病——过于自信产品和技术,忽略了客户和市场的“真需求”,或者在产品定义阶段认为好产品一定就会有客户,忽略了现在的增长进入慢车道,妥妥的买家市场啊。


于是,以终为始,我问了朋友三个问题:

1、卖给谁:你的这款产品的客户(真正能够掏钱买的客户)到底是谁,在哪里?

2、怎么卖:如果是To B客户,决策拍板的人是谁?如果是To C用户,TA会如何用你的产品或服务?这个问题清楚了,动作也就精准了。

3、为什么选你:这点很有意思,朋友说我的产品好而且价格便宜,为什么不选我呢?其实这里有一个认知盲区——人在消费的时候潜意识都是想要“奢侈品”的,但购买的时候又希望花少钱买高价值的东西。所以品牌的作用就变得很重要,因为需要给客户一个理由,这个客户不是盲打,一定要精准,因为不同客户的偏好和痛点是截然不同的, 常见的手段有三种:

  • 把技术参数翻译成感官体验;如续航 = 足够从北京开到泰山看日出
  • 绑定高频生活场景;如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
  • 定义新品类;如无屏电视,能拍月亮的手机


综上,大家其实基本能看出来就是品牌化打法的底层逻辑。我在之前的文中提过“慢即是快”“慢”即是“快”—迟到的复盘2021,其实在高速增长时期确实很难做到,因为诱惑太多。但在现在慢增长的时期,越来越多的老板们对这句话表示认同。

回到“有问题的好像只有老板一个人”这个点,通常管理企业的抓手有两个——一个是“人”,一个是“事”。而事的抓手大多通过会议解决。

但是,会议怎么开是很有讲究的。

结合过去一年的陪跑项目来看,不少会议没结果的原因有三:

一、只汇报动作,没盯结果:这点是非常常见的,更有甚者把写了多少个报告都拿到会上做汇报。但仔细想想,一堆苦劳有价值吗?所以从结果倒推动作尤为关键,而且聚焦Top3工作打开分析基本就够了。

二、只汇报自己,没盯全局:如果是管理层或者PM,是一定要有全局意识的。虽然屁股决定脑袋,但如果只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包括A部门写个50页PPT“吐槽”B部门,然后B部门再写个100页PPT反驳的情况发生。同时,那是不是普通员工就可以只看自己呢?非也非也,我不确定大家是否感知到随着AI工具的广泛应用,其实每个个人都可以被认为是个超级个体,传统的雇佣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当一个人堪比一个团队的时候,只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是真的要被淘汰了。

三、只讲困难,没盯客户:这一点承接我前面说的有没有找到客户和市场的“真需求”。很多时候我们复盘也好,制定策略也好,公司内部不同部门间的争执也好,其实都要框在一个前提下面——是不是客户导向,是不是客户需要的?这也是为什么Amazon在高管会议或重要讨论中,会议室会刻意保留一把空椅子,象征客户的位置。贝佐斯要求团队成员在讨论时想象客户就坐在这把椅子上,时刻提醒自己:所有决策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而非仅关注内部流程或竞争对手。

此外,朋友还犯了个致命错误——过于民主,导致内部声音嘈杂,出了问题还找不到责任人。关于会议的范围,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基本原则是小事开大会,拿共识,上下同欲;大事开小会,关键人一起快速拍板决策,聚焦往下执行落地更为重要。

解决方案是什么呢?简单概括:把战略融进每一个动作,把数据转换成每一个决策,把业务变成每一个员工在主导。分别对应的是战略能力、机制协同和组织文化。


参考阅读:

年底战略研讨会怎么开?

从古田会议看组织设计,看2025年的“蓄势”

高手在民间:司机的组织哲学

惊!原来我们低估了文化的价值

都知道品牌重要,做不好是谁的问题?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