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行业思考和热点点评

营销管理
郑卓然
2023-01-28

大家好我是卓然,先祝大家新年好!


01


1月6号特斯拉的降价给了新能源车一剂猛药,我身边就有特斯拉车主直呼自己是“韭菜”,而价格一降再降,实际上就是品牌的价格锚点不稳,这也容易让潜在消费者持币观望。

事实上,2023年开始,新能源车的补贴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诸如比亚迪等车企都无奈选择涨价,特斯拉此时选择降价,势必会给新能源车行业带来内卷。我们预计,更多中小新能源车企可能将会被特斯拉淘汰,而特斯拉预计也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企业长期稳健增长。

当然,特斯拉敢于降价的原因,在于特斯拉具有相比于其他新能源车厂商更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在成本利润上有更大的降价空间可以操作。另外,随着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启动,特斯拉在成本上更具规模效应,但同时也增加了库存风险。我们其实可以将这次特斯拉降价,看做是一次去库存的促销行为。

其实关于特斯拉,我们以前常常会用苹果来对比,它们都做出了跨越式的产品创新,并且都做到了软硬件一体化。但一个巨大的差异在于,苹果本身属于消费电子,尽管iPhone当初面世时的价格比普通手机价格更高,但本质上还是大众消费级产品;而特斯拉所属的汽车属于大件高价商品,消费决策的周期和链路更长,并且在价格带上与油车正面对比,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且复杂。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另一个器官,但至少智能汽车离体外器官的设想,还尚需时日,至少会受到大量传统车企、传统能源公司的阻挠。也就是说,特斯拉面临的种种挑战,可能比苹果当初面对的挑战更大。

苹果的厉害之处不仅仅在于打造了一个软硬件一体的闭环生态,形成了足够高的竞争壁垒,还在于它的美学输出。在前苹果时代,手机的工业设计百花齐放,但苹果的iPhone问世后,直接输出了一种统一的智能手机美学标准,抹去了不同iPhone用户的阶级落差——老板和前台可能同样都在用iPhone。

特斯拉就更加复杂,对于高价值用户,汽车往往是其彰显身份的标志,这也造成用户在汽车消费上的个性化,而价格越高的汽车产品,就越要满足高价值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也就是说,特斯拉进军高价汽车产品,很可能无法高效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无法满足更多人的个性化需求,豪车的奢侈品属性也与科技公司属性难兼容,就像当初苹果手表的奢侈品化方向后来便宣告失败。而不断进行价格下探,成为新能源车行业的福特,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我看到了一个数据,说是特斯拉在25-40万的新能源车价格带中,渗透率已经超过40%。可以说已经非常饱和,此时往下方价格带渗透,才是一块更大的蛋糕。

可以看出来,无形之中,特斯拉从“差异化战略”转向了“成本领先战略”,它(以及任何车企)无法成为汽车界的苹果,但选择成为了汽车界的麦当劳。

最早,特斯拉是最具“苹果气质”的新能源车企,早期的科技时尚形象也确实帮助特斯拉获得了忠实用户,形成自发的传播破圈。高大上的品牌调性,其实可以有力地帮助特斯拉实现向平价/低价产品过度,这本质上是以品牌势能换市场份额。

我们预计,随着特斯拉价格的下探以及成为“街车”,它的品牌光环将会逐步消失,品牌的先锋形象将会黯淡下去,而成为人人喜爱的大众车。但这其实也是特斯拉最佳的发展路径选择。

#特斯拉# #新能源车# #商业观察#


02


1月20日是微信公开课开讲的日子,但在我朋友圈竟然丝毫没看到有人转发讨论这个话题,这点令我还挺惊讶。事实上,我自己也是通过社群才知道这件事。

自从张小龙彻底缺席后,微信公开课少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点,其实相比于罗振宇吴晓波这类的知识IP,张小龙要是搞个一年一度的演讲,那应该会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春晚。

其实微信除了视频号之外,可以产品迭代更新的点并不算多,而小程序、私域这类2B的能力,也需要慢慢培养。今年微信公开课的议程我大概扫了一眼,基本都是B端赋能的内容,不说你可能还以为是腾讯广告的峰会。

马化腾说,视频号是腾讯“全村的希望”,但视频号的短板是显而易见的,我也同样认为,腾讯在产品运营上缺乏一定的能力和基因,至少相比于字节跳动,差距相当明显。

前两年视频号曾经通过几场演唱会直播刷出了一些存在感,但演唱会场景显然过于垂直,只能当做传播案例来对外展示,视频号始终并没有告诉用户:你为什么要看视频号?

微信的优势在于生态能力,而视频号显然是需要紧密地与公众号、小程序、微信群、企业微信进行打通才能获得独特优势,才有可能与抖音一较高下。目前从产品层面来看,视频号确实逐渐在打通微信生态其他产品,但据我观察相互导流、转化的效率极低,显然需要进一步做产品优化。

张小龙对视频号的破圈应该是谨慎的,也就是希望自然生长而不想拔苗助长,不想破坏内容生态氛围,就像当年公众号野蛮生长一样。但腾讯或许等不及,腾讯可能在集团层面对视频号的增长和变现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

我们预计,2023年视频号应该会有很大的调整,并出现阶段性红利,之前我在预测2023年企业增长机会点时,也把视频号作为一个重点布局的平台。

视频号最终能成长成什么样子呢?我预测,视频号的影响力依旧无法敌过抖音,抖音的头部短视频平台地位实际上已经无人撼动,这也是抖音的产品逻辑决定的。而视频号会成为微信生态短视频内容传播的载体,我们看好视频号的电商带货前景,因为视频号基于微信生态,也就是离私域、离用户最近的视频和直播载体,它理应是一个进行商业转化的绝佳场景。

但视频号的电商带货能力显然还需要大量产品迭代、生态建设才能完成,目前我也并没有看到什么标志性案例,甚至视频号中我都没有看到什么原生大V。这其实也证明,过去一两年微信视频号的运营、生态搭建是失败的。

不同于公众号,视频内容生态的运营是非常重的工作,不说其他,光说内容审核就已经够呛,视频号如果要真的成为“全村的希望”,就需要微信团队从“产品导向”转为“运营导向”,用运营去指导产品,而目前来看,这其实已经跳出了微信团队的舒适区和能力圈。

#微信# #视频号# #腾讯# #内容#


03


字节最近被媒体爆出上线了一款叫做“抖音聊天”的软件,似乎像是做社交之心不死。

社交产品网络效应强,一直被认为是互联网产品中的明珠,我所接触的几乎每一个2C产品经历,都有一个社交产品梦。前几年字节先后搞过“多闪”、“飞聊”均宣告失败,我记得当时“多闪”发布会的一个90后女产品经理还喊话张小龙龙叔来着,不过那显然是蹭热度。

现在来看,微信的崛起离不开智能手机的换代潮,并且通过腾讯的资源和能力,成功打败了当时抢先一步的米聊,随后几年尽管有其他企业不断推出过移动端即时通讯产品,但均难以撼动微信地位。

搞笑的是,在当年“多闪”发布的时候,罗永浩搞出了个明显不靠谱、割韭菜迹象明显的“聊天宝”,王欣搞出了个明显会被封杀、挖掘人性之恶的“马桶MT”。好在这三个每一个能打的,微信根本不正脸看他们三。

其实对于抖音做社交这件事,战略上显然极具价值,很多人认为社交产品微信独大的格局已经无法改变了,但我其实并不认为字节做社交毫无胜率。

抖音作为全民级的短视频平台,日活用户已经超7亿。除了短视频外,抖音还延展出了直播生态,借助直播抖音又进一步做出了电商生态,如今还在发力货架电商和本地生活板块。这么多用户需求聚集在抖音生态中,用户自然而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即时沟通需求需要被满足。

无论是与朋友的沟通,还是与创作者的沟通、与商家的沟通(对比阿里旺旺),都需要通过即时沟通工具去满足。即时沟通工具对于内容生态、电商生态都具有相当意义。

实际上,抖音也已经聚集了大量的熟人关系链,比如我们在爆款视频的评论区,就可以经常看到好友之间互相@的评论,这实际上也说明抖音已经具有社交属性,而不仅仅是个内容平台。

抖音目前人均使用时长140分钟,也就是两个多小时,但用户使用抖音的时间段通常相对统一,也就是工作之余、下班后的娱乐时间段,这时候其实好友同时在线的概率并不低,好友进行即时沟通互动的需求也很容易被内容分享欲激发。

我甚至认为,微信对抖音的封禁,虽然延缓了抖音增长速度,但某种程度上帮助了抖音在自身平台内构建出了熟人关系链。而视频化的社交内容趋势,也让抖音的熟人关系链稳固下来。

当然,相比于微信而言,抖音可能永远无法构建出非熟人关系链,尤其是工作伙伴关系链。你很难想象,你与非熟人、工作伙伴能够在抖音平台上进行什么互动。但随着抖音电商的成熟,用户消费形成的与商家的关系链,甚至同好消费群关系链有可能将会被进一步沉淀。

如果从字节整体的角度上看,飞书实际上构建了一套基于职场沟通、商务合作的社交关系链,这其实与抖音的熟人社交关系链形成了有力互补。也就是说,抖音加飞书,其实已经能够较为完整地挖掘一个用户的社交关系。

再放远一点看,字节有自己的VR产品生态布局,而VR已经被认为很可能是下一代终端,如果将字节的种种生态能力整合起来,未必不能颠覆当下的社交产品微信独大的格局,而这也是腾讯在稳固的社交江山中的一道裂缝。

#抖音# #字节跳动# #社交# #产品# #微信# #腾讯#


04


前阵子椰树因为新年挂历画风太过“土欲”,又被大家吐槽了一遍。关于椰树的营销风格,我一直感觉是既好笑又佩服,能够把“土味”做到如此极致的品牌已经非常少见,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整个品牌在营销策略上的定力。

品牌的建设是一个持续输出消费者心智的过程,也就需要不断地强化品牌印记,十年如一日地输出同样的品牌调性、品牌广告语。

但这一点有时候与“品牌焕新”是相悖的,或者说很多传统品牌其实并不需要“焕新”,“焕新”反而会让传统品牌失去自身的优势。

我相信在椰树内部或其广告代理商,一定曾有人提出品牌升级、品牌年轻化等等建议,但如果椰树真的像诸多传统企业做品牌年轻化,那也很可能会丢失其独特的视觉符号。

实际上,许多企业对品牌年轻化的认知有偏差,品牌年轻化不是指换一个时尚点的logo、搞一套新vi、找点流量明星代言站台就行了,更多地需要思考品牌要怎么通过新的渠道、新的内容去触达新兴消费者,而这些与logo、广告语什么的都关系不大。

消费者的底层需求并没有变,所以广告语提供的购买理由并没有变,但一些渠道、形式出现了变化。也可以发现,椰树其实做过一些“年轻化”的品牌营销创新,比如说与瑞幸的跨界联名就是一例。

细想一下椰树可能在布一个大局,或许椰树最终的目标,是将自身的椰汁等产品,与大胸美女形象形成强绑定强联想,这就会直接击中的大量消费者的底层痛点。

就像很多人觉得吃木瓜能丰胸一样(其实不能),当人们都认为喝椰树椰汁能丰胸时,真实的科学论证就已经不重要了,而这种底层的人性需求,会不断刺激产品的销量增长。

“土欲”的美女营销,也显然具有社交传播属性,能够帮助品牌破圈,尽管曾经因为“公序良俗”等原因被监管,但整体的思路和方向我认为并没有问题,只是在尺度和表现上要更加谨慎一些。

回过头看,那些前几年都在做品牌年轻化的传统企业,没有一个能说自己是潮流,而椰树这种坚持走土味路线的品牌,反而成为了一种“土到极致的潮流”,给人新鲜感,椰树的包装排版风格也成为了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品牌符号。

椰树以后不妨在搞一些美女评选、胸膜评选之类的比赛活动时可以加大宣传,中国版的维密秀需要椰树这样有情怀的公司推进啊,要是能赞助世界小姐评选那就更靠谱了,把“土欲”风一路走到底。

所以说很多时候,品牌建设不是企业要去做什么,而是企业要坚持不做什么。

#椰树# #营销行业观察# #品牌建设#


05


《中国奇谭》的火爆就不用多介绍了,一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与B站联合打造的国漫动画,一经推出就获得了不俗的口碑也吸引了不少自来水。

大家之前对“上美影”的印象基本停留在童年时代,《大闹天宫》、《黑猫警长》之类的经典作品被津津乐道,但巅峰时期一过就基本上没有太多值得一提的作品了。

我总感觉上美影很多年来都在吃老本,IP授权的东西也都是孙悟空、哪吒等经典形象,经典是经典,但没有新东西,这样时间一长年轻人可能就不认。

同样我也一直觉得上美影挺可惜的,因为它通过很多经典的动画,验证并确定了中国式的动画美术风格,而这是迪士尼、吉卜力之类的国外机构都不具备的、真正属于中国动画的风格。

其实我们后来看很多爆款国漫动画,都直接抛弃了上美影的艺术风格,整体的制作和表达都在靠近日漫,这样的发展肯定最终会出问题,因为还是在照葫芦画瓢,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内核。

在美学上,中国动画发展其实已经断档很久了。

而上美影所开创的中国动画艺术风格,在《中国奇谭》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回归,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艺术表达,但也都基于中国文本、中国视觉、中国基因。

这是其可贵之处,更可贵的是,它受到了大量年轻用户的认同。

其实,尽管《中国奇谭》是古典神话题材,但导演的改编,让当下的年轻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身在当下的命题,这就引发了用户共鸣。

比如说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观众看到了工作中甲方不断改需求;第二集《鹅鹅鹅》用更抽象的方式表达了人际关系中的人心欲念变化;第三集《林林》则是社会身份认同命题。

当然,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它便不再属于作者,而是属于读者。人们可以在《中国奇谭》中不断进行自我解读,催生了不少二创解读作品,这也让它进一步进行了社交话题传播。

《中国奇谭》的观感,有时会让我想起日本动画《虫师》,我估计B站也是想将《中国奇谭》这个IP不断深入运营下去。

但我觉得有点可惜的是,《中国奇谭》每一集过于孤立,缺乏一个元素进行穿插,这样也比较难形成一个统一的传播符号。如果每一集里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隐藏物品元素,那可能更能够形成系列感,也能够激发用户更大的分享欲。

另外还有一点,是《中国奇谭》动画内容中金句的缺失,如果能够插入一些具有传播性的金句,那可能可以带来更大的社交分享,同时也能激发更多人将其制作成表情包传播。

#中国奇谭# #国漫# #内容# #动画# #B站# #上美影#


06


之前青山资本一篇关于35岁危机的文章在我朋友圈刷屏了(《35岁,中国式中年丨青山资本2022年度消费报告》),细想一下,青山资本好像时不时地会产出一些爆文。

35岁这个话题似乎是互联网大厂带来的,什么35岁程序员找不到工作、35岁被优化之类的话题,基本上每年都会出现,而且对于媒体来说这种贩卖焦虑的选题总是能获得不少流量。

青山资本在文章里对35岁危机这件事做了一些解释,我总结下来就是三点:

1、技术发展抹平了年轻人与年长者的技能差距,年长者的技能被技术取代了;

2、经济发展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迁移,而服务产业更多需要“新知识”,年长者在“新知识”上不具备经验优势,甚至存在学习短板;

3、金融、房产等高附加值专业的年轻人供给太多,而这些领域的职位需求不足以全部消纳,年轻人对年长者便产生了竞争挤压。

同时文章指出,中国的职业焦虑年纪(35岁),与不少国家的职业焦虑年龄(46岁)相比,提前了十年。这背后还是因为中国的产业迭代、经济发展速度快,职业技能出现了快速更迭。

我自己也有亲身体验,我妈是个会计,我记得我小时候看她工作的时候还会使用算盘,我们小学上学的时候还会学算盘、背珠算口诀,但是现在显然已经没人用算盘来算术对账了。

而近两年大家备受讨论的AIGC,已经有颠覆设计师、颠覆搜索引擎的可能性了,对于我们经常要写作找资料找数据的人,通过chatGPT之类的工具查找数据也更加高效。

作为一个技术悲观主义者,我认为未来人类一定需要从事的是创造性劳动,一切可以标准化的工作和劳动,都可能被机器所取代。但创造性劳动又难以规模化,因此未来的组织结构都将以“小而美”、“个体”为主,商业生态会极度细分和碎片化,同时也会衍生出现平台化组织去服务这些“小而美”、“个体”组织。

从消费方面来看,35岁人群的消费力其实依旧强劲,除了有房、车方面的需求,也有一些兴趣类的消费。我之前在传播体操中有提到过,大量品牌都把目标人群瞄准年轻人,这其实很可能是一种跑偏。

“品牌老年化”的潜力一点不亚于“品牌年轻化”,同时年轻用户还有忠诚度不高、消费力不足的短板,而年长用户可以形成固定的消费习惯,实际上能够带来强有力的复购。

目前真正聚焦于中老年用户的品牌其实并不多,市场上以区域品牌、杂牌为主,这其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我想说的是,品牌运营不一定非要炫酷潮流,而是不断挖掘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

#职场#


07


每到年底的时候,编辑就总是向我约稿,让我写一篇年度营销观察。我其实已经推了两年了,主要是觉得营销行业没有太多新鲜的事情发生,总体上也死气沉沉,并没有太多值得写的。

其实整个营销行业的风潮一直起起伏伏,在过去几年消费行业大起大落、直播带货走向内卷后,营销行业算是整体在回归本质,企业主也变得更加务实,更看重现金流和盈利能力,营销投放更看重ROI。

关于未来营销该怎么做,我个人是有三个整体的方向给品牌主参考:

第一,营销的主动权一定要掌握在品牌自己手中,各个平台、场景都应该看做是为我服务的渠道,根据我们的观察,多点布局的品牌在过去活的更好,而单押某个平台、某个场景的品牌,一般都只是昙花一现;

第二,品牌必须直连消费者,也就是需要做到DTC。其实直连消费者才能掌握主动权,并且可以通过持续的长期运营,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因为现在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而是长期互动关系,品牌需要抢占的不只是销售的市场份额,而是与用户持续互动的情感资源。

第三,打造个人IP。理论上没有用户喜欢看广告,但用户更信赖个人IP的内容输出,IP的重要性再强调也不为过,而这是企业在内容传播上需要布局的地方。企业打造个人IP,可以是创始人IP,也可以是员工专家IP,这其实都无关痛痒,但需要通过个人IP的建立,来触达用户、传播知识与品牌价值。

#品牌营销# #营销行业观察#


08


最近让我觉得有意思的一个事是网易的公关传播,跟大家简单聊一聊。

由于网易和暴雪合作闹掰了,还搞出了一系列口水仗,网易深夜怒斥暴雪“予取予求、骑驴找马、离婚不离身”。口水仗第二天,网易搞出了点骚操作,网易咖啡厅推出了“暴雪绿茶”饮品,快速售罄,网易也被送上热搜。

不得不说网易的公关传播能力一直都挺强,而且能够快速做出事件反应并且联动其他部门配合,这其实是一种组织管理上的能力。

其实我之前在写过很多公司在做公关传播、危机公关上的问题,大多数企业的公关部门其实是相对被动且弱势的:

第一,公关部门经常是最后一个知道事件来龙去脉的部门,企业内部没有成熟的公关预警机制,所以企业在公关应对上常常并不及时,造成时间的发酵扩散;

第二,公关部门常常无法通过专业去说服老板,特别老板如果又是个强势且极具个性的人,公关部门通常会沦为老板的发声筒,这就可能进一步激化舆论矛盾;

第三,公关部门往往难以统筹推动组织内的资源,而是以支持部门的角色存在,这就无法再公关应对上形成统一对外的动作,也很难做的出彩。

比如网易这次的“绿茶公关”,可贵之处就在于公关部门可以在公司内部进行资源的协调统筹,网易咖啡厅也能快速推出产品、制作物料来搭配传播,这种执行力和统筹力是很多企业公关部门所不具备的。

所以我最近几年常常觉得,看似亮眼的营销案例背后,实际上是一整套组织协作体系的支撑,好的创意、想法其实每个公司的市场部都会有,但是协作制度、管理制度的问题,其实才是限制员工发挥创造力的一个关键,而很多老板、管理者在高位时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当然,公关确实是为公司业务、产品服务的,公关部门如果日常权限过大,确实也有忽略企业经营本质、产品本质的风险,这其实就要求管理者设计出一套灵活的公关应对流程。

实际上企业的很多问题,本质上都是一号位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问题,一号位在组织制度、流程设计中出现问题,会极大地影响终端部门的表现。所以一个部门如果始终无法表现得让人满意,换将宜早不宜迟。

#网易# #暴雪# #公关# #品牌营销# #营销行业观察#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