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官媒发布了我国7月新能源车出口数据,同比增长率达到87%,数据十分亮眼,新能源汽车赛道热度更上一层楼。与此同时,一条大疆创新悄悄布局Ebike(Electric Bicycle电助力自行车)的消息在各大商业圈快速传开,多位专注于新能源行业的VC也表示早在一两年前就开始关注Ebike赛道。现在,这两条过去看似平行线的赛道正在以“龟兔赛跑”的方式在海外市场展开激烈竞争——与新能源汽车打得有来有回的并非传统燃油车,却是像很像电驴的Ebike。
什么是Ebike?
新能源汽车的故事大家亲眼目睹,今天这篇文章还需从Ebike娓娓道来。
1993年,雅马哈推出了世界上首款电力自行车[PAS],[PAS]在传统自行车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力助力功能,至此Ebike正式诞生。此后的30年间Ebike发展缓慢,火爆海内外市场的反而是受Ebike启发而设计出的不需要踩踏板就能开走的电驴,直到电池技术升级换代、清洁能源广泛推广及推崇户外运动的新生活风潮兴起,Ebike真正重新流行了起来。
雅马哈PAS
从产品角度来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Ebike只是自行车的一个优化思路,设计目的是让人更轻松骑行,仍然是一种作为短途代步工具的存在。那时的Ebike从应用场景到功能实现都没有脱离传统自行车的范围,甚至还因为曾经电池成本高昂导致售价非常高,背离了自行车大众化、低价格的特征,因此也导致该产品在2009年的《时代》杂志上被评为“过去十年间十大最失败的科技产品”之一。
自2010年起,使用清洁能源的概念开始逐步推广,人类随之开始思考,在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善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汽车才能满足出行需求?随后到了2019年,这一年发生了让所有人难以忘记的疫情。疫情后,人们更渴望健康的生活方式,户外运动风潮随之兴起,自行车作为传统的户外运动项目和出行方式同样在疫情后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清洁能源+户外运动”这两股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的憧憬的思潮下,Ebike从时代的眼泪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生活风潮的宠儿。现在,你能在欧美地区的任何一个社区找到Ebike的身影,Ebike已经融入并成为了生活本身的一部分。今天的人们选择使用Ebike出行更像是选择了一种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非20年前为了选择交通工具这样基础的理由。
电驴、汽车还是Ebike?
大家生活中更常见的是电驴和汽车,欧美地区Ebike却大行其道,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
需求决定市场,需求来自环境。
在中国,人们显然更喜欢电驴和新能源汽车。“996”、“007”的工作时长让中国老百姓在经历了忙碌的一天后只想回家放松,因此,选择让人更轻松的交通工具尤为重要。同时,超大的城市和超广的乡村从地理上造成人均通勤距离较长,人们更需要中远距离的交通工具满足日常需求,有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有一半的上班族通勤距离超过5km。早点回家成为这一代打工人的集体梦想,而在上牌、禁摩等政策背景下,当下的需求直接指向了新能源汽车和电驴。
而在欧美地区,经历过让人失去健康的疫情、油价电价双双暴涨的能源危机、全球经济下行的总趋势等一系列的糟心事以后,看着日复一日上涨的账单与不稳定的收入,老百姓开始选择Ebike。人们通过换成骑自行车通勤的方式省掉一大笔用在交通上的能源费用的同时还能践行环保理念,根据德国联邦环境署公布的数据,电动自行车、汽车、公交车三种出行方式的人均每英里碳排放量对比强烈:驾驶私家车的人均排放量足足有240克,公交出行有100克,而电动自行车的碳排放量只有5克。另外,对于生活在社区的欧美人来说,骑着炫酷的、带有脚踏板的Ebike上班或买菜能展示社交属性的同时顺便做一下有氧运动。
在经济欠发达的非洲等新兴市场,大部分地区基建水平落后,且当地人均收入不足以支撑汽车这样的消费,摩托车、电驴及Ebike的价格反而更容易被接受。其中,燃油摩托车因为需要加油受到限制,一方面是油价高,一方面是加油站少,推广速度不及想象。而电驴的里程数由电池容量决定,因此电驴的价格受电池大小影响非常明显,性能和价格平衡困难。对比之下,Ebike的电池并不需要太大,一块太阳能板就能满足日常通勤需求,实在没电了还能当自行车骑,产品若能做到廉价耐用,Ebike在新兴市场的前途将不可限量。
新能源汽车最大需求点是能源,因此,在欧美、非洲以及东南亚等地新能源汽车填补不了的因能源需求差异化出现市场空白正在由Ebike及其同类产品慢慢填补。虽然不同的市场有大相径庭的情况,但新能源汽车与Ebike能产生竞争都是因为于人类对未来生活有着美好愿景的共性。
两极分化的未来
目前,Ebike的市场总量已达到497亿美元,出货量达5125万辆,根据机构预测,未来5年市场还将有每年超过10%的年复合增长率。尽管总量在增长,该行业已经不是蓝海市场,除了独角兽们和原来的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品牌,正在布局的后来者中还有小米、大疆这样实力强劲的对手,整体竞争激烈。与此同时,市场的需求还在不断分化中,目前市面上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区间集中在1200~2500美元之间,并未能满足消费者日渐多样化、场景化的需求。
当Ebike作为通勤工具时,廉价化是大量推广的必要条件,但目前大多数低价的Ebike价格仍保持在1000美元以上,还有大量只接受低价的用户消费需求未被释放。根据观察,如果Ebike的售价能控制在800美元以内且同时满足皮实耐用的需求,Ebike的市场量级将接近共享单车的市场量级。
另一方面,Ebike作为具有社交属性的“大玩具”时,需要根据不同场景定制化设计功能。以山地助力自行车为例,通过笔者自身的体验,不得不说目前大多数的助力山地自行车处于较尴尬的位置,因为助力的存在,反而削弱了作为山地自行车的操控感,很多Ebike的厂商在设计时没有深度思考山地自行车的“可玩性”,这对于专业玩家而言是亦一种遗憾。
作为一个Ebike用户,我乐于看到有更多小米、大疆进入行业卷起来,中国厂商需要摆脱低价化竞争的思路,往高质量优设计的路线发展,这样才能设计出更贴合户外运动爱好者需求、更潮更酷的Eb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