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曾经,有人问我,怎么看出一个人有创业、经营的天赋?
我说这个答案有太多标准了,比如说你得有“天时地利人和”。
地利是懂得整合资源,借助于他人、平台、工具的力量为我所用。
人和是什么呢?会带团队,会管理人际关系,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对手搞的少少的。
天时是什么呢?
那就是懂得营销,不放弃任何每一次可以吸引顾客的天然机会,比如说即将到来的618,比如说中国各种传统节日。
这些想着办法给顾客过节的营销方式,也有个专有名词:节点营销。
所谓节点营销,就是让营销师出有名。
要么是让消费者觉得我就是要在这个点去消费,别人都这么干;要么是告诉消费者,在这个点来消费最合理,最划算。
所以,节点营销的关键在节点,目的还在于营销。
那么,如何把节点与营销结合起来创造企业想要的结果,就是我们今天的话题。
02
对企业来说,营销就跟终身学习一样,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因为你需要营销去帮你创造顾客。
但我们以一年为一个周期的话,总有那么些个日子,是营销工作的重点发力日。
对这些特殊时间点,针对性设计营销方案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我们先把这些“节点”分个类。
根据现阶段的节点营销大趋势,一年中的“节点”一般有两类:
节日型节点和电商型节点。
节日型节点,大家都比较明白,就是借着过节的名义搞营销。
还有一种就是双11、双12、618,本来不是节,但是电商平台们都在这一天创造一个节搞大促。
我们把这种生生造出的“购物节”,叫做“电商型节点”。
划分两类“节点”,意义在哪呢?
它的定位不一样,那对于顾客心理的揣摩和预期,对于自己方案的设定和走向也不同。
比如说节日型节点,大家都想奖励自己一下,也就是“是否消费”往往是容易确定的。
但怎么奖励自己,还没想好。
电商型节点就不同了。很多消费者大多提前确定了要消费什么。
但在哪个平台、哪家店消费,就要取决于优惠力度和宣传力度。
所以,它们的营销侧重点会有明显的不同,我们先来找共性。
03
无论何种节点,都有一个共性:
节点营销周期短,流量密集,所有企业都抢在一起,竞争非常激烈。
这对于我们在“流量、货品以及人群”这三个要素上的协同提出了很高的标准。
先来讲流量策略。
流量策略的核心,在于两步:
一是把握全年的流量节奏,品牌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发力,什么时候该休息。你要选择跟你这个行业,跟你品类有关的节点进行营销,不是每个节点都要上去凑一凑,要么就一次打穿,要么就别乱花钱。
这种亏损积累起来,其实往往是很吓人的。
所以,第二点,在把握流量节奏的基础上,以最小的成本争取到更多的流量。
节日型节点和电商型节点的流量节奏不同。
节日型节点在争夺流量的基础上,更强调节前短期培育和中后期转化。
因为在节日里,消费者都“想”消费,你需要让他“发现”该消费什么。
但电商型节点不同。
比如消费者一开始就会想好什么东西要等到618去买,你需要做的,更多的是把这些流量抢过来。
因此电商型节点的胜负手,在大促期的开门红——深度用户在这个时候就会付款;以及大促日当天——非深度用户往往到这一天才会参与进来。
针对这两种节奏的特点,品牌的投放策略就会有所不同。
节日型节点应该注重前期的预热,做节前“造势”,给消费者“种草”。
电商型节点的投放,是集中在平台的开门红和Big day这两个时刻。
所以,这时候应该提高搜索广告的比重,更多的实现用户覆盖和需求拦截,提醒他,赶紧下单。
04
再来说货品策略。
我先强调一下长久以来我的观点:产品,是一切营销行为的压舱石。
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产品,营销学的再好,也像没有内力的武林高手,根本用不出绝世武学的真正实力。
节点营销的一个关键,就在于你的不同产品,要根据不同的节点,根据平台的属性,用不同的方式在营销上发力。
比如在节日型节点,种草属性更强的美妆、鞋服包、珠宝、奢侈品的趋势更明显。
而电商型节点中,高单价的电子、居家消费品以及食品健康品类更容易产生爆款。
比如电商型节点的常规趋势品往往围绕生活延展,要么高频次,要么高单价。
对于高频次品类,可以集中在流量峰值重点投放,刺激下单。
对于高单价品类,是集中投放大额优惠,引导高客单的用户去消费。
再比如,节点型的新趋势品与消费兴趣联系比较大。
假如你想要在这些品类上发力,在节点之前,提前种草,在节点中,提醒用户拔草就显得尤为重要。
05
当然,一切流量策略与货品策略的最终落脚点,都是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搞懂你面对的消费者有什么特点,你卖的东西主要针对什么样的消费人群,才能更好的做到人货匹配,以及营销策略的匹配。
消费者千人千面,但是节点营销有个特点,人多起来就成乌合之众了。
我们可以根据平台统计总结出几个规模较大的消费人群:
比如追求实惠的囤货族,以40岁以上的女性为代表,实惠大包装的家庭日常生活好物往往更有吸引力。
与之相对应的,是那种追去品质,想买啥就买啥的“实力买家”。
这类消费者的主体是40岁左右的男性,他们不会主动参与互动,也不爱看广告,但品牌深度的内容故事往往会有着出其不意的效果。
与这个相对应的,是那些认认真真研究平台复杂的优惠玩法的精明消费党。
这类消费者一般是一线城市的年轻女性,珠宝潮奢、服饰鞋包是主要目标。
对于这种“有准备、有诚意”的消费者,品类优惠活动的玩法不能太死板,也不能太“坑”,提前的沟通往往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
还有数量最为庞大的凑热闹型消费者。
这类人受活动力度的影响很大,如果你的优惠足够打动人,他们也会抱着“赶上了,总得买点啥”的心态。
其实,大部分投放引来的主要都是这类消费者。
所以,准备好“量大优惠”的引流产品,“组合优惠”的活动套装、以及“让人占便宜”的赠品同样也是帮助消费者做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