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群聊从协作的枢纽变成界面

互联网运营
三十刘计
2023-01-03

先看几个碎片的观察:

其一,小红书 2021 年底就上线过群聊功能。这个功能迅速成为很多小红书运营教程里的标配,要用「私域」把粉丝群体留住。我自己就在一个黑胶交流的小红书群里,这个群像个广场,运营得不多,虽然嘈杂,但是热闹,偶尔也或有启发。

其二,微信在 2022 年 5 月份左右发布的 8.0.22 版本里,又对群聊增加了新的功能:置顶消息。群管理员可以对重要的消息置顶,而不是只能用群公告来提醒到大家。这样一定程度上能解决错失重要信息的问题。

其三,视频号直播已经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微信群的评论区(不太确定什么时候上线的功能),从微信群里的直播链接进入,就自动出现可以只跟群友聊天的评论区。颇像是早年一起在线看电影的 APP,或者云音乐的一起听。

其四,近期有些 2020 年春节期间的疫情互助群,又重新活跃了起来。当初主要是为疫情严重地区的朋友提供口罩、消毒水等等,如今变成为疫情高峰期地区的朋友提供抗原、退烧药。这些群运作方式各异,有的在管理员的运营下行动整齐划一,格外有条理,印象深刻。

……

在座的各位肯定也有体会,线上群聊已经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01 群聊是当代用户的习惯


如果说互联网发展至今,影响用户之间沟通的两个核心的方式,我会觉得就是:

- 实时沟通下的群聊

- 异步沟通下的评论区

这两种方式已经重铸了大部分人跟别人沟通的习惯。每个人在群里发言、评论区讲话的频次和篇幅,都在陆续超过生活中跟真实的人沟通的频次和篇幅。

群聊作为一个新的形式,能够跨时空地把人聚在一起沟通,的确解决了很多之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 80 年代的老同学,失散就是失散了,如今有个群,偶尔还能一块吃个鸡、开视频唠个家常;比如过去分散各处的供应链合作方,开个电话会议难度极大,沟通成本也高,如今可以拉到一起,有充足的时间和形式在线上讨论生产节奏的问题;等等。

这就引出了今天本来想聊的主题:企业协作中的群聊

早在钉钉这样的企业协作工具出现之前,很多公司、工作室、个体户,其实早就在用微信群聊协作了。用户苦「微信被工作渗透」久矣,很乐意接受新的一套群聊体系。

钉钉早期的诸多迭代,让群聊更适应工作场景(比如已读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焦虑,但在工作场景下是刚需),用户从传统的线下沟通、传真和电话的迁移,就变得更为顺畅了。

于是我们目前看到的结果是,群聊已经成为办公协作的基础组件。


02 群聊作为协作中的基础组件(Component)


一个话题,小到介绍新同事给大家认识,大到一个年度重点项目组的沟通,需要协作的,都可以用群聊发起。话题涉及的人员,以及沟通的内容,就形成了一个基础的协作组件

微信图片_20230103105950.png

群聊跟其它的各种组件一起,构成了整个协作场景的工具库。比如:

- 私聊

- 打卡

- 会议

- 文档

- 审批

- 待办

- ......

微信图片_20230103105958.png

不过很快在使用过程中,用户会发觉,群聊的使用频次不仅是最高的,而且它逐步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连接其它的组件。

在钉钉为首的各种企业协作工具的迭代下,群聊开始进化到了下个阶段。


03 群聊作为协作中的通道(Hub)


对于企业协作,我一直听说过一个说法,即有的公司是围绕群聊进行的,而有的公司是围绕文档进行的。

比如像 Amazon,他们著名的 6-pagers(六页纸)的开会方式,每个议题都围绕What we do?/Why we do it? /How we do it?/ Validation/ Discussion/ Summary 展开。这种开会方式,就与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模式不同,会强依赖于格式严格固定下来的「文档」。

国内也有公司是倡导一切沉淀在文档的。一种方式是彻底摆脱群聊,沟通均落在文档里,感觉很像 old school 的那种邮件往来的对话;另一种方式,则是群聊内容与文档相结合,沟通的重点、开会的记录等,文档形式来沉淀,算是有选择地把群聊内容用文档保存。

有的公司甚至会认为以文档为核心的协作才是未来、才代表先进,未来应该都是 Notion 的天下云云。最近跟少楠聊天,才意识到这个观点的问题之处:所谓文档驱动的协作,和聊天驱动的协作,压根不是替代关系,而是补充关系

好的文档,是协作内容沉淀的必需组件,但无法替代很多群聊的场景。比如,最简单的,开会可以用文档开,但不得先拉个群?

从这个角度出发,群聊强大,也未必是在取代所有的组件,而是成为协作组件的连接器,或者叫,通道(Hub)

微信图片_20230103110002.png

项目通过群聊发起,项目进度过程中的审批、待办等等,在群聊里分发完成;群聊的沟通形式,无论是文字对话,还是视频会议,都在群里进行;内容围绕会议或项目的,也通过群聊来沉淀;同时,群聊可以是组织架构的体现,也是项目成员的体现;等等。

正因群聊成了协作的通道,很多朋友才觉得群聊实在太多了。毕竟所有事无巨细的协作都在经由群聊分发,这恐怕也是无法避免的。反过来也说明群聊对于企业协作的重要程度。

回到前面的问题,其实不存在围绕文档的协作(也许存在围绕文档的会议形式),只存在围绕群聊的协作。这甚至也不是中国特色,Teams 和 Slack 在美国的故事精彩纷呈,也在验证着群聊的重要性。

微软以文档类工具为核心竞争力,但也意识到通道/枢纽更加重要。最近微软的CEO萨蒂亚·纳德拉就讲过这么一段话:

「Teams 对微软的未来至关重要。实质上,Teams 是一种新的操作系统,它可以把微软的许多重要产品相连接,比如 Word、Excel 和 PowerPoint 等,成为这些产品的枢纽。」


04 群聊是协作中的界面(Interface)


再稍稍展望一下未来。群聊既然已经是通道了,那它能不能更进一步,不止做功能的分发,某些操作,能不能干脆在当前完成呢?

昨天钉钉的发布会上是这么讲的:

「钉钉群2.0的特点是跨组织的高效协同,通过审批、低代码和酷应用将业务流穿透到了群聊中,大幅降低企业与企业间沟通、协同与业务合作的门槛,推动产业互联。」

对于低代码和酷应用,这是钉钉做开放生态的一个路径,具体参见 钉钉靠什么服务大客户?简单而言,就是给各式各样的定制化功能一种简单定制的能力。

钉钉提到的群 2.0 的特征里,正是我说的,从一些功能的分发的通道(Hub),变成直接可用的用户界面(Interface)。比如审批,过去在群聊里可能是链接,也可能是有摘要的卡片,如今可以是更完整的操作模块。

钉钉说的主要场景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作,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表述。

对于互联网公司,或者业务关联复杂度不高的公司可能体会不到,对于强依靠供应链或经销商的制造、零售流通、物流等行业,需要社会化分工、产业链合作协同,这些存在于传统行业长尾的复杂链式协同的解决,可能是一个群聊作为界面很好的切入点。

典型的就像新能源汽车,从立项到最终销售,存在从制造线到销售渠道的极长链条,上万个零部件可能需要几百上千家供应商,甚至零部件在义务,动力系统在东莞,一些组织可能在海外,这种复杂的大协同。听起来很适合作为尝试的起点。

如果说复杂的业务协作流程,就像操作系统一样的话,那群聊就是其「界面」(interface)。所谓群 2.0 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不仅变成每个用户的「界面」,也变成了企业间进行合作的重要界面了。

微信图片_20230103110007.png

这样企业 A 和企业 B 哪怕有各自的内部系统,也不用谁来迁就谁做系统重度的打通和适配,可以在钉钉群聊 2.0 的层面去做接口的对接,甚至包括了解决底层应用权限和数据流通的问题。员工在群聊里解决大部分跨企业协作中的合同审批、用户管理、采购等等问题,看起来是更轻便、易用的。

从这个尝试来说,我还是很有期待的。钉钉依然还是用更「脚踏实地」的思路,去思考怎么在当下的场景里,做更实际的事情,比如减少用户的使用步骤、降低协作间的成本。与其争论群聊驱动还是文档驱动的问题,不如为企业做点实际的工作。

往大了说,如果这次探索是顺利的,那群聊可能成为结构性的存在。结构是产品设计里最深奥又最需要经受时间考验的,糟糕结构的产品,我们会看到每个版本都在调整功能之间的关系、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有稳定结构的产品,核心模块的关系从来没发生过变化,哪怕也在加入新的功能,却不影响用户的使用习惯。

如果群聊成为了绝大多数协作功能的起点、枢纽乃至界面,而且这些操作是依赖场景触发、能更有机地融合进项目里、会议里,那这样的结构必然比放一堆九宫格、十六宫格、六十四宫格的功能列表要「有结构」得多、更能承接住复杂的协作情境。

期待钉钉群聊 2.0 带来的改变。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