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商赚差价,越多知识越昌盛

营销管理
于子桓
2024-05-22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想要成为原创者实在太难了。

更多的身份或者是角色都是做个中间商,当然,最好做个能够与时俱进的中间商。

过去有不少赚了很多钱的中间商都被互联网平台给打倒了,尤其是拼多多,今天在外卖特别昌盛的时代,又有更多的中间商失去了赚差价的机会。

再就是这个领域里面,以前有一些中间商,可以很轻易的赚差价,比方说新华书店。

但是今天,另外一类贩卖知识的中间商赚的盆满钵满。

大家如果关注视频号就会发现视频号里面有好多好多好多讲书的号经常点赞破万,转发破万,评论过千。

很显然,这些东西也是日子过得相当不错,当然还有另外一些特别有名的老同学也在讲书,比如樊登,比如尹烨,比如罗老师……

他们早就已经过上了很多很多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了。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最大的号召就是:

“来,我们一起去做知识传播的中间商吧!这里钱多人少!速来!”

英国皇家科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叫赫歇尔 ,他应该是因为发现了海王星而获此殊荣。

因为我的名字里面有一个魏文帝曹丕的字儿,子桓的桓,所以我的英文名也叫做Herschel【赫歇尔】。尽管用中式发音念他的时候会有一些歧义,但我还是觉得很光荣。

说这个事情的原因,是想说另外一个伟大的知识发现者:牛顿。或者是像牛顿这样伟大的知识发现者,如爱因斯坦、马克思本人,他们到底享受了多少知识所带来的财富。

不管这些知识的发现者或者是创造者在当年是富裕或者贫穷,但是在今天,把他们的知识变成七十亿人能听懂的故事的这些中间商们,都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不过啊,我们还是不要讨论这些过于严肃的细节。毕竟今天我们讨论的还是商业世界里面的知识搬运为主,那我们轻松一下吧。

在这个领域里面,有一个标杆式的APP叫做“樊登读书会”,现在改名叫了帆书。

我想,读我这篇文章的人可能没有人没听过樊登讲书,所以现在让我们共同来回忆一下,听完老师们讲完一本书。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听老师们讲述的经历。

比方说,对我而言感受最好的一本书,或者对我来说,感受比较正常的一本书是什么。

然后我感受最强烈最好的那本书,我听完了以后,我现在还记得些什么呢?

然后平平常常的一本书,我听完了以后,我今天还能想起什么吗?

然后再来对比一下,我过去一年读过多少本书。

我读过的书里面,我感受最深的那本书,我还记得什么?

而我读过的平均值的那本书,我还记得什么?

我相信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

就我的体会而言,如果我是去听某位老师讲一本书,如果只听一遍,那么我基本上不会留下什么印象。

或者说通常情况下,我听某位老师讲一本书,我都至少听三遍。并且会努力的把老师讲这本书的总框架,抽提出来,稍稍记忆一下,否则我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收获,这个结果是怎么得到的呢?

就是因为我经常在坐飞机的时候去听这一类的老师去解读某本书,有的时候,听到第2遍的时候,我会产生一个疑惑,这本书解说我不是听过的吗?为什么我听第2遍的时候,发现好像和第1遍听的完全不一样了。

而听到第3遍的时候又会发现,第2遍还漏听了很多东西。

事实上,正像某一位哲学家跟我们讲的那样,我们在快速的听一本书的时候,或者说我们听某个人跟我们讲一些知识的时候,我们大概率只能听到我们自己本来就知道的那部分,想要学习新的东西,在这种短平快的节奏当中是很难实现的。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慢慢的去精读一本书,那么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在这个时候,我们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并且和我们已有的知识做对比,从而在我们原有的知识架构当中,发现可能的冲突,或者是新的部分,甚至拓宽外延。

当然这些也是低概率事件,大概率出现的依然会是看到我自己已经掌握的那部分知识。

很多时候学习总是在不断的自我强化,而不是打破惯性思维突破认知限制发现新的领域。

其实学习真的很难突破,认知更难。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会听老师们讲书,然后产生兴趣以后再去精读某本书。

我相信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习惯,因为毕竟现在的书实在太多了,给大家讲书的老师也很多,所以我们也很难抵挡住可以获取更多书中知识的诱惑。

就像每天可以走1.5万步、2万步一样,我们总是对更大、更多充满了向往,无法抵制他们的诱惑,从而把注意力放在获得更多,让自己的知识领域看起来更大。

这也是今天知识贩卖的中间商之所以能赚的盆满钵满的原因之一吧。

去年给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直到时间的尽头》。这本书让我把我们一些自以为是所有生物中唯一灵长的人还原成一个小球计算机。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桌球台,现在我们不缩小球的大小,只是把球桌上两个相邻的洞之间的距离缩小到上个球那么大,或者两个球那么大,想象一下,这就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窟窿眼儿的球桌。

然后我们再把 N多张球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重叠起来,这样一个球可能会从这个桌上的洞里面掉到下一层的桌面上,在弹到球壁上又从另一个洞掉到隔壁桌的球桌上。

这个时候,其实我们人的大脑计算就像那个小球碰壁、钻洞,在这样一个超级空间里来回穿梭,不停不停的碰壁,又钻过洞,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又碰壁又钻洞,又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这是人脑的算法,一个小球的计算机。

我们这样的小球计算机大脑,从生出来以后,就在不同的环境里面进行训练,从而养成了我们的快速通道和坚强壁垒。

或者说,属于每一个人的独特的反应模式。

这些人格特点,我们可能可以用现在比较流行的E人、I人分类方式进行描述,但他背后的逻辑基础,其实就是到底是钻洞、走捷径?还是碰壁、重新选择。

所以当我们用这样的小球计算机式的大脑,去听各位老师介绍给我们的知识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的会去用我们的捷径去共鸣老师讲的东西,或者用我们的碰壁机制去证实老师讲给我们的知识。

而畅销书,很显然就是迎合最大多数的小球的捷径通道,但是真正的知识创造者,比如马克思或者爱因斯坦之类的,他们只是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小球快速通道当中,只收缩到一个新的领域。

今天的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昌盛的今天,人可能将会不可遏制的被分解成两类:真正的创造者和真正的享用者。

创造者,发现新领域;享用者,享受着重复的老通道。如此而已。

而贩卖知识的中间商也会分成两类:服务享用者的,和服务创造者的。

想要定义清楚他们其实并不容易,至少有一个指标可以去看,那就是:

服务享用者的,总是给出一个确定的,让人信服的东西。

而服务创造者的,总是告诉你一切都没那么确定,关键是要让自己的大脑开动起来。

在这样一个中间商站在盆满钵满的时代,不管如何,我们都得让我们的思维开动起来,而不是去寻找捷径。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