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电费有没有涨价,看信息传递有多难

公关PR
在公关
2023-01-09

临时加了这篇,因为实在是个不容错过的典型案例:电费有没有涨价,这么一条完全客观、完全不受主观意识形态干扰的信息,居然还能呈现如此说不清楚的“讨论状态”。

换句话说,客观信息的存在、被看到、被接受、被认同,也不是理所应当的。

公关,要对此类状况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充分的处理能力。


01 


在对公众说明之前,公关要把所有客观情况全部“盘通”。能否盘得清楚,盘到什么程度,是基本功。

电费=电价X用电量

电费上涨,3种可能,要么电价贵了;要么用电量多了;要么同时存在电价贵了和用电量多了。

先贴一个分档分时电价表格。

微信图片_20230109110838.jpg

1)先说电价。千瓦时,就是俗称的“一度电”。

上海大部分家庭采用的是分档分时电价。按照自然年累计用电量,越到年尾,越有可能进一步下一档。

第一档和第二档差别比较小,第三档差别比较大。

具象化一点,4800个字一年,意味着每个月平摊是400个字,也就是说,每个月电费是在200多块的家庭,年底可能就要进入第三档了。第三档的价格,是第一档的1.58倍。

进入第三档的话,电价确实贵了,但并不是涨价。

2)上海今年上半年居家了几个月,那会儿攒的用电量,导致进入12月份后,有些从来没有凑够过第三档的家庭,开始按照1块钱一度电付电费了,而不是我们习惯的6毛。

3)再说用电量,是多重情况的叠加:

12月,上海多少人因为奥密克戎被干翻在家里,都知道的。在家呆得多,用电量就会增加。

12月,上海还来了几次寒潮,天气冷,生病时候人又弱,家里的空调地暖都开着,用电量就会增加。

4)然后,就是有乘法的叠加状态,即更高单价X更多用电量。

阳了之后,我们呆在家里的“峰时段”变长。

比较绝对的算法是,同样开空调一小时,12月跳了第三档的白天峰时电价每度电0.977元,是1月第一档晚上谷时一度电0.307元的3.18倍。再加上假如白天开的时间要比晚上长很多,那么就有可能会产生2倍、3倍,甚至4倍、5倍的电费。


02


上述信息,公关要在自己盘清楚的情况下,去考虑公众能有多少接受程度。同时,还要考虑另外的非客观性障碍。

1) 电子账单使用之后,信息不清楚。对于用电不怎么节省的群体,大部分已经收不到纸质账单了。也就是说,可以白纸黑字一目了然看到(电费=电价X用电量)的渠道没有了。

只要拿着那个单子,就可以明晃晃地看到电价和用电量,以及自己处于哪一档,贼拉清楚。如果对用电量有怀疑的,拿着单子看一眼电表就清楚了。

微信图片_20230109110849.png

(千辛万苦只找到11月的)

但电子账单上只有一个费用,其他信息通通没有。如果想看具体明细,你得下个APP,然后进行下面一系列操作。

微信图片_20230109110855.png

我们一个同事去电力公司官网找账单的电子样章没找到,另一个同事在家里信箱里找了找也发现纸质账单不寄了……

微信图片_20230109110859.png

2) 舆论引发之后,大家都去查电费了,导致支付宝里面一直都是这个鬼样子。

微信图片_20230109110903.png

不给看,就说明有猫腻,是很自然的联想。

3) 幸存者偏差因素。

我家这种毫无波澜从未进入第三档的,如果不是要做案例拆解,我不会在网络留下任何痕迹。

微信图片_20230109110912.png

会在网上发的,都是差异大的。都是一发出来,让人想要配合他喊一声“离谱”的。

微信图片_20230109110922.png

越是这样的信息,越具有传播力。


03 


说电费,是为了说公关。

1) 如果有人说“说真话就可以了”,一定是做公关的外行。说真话是基本,基本的意思就是,远远不够。

2) 公关不是解决“负面”的,正经信息,也需要通过公关去做足够多的传播。但凡没有传递清楚,责任一定不在公众。

3) 运营行为对于舆论的影响,可能很大。如果不是之前不遗余力地让大家取消纸质账单的接收,但又没有提供很流畅的网络查询方式,导致大家哪哪都看不到,除了一个金额,根本不知道自家12月份到底用了几度电、每度多少钱、第几档呆着,舆情也不至于这么稀巴烂。

4) 由于传播方式的改变,极端言论快速扩散,形成大规模舆论的案例越来越多。如果不做风控处理,翻车之后就不要逼逼。自己选的。

5) 如果公众已经产生误解,并形成一定印象,到时候再做说明又费劲、效果又差。

6)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所以也不积极处理,也不努力解释,除了对于公关没有足够认知,还有就是不想承担责任了吧。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