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2022,说说公关传播的15个趋势(2)

公关PR
在公关
2023-01-03

2022年就要过去,说说公关传播的15个趋势。

趋势一:公关对于真实性的敏感度更高、容忍度更低、挖掘力更强。

趋势二:品牌在基本形象稳固的前提下,可以延展、下沉、扩散。

趋势三:流量红利衰退,“营销咖”的负面性增加,品牌会被带上长久烙印。

趋势四:重新理解“词语”,公众对于很多语义的理解已经发生剧烈改变。

趋势五:重新理解“优势”,只有公众认可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

趋势六:有明确意识形态倾向的品牌,在消费者购买中的决策权重增强。

趋势七:品牌一旦“被定义”与“被代表”之后,无法解除。

趋势八:爆款,对于品牌塑造的作用减弱。

趋势九:可视化内容传播继续流行,与公关衔接的最大问题仍是“完整度”和“保真度”。

趋势十:社交平台,非用户的公众对于品牌也能产生较高的关注度和贡献度。

趋势十一:算法进一步改变信息传播的逻辑和规则。

趋势十二:传播走势呈现更大的随机性,预判难度剧增。

趋势十三: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结果的影响力增加。

趋势十四:平均斯坦被打破,极端斯坦带来更多“洗牌”机会。

趋势十五: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性,企业只能做出取舍。


06 社会意识左右消费决策


有明确意识形态倾向的品牌,在消费者购买中的决策权重增强。

消费者在决定是否购买一样东西的时候,除了产品本身,还会叠加很多额外因素。

昨天讲的奢侈品能够获得高溢价,很大程度就是包括对于品牌价值观和品牌定位的认同,以及具有通过自身购买行为与之产生呼应的意愿。

我们普通人的逻辑是“打不过就加入”,奢侈品的门槛是“打得过才能加入”。

但是,或许你也已经发现,品牌定调对于购买决策的影响作用正在持续增强。现在品牌越强调自身明显的特征,越容易赢得特定消费者的站队。这个趋势非常明显。

HUAWEI MATE 50与IPHONE 14在9月份进行了一场正面对决。没有5G和麒麟芯片的MATE 50,一直卖断货到11月。

微信图片_20230103105516.jpg

除了产品性能本身,综合品牌力的加成左右了大部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而华为与品牌,都是品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极其清晰的公司。(这个不作展开,容易惹祸)

从目前的结果上看,双方没有什么出于意料之外的输赢,却证明了国内高端机市场依然只有2个王者,其他品牌很难插手。

再比如说,植物基产品经常会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绿色环保理念挂钩。是不是保护地球,成为喝哪个牌子燕麦奶或者豆浆的决定因素之一。

一直以来,我们都说越是高的消费层级,意识形态主导作用越强。

这个局面也被逐渐打破。一些社会母题类的话题,几乎可以覆盖所有品类。比如,爱国。情绪被点燃之后,谁也拦不住啊。

然而,除非准备干一票就跑,否则还是想要强调,请看看自己的产品配不配。建立在社会公共意识上的情绪,企业大概率没有能力去做控制,一旦没有处理好,反噬也很明显。


07 品牌会被公众打上标签


大部分情况下,企业自己塑造品牌。

但是,被动地,被打上标签的情况也不断出现。品牌一旦“被定义”与“被代表”之后,很难解除。

个人品牌有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杨笠。

微信图片_20230103105526.png

杨笠一开始还很多次企图用完整叙述方式说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作用极其微弱。几乎所有人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使用她说过的句子,杨笠本身到底想要传递什么,反而没人在乎。

杨笠挣扎一番之后,也就想开了,既然也说不明白,那就别耽误赚钱了,否则才是真的亏啊。

我们在与很多企业沟通发现,公众认定和企业自我认定之间,经常存在巨大差异。这是导致很多负面发生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被打标签、被定义、被代表的最大问题在于,因为不是本质状态,后续容易出现“不一致”。你只能选择就按公众的理解继续走下去,或者做好疯狂被骂的准备之后扭转回来。

企业不想被困住的话,必须更加主动、明确、到位地把自己展示清楚。

另外,所有的“误解”都要尽快消除,“过度夸赞”这类看似正面内容,也只能以有限比例存在。膏方也不是能随便吃的,虚不受补,懂不懂,要知道自己什么体质。

举个例子。鸿星尔克的现在和社会慈善的关联度很高,所以它在为河南捐款的时候,赢得了“国货之光”的拥护。而在今年天猫品牌日期间,鸿星尔克做的另一场活动却被指责为慈善营销。


08 爆款,对于品牌塑造的作用减弱


过去,基本上能出爆款的,品牌也会跟着打响。

随着销售渠道和营销方式的改变,卖货和打造品牌之间的关联性减弱,独立性增加。

真正的爱情,就跟鬼一样,很多人只是听过、并没有遇见过。品效合一,也是。

要想明白:依靠占领渠道和短期高曝光获得的销售收益,可能无法转化成有效的品牌累积。

桥归桥,路归路。

甚至,过度营销反而还会注定品牌无法达成某些特质的塑造。这点昨天已经讲过。

麻六记酸辣粉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和张兰超强的一股脑儿的令人敬畏的战斗力,处于卖爆状态,连带“麻六记”这3个字获得了绝大部分品牌10年都凑不起来的无限流量。

但是,如果我问,你对“麻六记”这个品牌是什么印象?会有什么答案?多少是与品牌定位直接挂钩的?

作为看了一堆资料的公关从业者,我的脑中都无法形成关于这个品牌的描述,就是……一家川菜?

今天的选题并不讨论这个品类是否有必要去塑造品牌,或者张兰和汪小菲有没有意图去塑造品牌。强调的是,哪怕承接巨大流量的爆款,也不等于可以形成品牌累积。

我用百度搜索了一下“麻六记酸辣粉”,推出来的几条都是关于麻六记酸辣粉使用代工厂的信息。

微信图片_20230103105537.png

报道里说,麻六记酸辣粉的代工厂是阿宽食品。阿宽食品成立于2016年,正在冲刺IPO,公司主营新型方便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合作方包括三只松鼠、百草味、李子柒、韩国MDS等。好吧,看完之后,我对阿宽食品的品牌印象比麻六记还清晰。


09 可视化内容的“公关效果”差


可视化内容传播肯定还会继续流行,这点应该没有什么争议。想跟大家讨论的是,可视化内容与公关衔接的最大问题仍在“完整度”和“保真度”。

可视化内容对于营销卖货的效果,我不多嘴。作为一个公关,超出专业范畴了啦。

但是,可视化内容对于品牌塑造和传递企业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表现,我总觉得常年处于“自欺欺人”的状态。

个人认为,视频对于内核信息的展示,存在巨大局限。强调一遍,不是视频不行,是视频表现内核不行。

深度内容一定需要足够的“时长”来做呈现,也对受众有比较高的要求。按照视频内容越来越趋向于简单粗暴,要靠短平快爽打天下,播个《指环王》都有那么多人骂街的现状,我实在无法对可视化内容在公关传播方面的作用表示乐观。

7月,B站《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视频火遍全网。

微信图片_20230103105543.jpg

我们先把真假问题放一放。这是一个文本过硬、内容扎实、观点清晰的优质视频。

而且,相对来说,理解门槛并不是很高。比99%企业想要传递的品牌核心,明确很多。再次强调,企业传递一个特定的东西,比自媒体公众号或者主播传递一个他想传递的东西,不是难一点点,而是10倍、100倍的上难度。

即便这样,最终公众接收到的信息,“完整度”与“保真度”也很一般。忘记的,可以先做出自己的理解,再去对照视频后面的留言和当时各类的外部解读。当然,你的理解也不一定是有完整度和保真度的。

目前看来,知识类的产品,使用可视化内容进行品牌塑造的效果还算比较好。特别是个人标签浓重的产品。那几位出来做年末主题演讲的,都是在做品牌塑造。

此外,公众有一定理解基础的,被广泛熟知的品牌,可视化内容对于公关传播的作用也比较明显。

一个新的快销品牌,想要弄个视频把公关做起来,几乎没有可能,不如找个靠谱主播好好卖货。


10 不买,但是可以骂你


公关总是在强调公众与用户的区别。

在做营销策略时,方案和着眼点都会锁在用户,推进一点,会把潜在用户和合作方考虑进去。这没问题。这就是营销负责的事情。

回到公关,就不是这个范围了。我听过有的企业会把公众分成10几个类别,去看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并且针对性做出不同应对。

是的,在理论上,公关要面对的是所有公众。公众会有不同群体组成,他们对于企业的关注度、好感度、贡献度,可能完全不同。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品牌塑造主要依靠的是“用户”,我们总是爱提“口碑”,口碑的基础就是使用者的意见和看法。

然而,社交平台越来越致力于把所有人的关注度都往几个点去做引导之后,公众开始对他们用过没用过、知道不知道、理解不理解的任何东西,随意发表意见,并且也不怎么需要付出代价。

这就导致,如今品牌塑造和公关风险,很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公众。

社交平台,过去不是你的用户、今天不是你的用户、以后也不是你的用户的公众,对于品牌也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和贡献。

有的企业,之前的深度案例解析课上,我讲了小鹏汽车创始人放在微博上的几张图。

微信图片_20230103105550.jpg

真的,买不买车,丝毫不影响骂他。

也是希望企业在做社交传播时,可以评估评估内容是否考虑到了公众。

当然,你也可以坚持要“做自己”。公关只是负责提醒,你会挨骂。

参与讨论

回到顶部