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为何全球火爆?

案例资讯
IP蛋炒饭
9小时前

最近很多人问我Labubu为什么如此火爆?借这篇文章回答一下。

首先,Labubu真的是很火,根据泡泡玛特2024年财报及2025年第一季度最新数据,LABUBU毛绒潮玩THE MONSTERS系列,从2023年3.68亿元跃升至2024年30.4亿元,同比增长726.6%,月产能达到1千万只,成为泡泡玛特的第一大IP。

然后,Labubu不只是出圈,而且是火爆到海外。根据泡泡玛特财报2025年第一季度动态,LABUBU新品“前方高能”系列全球发售,海外门店排长队,并推动泡泡玛特在美国APP Store登顶购物榜,海外收入同比增长也达到了475%-480%。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544.jpg

Labubu在全球被排队抢购

再然后,网上掀起了大规模的粉丝为Labubu换装的COSPLAY运动,借助AIGC的创造力量,Labubu被COS成了任何可以想象到的著名人物。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548.jpg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550.jpg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553.jpg

Labubu甚至还渗入了民间文化活动,

在香港被COS为德顺堂天后,

并参加了祭祀晚宴。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556.jpg

还有大量海外名人、普通老外

也主动展示了自己的Labubu,

进一步带动热潮。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559.jpg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602.jpg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605.jpg

要想真正理解Labubu为何如此火爆至全球出圈,

我们需要从更高维度去发现Labubu背后的心灵代码……

1从情绪价值到文化价值


Labubu如此火爆,绝不仅仅是单一IP的成功,而是潮玩走到了从提供情绪价值到文化价值的关键节点,Labubu正好成为了这一提升期的关键IP。

正如同芭比娃娃形成了芭比文化、乐高玩具形成了乐高文化一样,潮玩也正在成为潮玩文化。它现在不仅有情绪价值,也有文化价值。

很多对Labubu的分析文章都分析到「情绪价值」,却忽略了「文化价值」正在成形。从现在到未来,泡泡玛特以及潮玩IP,要做的是文化对全球的攻城略地,而不只是IP运营的事。

情绪价值是个体的、情感的、有趣的;而文化价值是群体的、仪式的、自豪的。一个IP或一群IP,必须发展为某种文化,才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达到鼎食钟鸣、朱轮华毂的境界。

在2016年以前,是潮玩文化的洪荒时代,代表IP是Sonny Angel;2016至2019年是潮玩文化的牧歌时代,代表IP是Molly;2019至2023年是潮玩文化的耕读时代,代表IP非常丰富;2024年至今往后是潮玩文化的航海时代,代表IP是Labubu。(见下图)

潮玩的不同时代及IP代表

时代时间范围时代特征代表IP备注
洪荒时代2016年以前萌芽期Sonny Angel潮玩文化初步兴起,市场认知度较低
牧歌时代2016 - 2019年成长期Molly泡泡玛特推动潮玩破圈,IP商业化起步
耕读时代2019 - 2023年爆发期多元IP(如DIMOO、SKULLPANDA等)市场百花齐放,联名与限量款成为主流
航海时代2024年至今全球化阶段Labubu潮玩出海加速,Labubu毛绒系列引爆全球市场


潮玩文化在“航海时代”要做的事情,应该是“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领潮者”,通过产品跨界、叙事深耕、用户共创和技术破圈,构建一个线上线下联动的超级IP生态。其成功不仅关乎泡泡玛特的业绩,更将让中国定义一种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准。

长期以来,中国产品“走出去”往往只能走低价和跟随者的路线,人们普遍认为“只有中国制造,没有中国创造”。而现在,中国的潮玩产业打破了这一偏见,以自己的创新文化出海,极有可能成为时尚潮流的创造者和引领者。


2「丑萌逆袭」效应


一般人第一眼看到Labubu时,往往第一印象是“怎么这么丑!”

这是正常的,当人们初次见到Labubu时,常被它夸张的锯齿状尖牙、不对称的圆睁双眼和扭曲的肢体比例所冲击,下意识脱口而出的“丑”并非主观偏见,而是人的大脑对非常规形态的本能反应。

我相信这其实是Labubu的创作者龙家升先生是在刻意打破传统萌系IP圆润无害的安全感,这就好比酱酒的酱香、榴莲的臭味、螺独粉的酸臭味打开了人们的感官,一旦适应了,反而起到了更强的效果。

在原始审美体系里,Labubu的怪异造型本应被归类为“缺陷”,但正是这种充满攻击性的“丑”,成为激活当代年轻人猎奇心理的触发器。

随着接触频次增加,一种微妙的认知重构悄然发生:Labubu呲牙的弧度开始被解读为“娇蛮”,瞪圆的眼睛转化为“呆萌”,原本令人不适的扭曲关节反而强化了肢体语言的戏剧张力。

这种转变背后暗合着人性喜好的心理学——当大脑反复接收非常规刺激却未遭遇实质威胁时,防御机制会逐渐松懈,转而将“怪异”编码为“独特”。就像螺蛳粉的酸笋气味从令人掩鼻到欲罢不能,Labubu的丑萌张力在驯化过程中催生出比传统可爱更具黏性的情感依附,形成类似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的感官悖论。

更深层的文化密码藏在群体行为的情绪传染中:这种逆主流的选择便升华为亚文化社群的暗号。如同酱酒爱好者对“霉香”风味的执着,Labubu拥趸们在争议中建立起隐秘的优越感——对“丑”的接纳不仅是审美反叛,更成为标榜个体独特性的自我彰显。

这种从排斥到上瘾的逆袭轨迹,本质是消费社会对完美疲劳的集体反噬。在精致滤镜泛滥的时代,Labubu用粗粝的原始感刺破虚假的审美泡沫,它的“丑”恰似一剂解毒药,让人们在拥抱不完美中寻获真实的情绪共振。所以说,Labubu的「丑萌逆袭」其实是一场关于接纳、反叛与身份认同的情绪发泄与文化反击。


3「暗黑小巫女」气质


从形象上看,Labubu不只有「丑萌」感,还有「暗黑小巫女」气质。

「暗黑小巫女」就像哪吒的「魔童」气质、孙悟空或成龙、李小龙的「英雄气质」一样,都是属于全人类的某一种潜意识原型,具有泛文化的魔力,和能够跨地域、国家文化隔阂的情绪感染力。

「暗黑小巫女」气质正是Labubu能够风行全球年轻男女,也得到如LISA、蕾哈娜等全球明星青睐的原因,因为在Labubu身上,她们感受到了情绪共振之处。

Labubu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叛逆者”,她张开的利齿、异色的瞳孔、毛绒的兔状耳朵——这些元素跨越东西方神话传说体系,既呼应欧洲哥特文化中的女巫,又暗合东方志怪传说中的精魅。她的气质里同时混杂着危险与天真的矛盾张力,恰如蕾哈娜在《Umbrella》MV中手持镰刀的暗黑天使形象,或是LISA舞台上甜酷交织的“恶女”美学。

Z世代在Labubu眼中看见了自己被压抑的“阴影人格”,正如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Labubu用畸形的身体宣告“怪异即自由”:在泰国曼谷排队购买的男男女女们从她身上读取“降头娃娃”的禁忌趣味;在纽约、伦敦、巴黎排队的欧美青年却从中联想到蒂姆·伯顿电影《僵尸新娘》的哥特式浪漫;而在东京涩谷的Labubu主题快闪店里,墙上涂鸦着“做一只快乐的怪物”;还有全球到处是cos成暗黑巫女的青年,用破坏性创作解构主流审美霸权。

当迪士尼公主还在贩卖水晶鞋童话时,Labubu已化身新世纪暗黑福音——新的全球化IP,必须学会在人性潜意识的深渊中发现新的童话力量。


4潮玩王者「情感定位」变换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607.jpg

Molly和Labubu,分别是潮玩文化早期和现在的两大王者IP,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她们虽然都是萌宠可爱,但也有非常鲜明的不同之处——

Molly的IP人设是一个有艺术感、充满想象力的女孩,核心情感特质是傲娇,具有阳光、健康的人格特性;而Labubu的人设是一个女巫感的婴孩,具有核心情感特质是嚣张,具有暗黑、怪异的人格特性。

以下是Molly与Labubu的IP对比图表整理,从人设定位、情感共鸣、设计哲学、文化映射四大维度解析潮玩文化演变轨迹:

Molly vs Labubu IP对比表

对比维度Molly(潮玩牧歌时代)Labubu(潮玩航海时代)
核心人设艺术幻想少女(金发碧眼/无口系)暗黑女巫婴灵(尖牙异瞳/蝠翼犄角)
情感特质傲娇(“被宠爱的公主”)嚣张(“反叛的怪物”)
设计语言纯净萌系怪诞萌系
文化母题安徒生童话(《小美人鱼》式纯真)哥特传说×东方志怪(《聊斋》精魅混搭蒂姆·伯顿)
用户投射少女心永恒(“理想化的自我”)阴影人格释放(“被压抑的本我”)
商业策略限量款饥饿营销(“收藏稀缺性”)UGC共创裂变(“越丑越改,越改越潮”)
时代精神消费主义甜蜜期(2010s精致化浪潮)后疫情反叛期(Z世代审丑/创伤美学)

所以说,从Molly到Labubu,是从“传统化可爱”到“亚文化奇异”的改变:Molly的圆眼嘟嘴符合全球萌系审美公约数,她如同Hello Kitty的当代变体;而Labubu则用尖牙、异瞳等“缺陷设计”撕破可爱教条,呼应青年亚文化的需求。从设计基因来看,Molly的设计基因源自日本三丽鸥体系;而Labubu则杂糅东西方暗黑原型(女巫+精怪),成为无国界亚文化符号。

所以,在Molly的符号中,经常搭配彩虹、画板、皇冠等元素,背景色也常用马卡龙粉蓝;而Labubu往往搭配裂痕纹理、蝙蝠剪影、街头涂鸦,背景色常用霓虹紫黑渐变。

从两大IP的对比不仅能呈现差异,更是折射出潮玩行业从“愉悦生活大众”到“挑衅暗黑”的风格转向。

正是因为Molly已经成为潮玩文化的第一代IP代表,所以,第二代IP代表一定是迥然不同于第一代的风格,而Labubu恰好在多处都进行了悄然的颠覆,因此成为了新的天选之子。


5更多的产品微创新


除了上述各点,Labubu 还有许多微创新实践,发展了潮玩行业的产品规则——


1、搪胶+毛绒的复合工艺


  • 突破传统手办单一材质局限,采用搪胶主体+毛绒配件的混合设计(如毛绒耳朵、尾巴),既保留塑胶的造型精度,又增加柔软触感。2024年泡泡玛特毛绒品类营收同比激增1289%,达28.32亿元。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610.jpg

  • 可变形互动性:毛绒材质赋予Labubu可拗造型的特性,用户可自由摆出搞怪姿势,增强把玩乐趣(如“前方高能”系列隐藏款可摆出倒立造型)。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613.jpg

2、特殊表面处理技术


  • 扎染渐变工艺:2025年“前方高能”系列采用随机扎染技术,每只Labubu的毛发呈现独一无二的色彩渐变,瞳孔加入细闪粉提升视觉层次。
  • 仿生材质实验:联名款尝试硅胶模拟皮肤质感(如“CRYBABY”系列泪滴效果),甚至嵌入温感材料,遇热变色。

3、用产品体现情绪的精细化表达


  • “前方高能”系列划分7种情绪(爱/欢乐/本我等),通过色彩心理学强化情感联结。例如“本我”隐藏款通体黑色,象征Z世代对真实自我的追求。

微信图片_20250509172616.jpg



6小结


最后,我还想说的是,一切IP的爆红都有很大的偶然性。

Labubu的崛起虽然标志着潮玩文化从“审美取悦”到“审丑叛逆”的情绪改变,但仍然要将60%以上的机率归结于机缘。

最重要的是,时代将机会给了这个「暗黑小巫女」,她用看似“不完美”的怪异姿态撕破了传统萌系IP的甜美外衣,将亚文化的反叛基因注入主流消费市场。

通过搪胶毛绒的材质混血、全球本土化的主题叙事以及明星社媒的病毒裂变,Labubu不仅创造了726.6%的营收增速神话,更构建了一个跨越地域的共情网络——它的“丑”成为Z世代对抗审美霸权的武器,它的“萌”则化作治愈后疫情时代精神创伤的良药。

即使这个时代没有Labubu,也会有另一个IP来发展潮玩的美学与文化。

中国品牌、中国制造、中国IP,正在首次完全整合起来,成为风靡世界的新潮文化,这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文化产品与品牌商业的事情。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